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四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北京100732。
近年來,史學研究應“眼光向下”“自下而上看歷史”,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呼聲越來越高。伴隨歷史研究的重心下移,清代基層權力體系與基層社會逐漸成為學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區(qū)域歷史研究的發(fā)展,如華南研究等,力圖從地方社會背后看到國家的影子,看到地方精英利用國家話語完成對地方的重新塑造,展示異于以往的清代社會基層面貌?!?〕不過,清代基層社會運作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遠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作為基層社會場域權力的運作實踐,不僅受到中央政權力量規(guī)劃的影響,更受制于地方資源的轉(zhuǎn)化與聚集。各區(qū)域內(nèi)在發(fā)展的獨特邏輯,在中央力量擠壓與地方性資源充足的雙重制約下,獲得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形成不同的地方基層社會管理特色?,F(xiàn)有的華南與華北等研究,遠遠不能涵蓋中國復雜的廣大基層社會。廣闊的西北、西南地區(qū),特別是四川盆地的清代鄉(xiāng)村社會,因其擁有移民體系的特殊情景,使得其鄉(xiāng)村權力體系,更是構成透視普通鄉(xiāng)村生活的難得鏡子,值得人們拓展此類研究。
梁勇的《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以清代巴縣為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以下簡稱“《巴縣》”)正是這種努力的產(chǎn)物。以移民社會為顯著特征的巴縣,呈現(xiàn)出異于尋常內(nèi)地的地方基層權力體系和運作邏輯,外地移民的自治組織與原有的基層組織博弈與融合,共同演出了移民社會獨有的基層權力場景?!栋涂h》立足巴縣檔案,抓住巴縣地方社會獨特的地方邏輯,闡述清代長時期地方基層權力體系的變化,為區(qū)域研究的新探索做出了可貴的努力。
一、巴縣特色與雙軌制運行
《巴縣》全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以巴縣為窗口,觀察清代基層社會中不同社會制度在地方社會的實行狀態(tài),展示清代基層社會權力體系的復雜演變。《巴縣》研究的特點在于,它以移民社會為底層,觀察地方獨特制度與全國普遍制度之間的互動與演變,展示清代地方權力舞臺上各種場景的演變。
《巴縣》一書的核心史料為巴縣檔案,輔以其他包括族譜、碑刻在內(nèi)的地方歷史文獻。該書不僅對國家政權及非政府組織有整體考量,同時對整個清代進行長時段考查,進而準確把握清代巴縣地方社會運作的獨特邏輯。正是依據(jù)大量翔實的檔案,巴縣地方社會的發(fā)展特點得以逐步展現(xiàn):以客長制度為例,作為移民社會的典型,巴縣社會的流動性遠異于人們所熟悉的華南和華北地區(qū),其犯罪行為也極為別致。啯嚕作案,類似流動人口的集體作案,使得保甲制度難以招架,催生了新的客長制度??烷L制度明顯不同于華北地區(qū)的“鄉(xiāng)地制”,也不同于南方的“義圖制”,它是移民社會基層管理的獨特產(chǎn)物,反映移民社會的獨特管理機制與管理邏輯,即用“客民”管理“客民”。
《巴縣》用兩章篇幅詳細闡述移民社會的構建過程,特別是從宏觀的國家移民政策和微觀的個體生命感受兩個方面,闡釋巴縣移民社會形成的復雜性與動態(tài)感。移民社會的出現(xiàn),給后來的所有基層權力場景演示提供了一個恒定的舞臺。巴縣移民社會的形成,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的有利引導,清政府采取積極招徠政策,對移民實施優(yōu)待政策,如戶籍寬松、徭役免除,甚至允許移民“異地高考”等;另一方面是全國各地民眾的積極響應。前來四川的移民不僅有原來逃離戰(zhàn)亂的土著回歸,更多的是各省新移民的涌入,這最終在巴縣上演了一場移民與土民之間的權力博弈。
