•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新考
      ——對閻步克《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一文的商榷

      2016-10-14 08:27:53顏岸青
      安徽史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資治通鑒長者漢武帝

      顏岸青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

      ·徽學研究·

      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新考
      ——對閻步克《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一文的商榷

      顏岸青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文章通過重新分析各類核心史料,認為在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的高壓政治生態(tài)下,朝中并不存在所謂“寬厚長者”守文政治勢力。石徳、張安世等人親附太子劉據,是出于政治投機目的,極少數持不同政見的臣僚,也不能作為形成政治勢力的判斷標準。分析武帝、太子在巫蠱之禍前后的政治表現,也難以得出所謂寬厚長者親附太子形成政治勢力的結論。巫蠱之禍超越了漢武帝、太子兩條政治路線之間的紛爭,交織著皇權、新興軍功集團、酷吏、外戚四股勢力之間的爭斗,深刻的影響了西漢中后期的政局。

      漢武帝;寬厚長者;開邊興利;守文;巫蠱之禍

      閻步克《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一文,是研究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政治進程的重要文章,認為在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太子劉據代表了一個“寬厚長者”的政治勢力,這股勢力主要人物有石慶、張賀、張安世、丙吉,而巫蠱之禍爆發(fā)的原因,是支持漢武帝的“深酷用法之臣”與支持太子之“寬厚長者”兩大勢力之間的爭斗*閻步克:《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筆者通過梳理核心史料,針對閻文的觀點,提出四點思考:

      其一,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是否具備了形成一股依附于太子,反對漢武帝開邊興利政策的政治集團的條件。其二,“寬厚長者”究竟代指什么,有什么衡量標準,他們究竟是一股政治勢力,還只是極個別持不同政見的臣僚?其三,閻先生所列之石慶、石德、張賀、張安世以及漢宣帝時期的丙吉等人,究竟是不是“寬厚長者”?他們親近太子及太子家人(漢宣帝),是因為有共同的政治理念,還是出于其他目的?其四,巫蠱之禍是否可以簡單化為漢武帝、太子兩條政治路線的對抗,還是另有政治勢力的參與?閻先生是我尊敬的學者,本文無意爭論史學界在這一領域的既有成果,而只是就文章中的一些觀點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一、時代背景: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的國家形勢與政治生態(tài)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繼往開來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改革內外政策,推行一系列新政,成果豐碩。班固在《漢書·武帝紀》高度評價了漢武帝的一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才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卷6《武帝本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12頁。但是到了漢武帝統(tǒng)治的中后期,特別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zhàn)后,漢朝對匈奴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已經形成,國家整體形勢發(fā)生轉變,內外政策也須進行調整。正如田余慶所言:“漢武帝在元封年間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從此著手實行政策轉折,應該說正是時候?!?⑤⑨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2、34、34頁。元封年間以后,西漢王朝的內外政策確實需要調整,這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開始,至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fā)為止,共經歷元封、天漢、太初、太始、征和五個年號,計19年,屬于漢武帝統(tǒng)治的后期。分析這19年中西漢王朝的政治形態(tài),對判斷“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這一命題是否成立有著重要意義。

      (一)元封年間轉變政策的時機尚不成熟

      早在元封年間,伴隨著社會危機的顯現,以及長期戰(zhàn)爭造成的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已經有調整政策的考慮?!顿Y治通鑒》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記載了漢武帝與衛(wèi)青的一段對話,武帝明確表示,“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于太子乎!”*《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26頁。由此可見,漢武帝對是否需要進行政策調整,有過一番考慮,并且將轉變政策的希望寄托在太子劉據身上,而且在元封年間,漢武帝曾經做過調整內外政策的嘗試,但是因為時機不成熟而沒有成功。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據《漢書》記載:“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漢書》卷46《石慶傳》,第2197頁。。大規(guī)模的流民,往往是社會危機顯現的標志,這也提醒漢武帝需要對國家政策做出調整。田余慶在《論輪臺詔》一文中也指出:“武帝在元封年間改變政策以安百姓,完全是形勢所必需的?!?⑤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2、34、34頁。

