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夏連
【摘 要】 要搞好農村初中的教育,必須得注重班級管理。要管理好農村初中的班級,必須得分析農村初中班級的現狀,根據實情,班主任恰到好處地扮演每種角色。
【關鍵詞】 農村初中;班主任;宣傳者;引導者;激勵者
【中圖分類號】G6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農村初中的學生大多數都能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完成學習上的任務。但農村初中條件艱苦,在思想、文化方面還比較落后,信息相對閉塞;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落后、傳統(tǒng)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很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帶,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學生們跟著爺爺、奶奶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加上目前農村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撞擊學生們的心靈等,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嬌慣脆弱,受不得點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覺性,學習馬虎、勞動觀念弱、紀律松散,甚至學會了打架、喝酒、抽煙、賭博等。
針對目前農村初中的這種新形勢,初中的班主任僅僅是學科專家抓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在目前農村初中的新形勢下,班主任如何恰到好處地扮演每種角色呢?
一、做一個現代教育理念的宣傳者
針對農村在思想、文化方面還比較落后,信息相對閉塞;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與教育方式落后、學校相對落后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很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帶,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學生們跟著爺爺、奶奶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因此,農村初中班主任就要走村竄戶、歷盡辛苦地給家長灌輸一些現代教育的理念,讓家長知道從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并隨時與老師配合;并及時地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習慣和性格特征。還應該適時召開好家長會,讓科任老師和家長得到及時溝通,就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動表現;在課余,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閑聊,及時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
二、做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班主任要學會引導學生積極認識當前的問題、思考其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主動地剖析自我,承擔責任,協(xié)助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而不是包辦代替,為其安排一切。具體地說,它要求班主任談心時,多提問題,少加評論;多做啟發(fā),少做說教;多鼓勵對方講話,少講個人意見,以共同探討代替強制的說理和武斷的解釋。要記住,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管理意識和責任心,把“要我這樣”變成“我要這樣”才是我們教育最終的目的。
但是,現在人們對班主任角色的認識還比較傳統(tǒng),認為是監(jiān)督者、檢查者、評價者,不斷的給學生下指令,要他們做這做那,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這些都是站在學生之外、居高臨下的身份,缺乏一種學生立場。所以,班主任常常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目前的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做。無論學生能否接受,都沒有選擇的權利。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提高,使學生產生“學好學不好是老師和家長的事”的想法,個人的意愿和主動性被磨滅。
(1)善于選擇恰當的引導時機。早了,條件不成熟,達不到預期目的;晚了,事過境遷,失去作用。一般說來,在情緒發(fā)生波動時引導效果比較好。例如,新生剛入學時、學生因進步而受到表揚獎勵時、評上三好學生時、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因故情緒低落時、學習成績下降時都是引導學生的最佳時機。其次,學生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其生理、心理、性格等均有其自身的特點,因而準確把握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引導更富有針對性,是每個班主任應掌握的原則。
(2)要善于傾聽。班主任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和學生談心,很容易把學生推向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對立面。無形之間就筑起了一道溝通的“高墻”,再好的道理學生也聽不進去。事實上,找學生談心,學生往往開始時并不注意老師講的道理,而是看老師的對自己態(tài)度和感情。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談心看作是心理溝通的過程,更要把談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過程。談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談心氛圍,才能談得攏、談得好。因此,在師生溝通中,更強調聽。因為耐心甚至不厭其煩地聽學生傾訴其煩惱,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安慰、支持和鼓勵。只有誠懇地聽,學生才會傾訴出有關的細節(jié)及心靈深處的隱憂,倒出淤積于心的塊壘,有一吐為快之感。然而,一些班主任在與學生溝通時,更多的沒有耐心、也沒有意愿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即便“聽”了,也是在冷漠地聽,批判地聽,更多的時候是沒等學生說完,就劈頭蓋臉的批評責備,表達自己“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心情。即使學生表達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往往被教師的隨意插話和主觀評判所打斷。這樣,談心的效果自然會打上大大的折扣。因此,教師要運用熟練的傾聽技巧去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
(3)要善于啟發(fā),讓學生自己做出的結論。與學生談心時,不宜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宜對學生的意見輕易批評、諷刺,更忌用講大道理、上綱上線、空洞說教的方法,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不信任,堵塞獲取真情實感的信息之門。因此,在言語、表情和行為上都要表現出非評判態(tài)度。當學生希望聽到教師的表態(tài)時,也宜先弄清楚情況,再與其討論,在討論中將自己的意見滲透進去或明確表達出來。最好通過教育、啟發(fā),讓學生自己做出結論,這樣印象就更深、更容易接納。例如,面對違反校規(guī)進入網吧的學生。為加強教育,引導學生文明上網,上文明網。要針對他們的情況,引導他們每次上網前先花兩分鐘的時間想想上網的目的,即使是打游戲,也要有一定的目標,然后花一分鐘估計所需要的時間,規(guī)定時間一到,不管自己目標實現與否,都應停止;周末空余時間盡可能與同學約好外出游玩,分散自己對電腦的注意力,融洽同學感情,也可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給自己在學習方面也樹立一個小目標,如在單元考試中考多少分,力求在多少時間內看完一本什么書等等,給自己設置一些壓力,給自己增加一些動力,也讓自己品嘗一些成功的喜悅,使生活不再枯燥。而不是采取強硬措施制止學生上網,而是這樣指導學生學會自己減少并克制上網時間。
三、做一個成功的激勵者
激勵是學生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它能使懦弱變?yōu)閳詮?,使自卑變?yōu)樽宰?,使消沉變?yōu)榧ぐ?。所以,班主任要適應運用各種形式的激勵技巧,激起每個學生健康的、積極的動機和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合理期望,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每個人受到遺傳影響的制約,中小學生在進入學校大門之前及至整個學校學習過程中,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接受不同的環(huán)境刺激,并在這一刺激下開始逐步形成各自的個性,表現出不同的差異,有著個體的個性特征。這一特征也就表現反映在他們生活中所具備的個人優(yōu)勢和不足,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也。并且,每一位“優(yōu)秀的學生”不可能全是優(yōu)點和長處,每一位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決不是一無是處的。因此,教師只有了解發(fā)現,才能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期望。所以,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對全體同學言行舉止的觀察及其他人的介紹來了解學生,還要通過這些表面的了解展開研究,分析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分析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了解發(fā)現學生原有的未被人們所發(fā)現的內容,而這些發(fā)現往往又是真正的本質特征所在。然后,就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出學生易于接受易于實現的期望,同時調動同學的信念,制訂出自我的近期和遠期的期望和目標,喚醒內心潛在的自我價值意識和向上的追求,克服種種困難,最終使自我期望得以實現。
(2)能力激勵。有些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但其他方面如體育、文藝、勞動等可能很突出。教師要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鼓勵他們發(fā)展個性,發(fā)揮特長,要通過各種活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并遷移到學習上,這樣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農村初中的班主任,應順應時代發(fā)展,真心演繹并豐富班主任的角色內涵。每接到一個新班級,必須從多方面、用多種方法盡早了解學生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對家長要善于做一個現代教育理念的宣傳者;對學生要多一些關愛、尊重、理解,成為一個成功的引導者和激勵者,讓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健民主編《班主任工作心理學》學苑出版社
2、鄧忠才《班主任如何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廣西教育,2006.8
3、吳宗憲主編《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矯治與防范》,華夏出版社。
4、賴華強《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9
5、李鎮(zhèn)西《教育的困惑——學生為啥越來越難教》,四川少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