《巴縣》最關注的是移民社會中制度的建構與實施??烷L制度何以在巴縣生長,又與原有的保甲制度等存在何種關系?首先,巴縣原有的保甲制度不能適應移民社會的發(fā)展。作為移民社會的巴縣,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如前述啯嚕,客長制度應運而生。客長即客民之長,客長地位與鄉(xiāng)約、保長相似??烷L在地方社會扮演了多重角色,對上承辦公務,對下負責地方秩序維護和調(diào)節(jié)民眾矛盾,是官民之間的樞紐??烷L制度與保甲制度存在一定的互補性?!栋涂h》研究的獨特之處在于:一方面承認客長制度是巴縣社會最具地方特色的基層制度,是一種移民社會獨特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客長制度與保甲制度并非對立關系,并非排斥狀態(tài),而是互相融合和補充。正是這矛盾的兩面,才成就了巴縣基層管理體系獨特的雙軌制。客長成為巴縣基層社會管理系統(tǒng)中特有的類型,在基層權力的場景中,新的類別的出現(xiàn),并非被完全禁止,也并非完全異類,恰好只是適合當?shù)厣鐣奶囟óa(chǎn)物而已。
八省客長正是客長制度的典型產(chǎn)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八省客長不僅影響著巴縣商業(yè)的發(fā)展,更對巴縣地方社會治安、地方社會救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晚清基層權力空間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為晚清各類權力場景的出彩描上自己濃濃的一筆?!栋涂h》用三章的篇幅,通過保甲制度、客長制度的互補,以及八省會館的個案研究,展示巴縣移民社會中基層權力體系的獨特構成以及鮮明的移民特色。在作者看來,巴縣的基層管理體系是復雜的,更是基于自身特定的移民社會而逐漸建構的??烷L制度在基層管理制度中的誕生與發(fā)展,其與保甲制度形成的雙軌制度,有效地維護了巴縣移民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構成巴縣移民社會地方邏輯的核心所在。巴縣的基層社會權力體系是特殊的,這種特殊性根源于其移民社會的特性。
《巴縣》并非僅僅關注客長與保甲制度,更關注巴縣權力舞臺各種主體的變化。《巴縣》用兩章的篇幅描寫團正和學董怎樣進入到巴縣的基層權勢網(wǎng)絡,并日漸成為其核心,展示了其長時段視角觀察的基層權力體系演變。在作者看來,巴縣的基層管理體系是積累的,權力主體是流動的,也是在長期歷史變遷中豐富起來的。巴縣便利的地理條件,為其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一輪輪外部社會的沖擊。從白蓮教起義到太平天國運動,興辦團練成為巴縣這一時期重要的地方基層政策。團練的首領一般成為團正。團練并非完全像學者們希望的那樣,其作為一個臨時組織,很快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巴縣》通過翔實的檔案展示了基層社會的復雜面貌。同時,團練也可能從臨時組織向日常組織演變。某些地區(qū),清中期客長扮演了地方權勢網(wǎng)絡的核心,而到了后來,團正逐漸演變成為地方權勢網(wǎng)絡的核心。當然,一些地區(qū)客長與團正經(jīng)過了慘烈的博弈,為了地方利益和權力的爭奪,結果也很難預料。顯然,雙軌制的巴縣基層權力結構,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遭受新的勢力的沖擊。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團正作為一股新的基層力量,開始在晚清巴縣基層政權中不斷崛起。不過,這些崛起的趨勢也會為新的勢力所干擾。
晚清學董成為巴縣基層管理體系的新寵兒。科舉制的廢除,民族危機的加深,使得教育的發(fā)展成為國人奮發(fā)圖強的不二選擇。沒收廟產(chǎn)、興辦學堂,成為影響巴縣地方公共事業(yè)的大事。諸多學董基于辦學要求,將原有寺廟田產(chǎn)等公共資金沒收,轉(zhuǎn)而成為教育發(fā)展的資金來源。學董與原來的客長、團正和保長都發(fā)生諸多矛盾。地方政府基于發(fā)展教育的客觀需要,往往偏袒學董,使得學董在地方權勢網(wǎng)絡中日漸成為核心。從晚清的興學實踐來看,每次大的國家政策,或者政治運動,都會在巴縣這個區(qū)域社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影子,而如團練或興學等事件,卻使得團正或?qū)W董日漸走到地方權勢網(wǎng)絡的中心,成為地方權力的掌控者。