      那么漢武帝面對社會危機,除了重責丞相石慶,懲戒部分官員,“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為請者”,這些措施以外,在政策上有無進一步的舉措呢?《資治通鑒》的一條史料值得注意。元封四年,匈奴“數使使于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⑦⑧《資治通鑒》卷21,漢武帝元封四年,第691、692、692頁。,說明匈奴主動請求和親,給漢朝調整政策提供了一個契機。對于匈奴方面的請求,漢武帝積極回應,派遣使臣王烏等人“窺匈奴”,事實上就是摸清楚匈奴的真實用意。經過雙方多次協(xié)商,最終達成了“單于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的協(xié)議。漢武帝也準備乘此機會正式與匈奴結束戰(zhàn)爭,達成和平局面。但最終因為單于只是“佯許甘言”、“欲多得漢財物”,毀約扣留漢使王烏等人,“數使騎兵侵犯漢邊”*⑦《資治通鑒》卷21,漢武帝元封四年,第691、692、692頁。,讓本來已經“為單于筑邸于長安”的漢武帝被迫再次動員軍隊進行戰(zhàn)備:“乃拜郭昌為拔胡將軍,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備胡”*⑧《資治通鑒》卷21,漢武帝元封四年,第691、692、692頁。。雙方和談破裂。

      由此可見,早在元封四年,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漢武帝曾經準備調整對外政策,與匈奴單于和親會盟。但是由于匈奴本身已恢復元氣“修養(yǎng)士馬,習射獵”,所謂和親只是為了進一步侵犯漢朝邊境尋找借口,所以未能實現政策的轉變。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田余慶所言“漢武帝該止步的時候沒有止步,延誤了政策轉變的時間”⑨這么簡單。漢朝與匈奴的關系錯綜復雜,元朔、元狩年間的幾次重要戰(zhàn)役并沒有完全改變漢匈之間的戰(zhàn)略平衡,匈奴仍然有著南侵的戰(zhàn)略行動。國家政策的調整也不以帝王意志為轉移,而是取決于是否有轉變政策的時機。所以元封以后漢武帝沒有及時調整內外政策,自然有其師心自用的一面,但是更多的還是當時的政治形勢不允許,轉變政策的時機還不完全成熟。

      (二)“狄山事件”與“寬厚長者”政治勢力的考辨

      其一,漢武帝對狄山的處理,顯示出其高壓的政治生態(tài)

      狄山之所以說張湯“詐忠”,主要就是抨擊他“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漢書》卷59《張湯傳》,第2642頁。。這句話擊中了漢武帝的要害,也是狄山最后致死的關鍵。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是酷吏政治發(fā)展的高峰,早期有寧成,中期有義縱、王溫舒,后期有江充。張湯雖不屬于典型的酷吏,但是他秉承漢武帝的意志,屢興大獄,殺罰極重。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武帝時期刑罰之殘酷有明確的描述:“其他讞案,一歲至千余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人,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里,近者數百里?!?(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卷3“武帝時刑罰之濫”條,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58頁。田余慶也曾指出:“漢武帝時代法網嚴密,法律被大量用來殺人。”*⑤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第42頁。張湯自然屬于漢武帝所寵幸的“深酷用法之臣”。漢武帝重處狄山,不僅僅只是對狄山抨擊其內外政策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對狄山要求“守文”政治主張的一種高壓,所以群臣才會感到“震詟”。

      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高壓的政治生態(tài),正如李陵對蘇武所言:“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漢書》卷54《蘇武傳》,第2464頁。。在這種背景下,再結合狄山的下場,試問群臣中還有誰敢公開提出所謂“守文”政治主張,又怎么可能還形成所謂“寬厚長者”的政治勢力呢?

      其二,狄山的政見是“寬厚長者”之臣的衡量標準

      我們反復提“寬厚長者”政治勢力,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寬厚長者”們的政治主張,狄山的政見無疑就是答案。狄山對漢武帝內外政策的抨擊,可以作為考察“寬厚長者”之臣的標準:即明確主張停止對外征戰(zhàn),輕徭薄賦,改革內外政策。如果以這條標準來考察元封至征和年間的大臣,特別是閻步克所列舉的石慶、石德、盧賀、任安、田仁、瑕丘江公等人的生平與政績,均不符合這條標準。按說如果真有一股“寬厚長者”政治勢力,那必然有相當數量的大臣,他們有著較為明確的改革漢武帝內外政策的政見,何至于在現有史料中都沒有看到一點關于變更政策的記載呢?不能因為他們親近太子就斷定他們是“寬厚長者”之臣并形成有政治勢力。在缺乏明確史料支撐的前提下,就認為太子劉據擁有一批“寬厚長者”臣僚的支持,是否在論證上略顯單薄呢?除上述考證之外,分析武帝、太子在巫蠱之禍前后的表現,可以發(fā)現更多的疑問和線索。

