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構建“學習場”,提升“學習力”,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實質(zhì)是以生為本,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
讓學習真正發(fā)生,需要構建“學習場”,提升“學習力”?!皩W習場”就是充滿學習氛圍的情境。在這樣的“場”效應中,學生的“學習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學習場”,提升“學習力”呢?
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了解學習起點,可以避開學生自己預習能會的和教了也不會的內(nèi)容。以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例,抓住人物特點進行外貌描寫學生是會的,但把外貌置入情境,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多次外貌描寫是需要他們學習的。對話描寫是學生在習作中經(jīng)常用的,但根據(jù)要表現(xiàn)的人物特點有選擇地呈現(xiàn)對話是學生容易忽略的。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既要關注他們知識掌握的起點,也要關注他們閱讀策略、寫作能力、情感體悟的起點。關注了起點就把握了學情,就能合理地選擇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學習就會真正發(fā)生。
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營造“場”效應,關鍵要關注年段特點,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有時候,教師對教材解讀得很深入,希望把自己解讀到的都給學生,卻沒考慮自己想給的是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即使是學生需要的也需要將“深入”的內(nèi)容“淺出”,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軟著陸”。例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學生對掃路人豁達開朗的性格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如果以辯論的方式來評價掃路人的生活,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有效地突破難點。
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增長點。語文課堂不僅要學習語文知識,還要培養(yǎng)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應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天游峰的掃路人》中作者與掃路人的三次對話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把握本篇文章特有的語言節(jié)奏,體會掃路人的性格特點,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要關注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學首先要判斷文本的文體,小說有小說的教法,散文有散文的教法。即使是同一種文體,也要根據(jù)其文本特點判斷是作為“定篇”“樣本”還是“例文”來教。對文體的合理定位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價值點。例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篇寫人散文,散文的很多內(nèi)容是充滿意蘊的,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結尾,學生對“宿鳥”和“笑聲”就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學習容易讓學生形成“類”的概念。
究其根本,構建“學習場”,提升“學習力”,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實質(zhì)是以生為本,讓學習站在課堂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