二、移民底色與制度實踐
通過區(qū)域社會特定的舞臺,觀察重大歷史事件或者獨特的社會制度實踐,成為今日社會研究的重要路徑,而梁勇的《巴縣》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長時段地關注一個特定的歷史區(qū)域舞臺,展示舞臺上各種制度的實踐,各種權力要素的流動。清代巴縣是一個各種制度先后實踐的特定場域,而非一個靜態(tài)的空間所在。自巴縣重建開始,至移民社會形成,巴縣社會的內(nèi)在地方邏輯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其重要特征就是移民社會背景下的權力重組與新生。
《巴縣》認為,移民社會的內(nèi)在邏輯是巴縣社會基層權力體系演變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移民的進入,加上人口的流動,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舊有的保甲制度無法應對啯嚕等新的社會犯罪,客長制度隨之應運而生。利用外鄉(xiāng)人管理外鄉(xiāng)人,有著類似“以夷制夷”的味道??烷L制度的治理效果無疑是高效的。但是,隨之滋生的客長也開始在巴縣基層權力體系中尋找自己位置,最終部分取代保甲制度。顯然,移民社會有著和內(nèi)地社會不一樣的權力運作邏輯。八省客長更是移民勢力的代表,不僅在一段時間內(nèi)控制商業(yè)發(fā)展,同時擔負地方治安等社會責任,無疑成為一股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強大勢力。他們與地方政府維持了相當長期的良好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府的某些重大責任與義務。無論人們怎樣認識巴縣社會,其移民社會的底色都是首先應該考慮的。所有巴縣社會基層權力機制的運作,都先天地印上了移民社會的底色,并且在移民社會邏輯的規(guī)制下,演變出自身獨特的色彩。移民社會的內(nèi)在邏輯內(nèi)生于巴縣社會,而非某一標簽,它切實地影響著巴縣社會的發(fā)展,而非一個簡單的外力因素,是巴縣區(qū)域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征。
《巴縣》關注基層權力體系的建構,力圖展示其復雜性與豐富性。從保甲制度、客長制度、團練制度到學董制度,都顯示出巴縣社會是一個精彩的權力舞臺,各種制度的實踐體現(xiàn)出地方資源的運用與國家需要的緊密結合,使得一批批基層管理人員,如保長、客長、團正和學董,先后占據(jù)巴縣基層社會權力網(wǎng)絡的核心。國家政權對基層社會采取何種管理方式,基層社會又以何種方式應對國家制度的推行,巴縣基層政權的權力實踐給出了明確的案例。更為獨特的是,雙方的合力可能產(chǎn)生獨特的新的社會制度,如客長制。新舊制度之間本身有著復雜的糾纏與博弈。就這些制度性質(zhì)而言,其中既有全國普遍實施的保甲制度、團練制度,也有巴縣獨有的客長制度。這些制度存在利益沖突的一面,也存在互相融合、相互補充的一面??烷L制度能夠彌補保甲制度管理流動人口的缺陷,團正制度在地方治安方面可以強化自身地位,自然進入基層社會管理的核心區(qū)域。先是保甲,后是客長,再是團正、學董,有如變戲法一樣,巴縣基層政權權力體系的主角走馬換燈。這一變化的過程恰好反映出重大歷史變革對區(qū)域社會的強烈影響。更值得指出的是,何種制度影響的存在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客長與團正在一定的區(qū)域內(nèi)、很長時期內(nèi)共存,這就給人們解釋了制度實踐豐富的一面。
三、理論注釋與經(jīng)典個案
建立在詳細審讀檔案基礎上的《巴縣》研究,給人們最大的感覺是,一個流動的區(qū)域社會是如此的豐富多彩,無論是保長的重選,還是客長的產(chǎn)生,抑或是團正與客長的糾纏,學董與團正的爭執(zhí),我們都能夠在最基層、最原始的檔案中找到歷史制度實踐的影子,這也是《巴縣》難得的一個特色。因為作者對檔案的辛勤爬梳,對地方文獻的辛勤收集,使得巴縣基層權力體系的演變都落實在鮮活的歷史故事中,這樣的巴縣社會討論,有如一部巴縣的歷史電影一般精彩。