      二、現實條件:武帝晚期朝局中不具備形成“寬厚長者”政治勢力的條件

      巫蠱之禍的實質,按照田余慶的觀點,是江充“用非常手段摧毀以衛(wèi)太子為代表的‘守文’政治勢力”*⑤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第42頁。,閻文也在此基礎上詳細考證了石慶、石德、張賀、張安世、丙吉等人的生平事跡,并將他們作為“寬厚長者”的代表人物。筆者針對閻文之考證,提出三個思考方向:

      其一,太子起兵之時,用了哪些人,這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其二,太子兵敗之后,按照最基本的政治常理,如果確如田、閻二先生所言,巫蠱之禍是漢武帝、太子兩條政治路線、兩股政治勢力的決戰(zhàn),最后取勝的漢武帝必然會清算太子身邊這股“寬厚長者”的臣僚。那么太子兵敗后,漢武帝究竟問罪牽連了哪些臣僚,他們都持有何種政見?其三,石德、張賀、張安世等人親近太子及其家人,是因為政見相同,還是出于政治投機?如果理清了這三個問題,對這股所謂的“寬厚長者”政治勢力究竟存在與否,就會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結論。

      (一)太子起兵時所用之人均非“寬厚長者”

      分析這段史料,可以梳理太子起兵時所用之人的身份:客、舍人無且,長御倚華,賓客張光,長安囚如侯,少傅石德。這些人除了石德是太子少傅,朝廷官員以外,其余全部是太子自己的賓客,甚至還有宮女(按顏師古注:《漢儀注》女長御比侍中,皇后見娥以下,長御稱謝)*(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等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9頁。。如果太子真的“有一班為自己效力的臣僚”*田余慶:《論輪臺詔》,《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現在正是起兵用人之時,這幫“寬厚長者”之臣為什么沒有站出來支持太子呢?賓客、囚徒都是社會低層次的人,太子使用他們還要“皆以裝會”,也就是要偽裝成官員的樣子。難道太子會放著麾下一批身份合法的官僚不用,非要用這些人來偽裝成官員嗎?

      按《漢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太子起兵時,曾兩次明令告知百官:第一次是剛起兵之時,“告令百官江充反”*《漢書》卷63《武帝五子傳》,第2743頁。;第二次是正式起兵之后,“太子宣言告令百官云:‘帝在甘泉病困,疑有變;奸臣欲作亂’”*《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七月,第729、729—730、730、731頁。。兩次告知百官,卻無一人響應,太子親往北軍征召任安,任安卻“拜受節(jié),入,閉門不出”*《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七月,第729、729—730、730、731頁。。那么如果朝中早已有如此多的“寬厚長者”團結在太子身邊,那么太子起兵,何以百官之中無人響應?種種疑問無法解釋,讓人頓生疑竇。

      (二)太子兵敗后武帝所誅也非“寬厚長者”

      按照基本的政治常理,如果太子劉據有一批“寬厚長者”臣僚的支持,即便太子起兵之時他們?yōu)楸H陨淼撐粵]有響應,事后也必然逃不過漢武帝的政治清洗。

      按《漢書》《資治通鑒》的有關記載,巫蠱之禍后,漢武帝主要采取了三項措施:第一是誅殺了田仁、任安;第二是派人收繳皇后印綬,衛(wèi)皇后因而自殺;第三是清算太子門下賓客僚屬,“賓客嘗出入宮門,皆坐誅;其隨太子發(fā)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②《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七月,第732、731頁。

