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表示,推進中國經濟改革改革需要決策者真正認識到改革紅利的存在,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實現激勵相容,并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著眼于供給側計算潛在經濟增長能力,強調結構性改革,是正確的研究思路,也符合中央的大邏輯。我們知道勞動生產率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最終目標,但是這個目標可以靠兩種方式達到:一種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另一種是資本勞動比提高導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第二,在由理論向政策含義引申的時候,需要更加細致的分析。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可能暗含人為選擇未來潛在比較優(yōu)勢之義,即人為地選擇贏家,這樣做可以產生巨大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也可能產生巨大的戰(zhàn)略性的風險。第三,一旦測算出未來的潛在增長率,還應該把改革紅利也計算出來,這樣可以增強潛在增長率的政策含義和決策價值。第四,即便改革紅利為人所普遍認識之后,還要關心改革成本和收益分配所帶來的激勵問題。改革作為公共品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必須合理分配改革所帶來的成本,讓參與各方有一個分享改革紅利的合理預期,這樣改革才是激勵相容的。第五,改革應該是機制導向,而非指標導向。在實施去產能任務的時候,如果采取大家分配一下,結果不分效益,不管經營表現,按照均等方式安排指標,那是典型的指標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