無論是現(xiàn)有的華南和華北研究,都是在一個非移民社會的區(qū)域社會中,考查各類基層權力體系的構建。巴縣社會有著移民社會的獨特氣質(zhì),在基層政權演變中,顯示非同尋常的一面。無論是清初的保甲制度,還是晚清的學董制度,都使得巴縣在迎合和追趕全國政策步伐的同時,不得不結合自身區(qū)域社會的獨特邏輯,產(chǎn)生了特定的地方社會中的國家制度的實踐??烷L制度與保甲制度的互補,更是展示了移民社會基層管理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自然擴大了我們對基層社會管理理解的片面思路。顯然,巴縣社會是一面特殊的鏡子,人們從中看到了不一般的基層權力架構。
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巴縣》研究似乎也無法逃脫一個歷史的宿命,即在對特定區(qū)域的研究后,希望找到一個更為宏大、普世的真理。在作者看來,無論是保長、團正還是客長,都是“私”的鄉(xiāng)村控制系統(tǒng),而非“公”的“官紳精英”的權力結構,巴縣基層權力變遷反映了私的權力體系不夠權威,不夠清晰,不夠持久,不夠權責統(tǒng)一,他們更多的是不獨立的體系,反映了清代以來國家影響的擴大?!?〕
但是,這樣的結論卻給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以掩蓋,削弱了文章太多的內(nèi)在張力。特別是,作為特定的區(qū)域研究,巴縣社會基層權力機構的特定邏輯,讓我們看到明清以來基層權力運作豐富、詳盡的一面,它既有移民社會的特色,又有普通社會的特征。我們似乎不是要將巴縣社會提升到一個普世的理論階段,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經(jīng)典的個案來分析。換句話說,我們更欣賞的是一個特定的巴縣模式,及其模式背景下獨特的景象,而非萬能的解釋模式。實際上,作者有關“宗族建構”的討論,有關團練與“軍事化”的討論,有關“基層社會的公私系統(tǒng)”的討論,都是跟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鄭振滿、孔飛力和傅衣凌等相關理論進行對話,這些對話的學術價值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對于這樣一本旨在闡釋巴縣特殊地方邏輯的佳作,這些對話似乎更多沖淡了文章的主題,使得文章的內(nèi)在張力大大地被遮蔽。事實上,該書對區(qū)域社會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遠不止為別人理論“注釋”的角色所能涵蓋。
通過對巴縣社會的全景闡述,揭示了移民背景下地方權力體系中所呈現(xiàn)的獨特的雙軌制,即客長制與保甲制的互助、客長與地方紳士共同支持地方權力的運作,展示了移民社會背景下基層社會權力運作的新特點,成為《巴縣》研究的突出學術貢獻。更重要的是,《巴縣》研究的努力給目前的區(qū)域社會研究,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這種視角的最大特色是展示了國家權力高壓與移民社會本色基礎上的地方基層權力網(wǎng)絡,揭示了國家制度在地化的實踐過程。可以說,客長制不僅是國家對移民社會自主組織的接納,也不僅是一種權力的下移,更多展示了權力空間的五彩斑斕,而非簡單的國家與地方二元所在。這樣的區(qū)域個案研究,不是一種史學的碎片化,而是一種史學研究的精細化,是一種扎實的向前推進。該書的原創(chuàng)性、前瞻性與貫通性,在區(qū)域社會研究的道路上,樹立了一個堅實的研究案例。后來的學人,也許可以不認同它,但是卻無法忽視它。
〔參考文獻〕
〔1〕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qū)里甲賦役制度與鄉(xiāng)村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16-232.
〔2〕傅衣凌.中國傳統(tǒng)社會:多元的結構〔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3).
(責任編輯:許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