      由此可見,除了衛(wèi)皇后以外,漢武帝主要打擊的是太子劉據的賓客以及追隨其起兵的人。事后清算的朝中大臣,實際只有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北軍使者護軍任安。而三人致死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他們是“寬厚長者”之臣或者太子黨羽。任安原為衛(wèi)青門客,曾擔任過益州刺史,政治傾向不明,他曾接受太子的符節(jié),卻不發(fā)兵。任安應不屬于“寬厚長者”,更何況他還是太子舅舅衛(wèi)青的舊部,更無理由不發(fā)兵支持太子,但其實際作為卻與此相反。田仁之死是因為其放太子出長安,而暴勝之阻止丞相劉屈髦誅殺田仁,從而觸怒漢武帝。至于他二人是不是“寬厚長者”之臣,沒有史料作為依據。司直田仁放走太子,《資治通鑒》說的很清楚:“以為太子父子之親,不欲急之”②。田仁的態(tài)度多少也是任安的態(tài)度,也代表了當時群臣的態(tài)度。漢武帝父子相殘,群臣在政治選擇上面臨困境:支持太子,如果太子兵敗必然被誅;支持漢武帝,畢竟骨肉至親,可能也不得好下場。田余慶在《論輪臺詔》一文中對巫蠱之禍中封侯(被殺)的人做過統(tǒng)計:“這些人全部被殺或被迫自殺”*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第43頁。,與他們是不是“寬厚長者”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

      由此可見,如果有一股“寬厚長者”的政治勢力,漢武帝必然要興起大獄,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政治清洗。但是太子起兵之時,一者不用朝廷官員,二者百官無人響應,即便太子兵敗之后,除了身邊的賓客和參加作戰(zhàn)的士卒受到牽連以外,被誅殺的田仁、任安,以及自殺的暴勝之,都不是因為支持太子,或者是所謂“寬厚長者”之臣,而是在政變中模糊、猶疑的態(tài)度。綜合上述考證,可以推斷,朝廷中應不存在“寬厚長者”的守文政治勢力。

      (三)石德、張賀等人政治動機復雜

      閻步克在《漢武帝“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文中詳細梳理了“寬厚長者”之臣,認為石慶、石德父子,張賀、張安世、丙吉都是“親附或同情衛(wèi)太子者諸人”, 并由此得出“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資治通鑒》‘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的記敘, 以及田余慶先生關于衛(wèi)太子代表‘守文’勢力的精到論斷”的結論*閻步克:《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這種提法是否準確,還需要對涉及到的相關人物做史料梳理。

      其一,石德支持太子是基于門戶之見

      石德是太子少傅,是漢武帝時期擔任過丞相一職石慶的兒子,石慶本人也擔任過太子太傅。石慶、石德父子二人先后擔任太子劉據的師傅達幾十年,與太子關系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能不能據此就說石慶、石德就是“寬厚長者”之臣,筆者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商榷。

      需要明確的是,石慶、石德?lián)蔚奶犹?、少傅,不是太子自己選擇的,而是漢武帝任命的。這一點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石慶父子能有親附太子的條件,是漢武帝允許并支持的。石德力勸太子起兵,根本原因是“懼為師父并誅”*《漢書》卷63《武帝五子傳》,第2743頁。,是從保全自身門戶考慮,而不是所謂“守文”的政見。

      其二,張賀、張安世、丙吉屬于政治投機分子

      張賀、張安世兄弟同情太子,他們真的就是有著守文政見的寬厚長者嗎?《漢書·張湯傳》附《張安世傳》中詳細記載了張賀、張安世與皇曾孫劉詢之間微妙的關系。張賀有感于太子舊日恩德?lián)狃B(yǎng)劉詢,還一度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是張安世明確反對,認為“曾孫乃衛(wèi)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⑨《漢書》卷97上《孝宣許皇后傳》,第3964頁。,足見張安世與張賀在處理皇曾孫劉詢的態(tài)度上是有差異的。事實上,昭帝在位之時,張安世并不認為劉詢能有多少政治價值,不值得在他身上過度投資。張安世后來態(tài)度大變,完全是因為皇曾孫一躍而成皇帝,他們內心的變化,《漢書·許皇后傳》記載的非常清楚。

      如果說張賀撫養(yǎng)太子之孫劉詢,還多少因為“嘗受太子恩”,那么丙吉救援劉詢,政治投機目的就更為明顯。丙吉先是以故廷尉監(jiān)的身份“詔治巫蠱郡邸獄”*⑧《漢書》卷74《丙吉傳》,第3142頁。,救下皇曾孫劉詢,并在霍光廢黜昌邑王以后,最先上書擁立劉詢。丙吉救下劉詢,又擁立劉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心知太子無事實”*⑧《漢書》卷74《丙吉傳》,第3142頁。。再聯(lián)系張賀、張安世兩兄弟對劉詢的態(tài)度,可以做出一個推斷:張賀、丙吉救援皇曾孫劉詢,實質是想利用其皇族的身份做政治投資。這一點張賀自己說的很清楚:“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⑨《漢書》卷97上《孝宣許皇后傳》,第3964頁。。他們正是看中了劉詢是戾太子的直系后裔和他的皇族身份。劉詢再不濟,也能成為“關內侯”,從張安世、丙吉家族后來的發(fā)展來看,他們的政治投機無疑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綜上所述,石慶、石德、張賀、張安世、丙吉“親附太子”均出于不同的目的,有保全門戶的需要,有做政治投機的努力,但是不能因為他們親附太子或者出身于世家,就斷定他們就是所謂“寬厚長者”之臣。漢武帝統(tǒng)治后期,朝廷中可能有極少部分類似于狄山,具有守文政見的大臣,但是他們在高壓政治生態(tài)下,不可能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團結在太子周圍,狄山的結局就是例證??疾焯悠鸨弥?,事變后武帝清算之臣,以及石德、張安世等人的政治表現,都不能認定他們屬于“寬厚長者”之臣,他們也未能提出明確的“守文”政見并形成政治勢力。

      三、巫蠱之禍的政治實質:皇權、外戚、軍功、酷吏四股勢力的爭斗

      前文分析考證可見,武帝朝中并不存在一股“寬厚長者”政治勢力,巫蠱之禍的政治實質,早已超越了漢武帝、太子兩條治國路線之間的矛盾,其背后有著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角力,是西漢王朝統(tǒng)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的重要事變。

      (一)太子劉據是外戚勢力的代表

      太子真正的政治勢力是其母家衛(wèi)氏家族,是外戚勢力的代表,他不可能也無條件代表所謂的“寬厚長者”政治勢力。《資治通鑒》記載:“衛(wèi)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①《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第727、727、727、731頁。。后世一般據此判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wèi)青去世以后,太子劉據失去了強大的外家支撐,加上他與漢武帝政見不同,導致太子失勢。事實上,衛(wèi)青的死并不代表衛(wèi)氏家族的失勢,相反還有加強。衛(wèi)青去世后3年,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漢武帝即任命公孫賀為丞相,而公孫賀正是皇后衛(wèi)子夫的姐夫。這一點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論述的非常清楚:“賀夫人君孺,衛(wèi)皇后姊也,賀由是得寵”*②(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卷2“武帝三大將皆由女寵”條,第59頁。。公孫賀很早就追隨漢武帝,是漢武帝的親信:“自武帝為太子時,賀為舍人”*③《漢書》卷66《公孫賀傳》,第2877頁。。公孫賀能得以封侯,是因為他曾擔任車騎將軍、左將軍,多次跟隨衛(wèi)青出擊匈奴,屬于漢武帝時期典型的“開邊”之臣。漢武帝在衛(wèi)青去世后,任命公孫賀為丞相,而且一任就是11年,也是武帝在政治上繼續(xù)信任太子、衛(wèi)氏家族的重要體現,需要加以重視。

      而太子是否“得民心”,也需要進一步探討?!顿Y治通鑒》記載:“上用法嚴,多用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然用法大臣皆不悅?!?④《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第727、727、727、731頁。事實上,太子是否得民心,史料記載多有出入。按說元封以后,西漢王朝統(tǒng)治危機日益加深,征和年間又興起巫蠱大獄,使得都城長安周邊的百姓深受其害,“自京師,三輔連及郡、國,坐死者前后數萬人。”*⑤《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第727、727、727、731頁。太子起兵誅殺江充等人,正是為百姓除害,理應得到群臣百姓的大力支持。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太子遍告群臣,無一人響應?!稘h書》記載:“長安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肯附?!?⑥《漢書》卷63《武帝五子傳》,第2743—2744頁。《資治通鑒》也記載,“民間皆云:‘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⑦《資治通鑒》卷22,漢武帝征和二年,第727、727、727、731頁。由此分析,如果當時漢武帝的統(tǒng)治危機已經到了一觸即發(fā)的程度,太子起兵之后,長安城事實上已經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關內及各郡國反而異常平靜,不僅沒有趁勢而起的民變,而且百姓都不愿意支持太子,導致太子起兵以后迅速陷入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太子所謂的“得民心”有可能是史家建構而非真實的歷史。

      (二)巫蠱之禍是四股勢力斗爭的結果

      漢武帝與太子因為政見不同,導致其認為太子“不類己”,兩者之間漸生矛盾,從而有了改立繼嗣的想法與考慮。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鉤弋夫人生漢昭帝以后,漢武帝“乃命其所生之門為堯母門”*⑧《漢書》卷97《孝武鉤弋趙婕伃傳》,第3956頁。。堯是上古時期圣王,漢武帝在皇后在位,太子當朝的情況下,將嬪妃生子比喻為“堯母”,說明其已經有了改立繼嗣的想法。而且只過了兩年就爆發(fā)了巫蠱之禍,與此不無關聯(lián)。

      同時,在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長期對匈奴作戰(zhàn)形成了新興軍功集團,軍功集團與外戚勢力各有分合,在皇權的推動下,酷吏政治也達到頂峰。在巫蠱之禍爆發(fā)前夕,因為漢武帝有改立繼嗣的意愿,導致皇權、新興軍功集團、外戚、酷吏等多股政治力量對最高統(tǒng)治權利展開角逐。巫蠱之禍的爆發(fā)則是為這些政治勢力提供了一個洗牌的機會,是四股勢力之間的決戰(zhàn)。換而言之,即便沒有巫蠱之禍,在這四股政治勢力的推動下,也會通過其他政治手段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這是武帝晚年政治進程的必然結果。

      分析巫蠱之禍結束以后西漢中樞的政治格局,可以發(fā)現,朝廷中有實力的政治勢力基本被消滅。軍功集團的代表人物,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利的家族和親信部下在巫蠱之禍及后來漢武帝轉變政策的過程中悉數被誅除,以江充為代表的酷吏勢力在巫蠱之禍以后基本退出政治舞臺。伴隨著巫蠱之禍的結束,以及內外政策的調整,漢武帝時期主要的統(tǒng)治力量,軍功勢力以及與之結合的外戚勢力、酷吏政治,都退出了西漢政治的中心。高層權力的真空預示著新的統(tǒng)治力量即將崛起,昭宣時期,以霍光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重新抬頭以及“循吏政治”的出現,才使得所謂的“守文”政治真正到來。巫蠱之獄不僅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漢中后期的政治走向,還為東漢時期形成文臣政治打下了基礎。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任務項目(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重大課題“學術規(guī)范與方法論研究”(11JDXF001)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郝紅暖

      An New View of “the Ministers Called Generous Elders were Attached to the Crown Prince”——Discussion on Mr. Yan Bu-ke’s Paper

      YAN An-qing

      (School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China)

      This article by re-analysis of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consider tha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autocratic rule under the late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there was no so-called political group “generous elders” o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tage. Shi De, Zhang An-shi and the other ministers supported the crown prince, because they want to make a political investment. Even if there were a few ministers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but also could not be used as a judgment standard. The case of witchcraft(巫蠱之禍)was no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crown prince. Instead, there were four political groups involved in the coup, that influences on Han Dynasty were very profound.

      the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generous elders; open side and gain benefit; change of policy; the case of witchcraft

      K234.1

      A

      1005-605X(2016)05-0045-05

      顏岸青(1990-),男,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資治通鑒長者漢武帝
      胡三省苦心作注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7:03:49
      大象“長者”會把生態(tài)知識傳給下一代
      軍事文摘(2020年24期)2020-02-06 05:56:38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澤東翻碎了的書
      新傳奇(2019年28期)2019-08-06 03:07:08
      東方朔智答漢武帝
      ——長者的期盼">"老博會"剪影
      ——長者的期盼
      福利中國(2016年3期)2016-12-15 01:04:04
      《資治通鑒》帶我玩穿越
      《資治通鑒》差點被毀版
      山海經(2016年21期)2016-11-26 01:00:21
      樹為何名
      陪你一起讀歷史(6) 漢武帝竟是“玄幻控”
      中學生(2016年28期)2016-08-24 08:09:04
      古老的皮影戲
      龙里县| 舞钢市| 蒲江县| 老河口市| 随州市| 嵊州市| 左贡县| 绥滨县| 张家界市| 长沙县| 澳门| 曲沃县| 铜梁县| 巍山| 巴林右旗| 万州区| 灵武市| 雅江县| 莱州市| 崇义县| 东方市| 崇明县| 靖远县| 台北市| 通海县| 太原市| 额济纳旗| 旌德县| 广德县| 汝南县| 大足县| 锦州市| 宣武区| 康乐县| 和田县| 宜君县| 丹寨县| 华宁县| 中牟县| 平邑县| 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