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筱
(甘肅省慶陽市第三中學,甘肅 慶陽 745000)
覓一處凈地,安放心靈——淺談莊子的精神突圍
余筱
(甘肅省慶陽市第三中學,甘肅 慶陽 745000)
文學史上的莊子歷來被認為是崇尚自由,超乎禮教之外的圣人,莊子之所以能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質(zhì)是因為:一、在思想上,他以齊物論的觀點解脫了他在精神中的困境;二、在內(nèi)容上,他運用寓言故事,想象等手法來安放自己迷途中的靈魂;三、在行文上,他以自由與流暢的文風完成了他靈魂的救贖。
特立獨行;虛構(gòu)想象;精神世界;變幻無端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復雜的戰(zhàn)國時期,當時“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①”,他的志向抱負不可能實現(xiàn),也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只好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xiàn)實,并以此來實現(xiàn)他精神的超越和突圍。
首先,他以萬物同一,生死同一,無用即大用的思想解脫了自己在塵世中的困境與痛苦。他“寓真于誕,寓實于玄”的尋覓到了精神的一方凈地,這塊圣地,任由他天馬行空,無所羈絆,特立獨行。
他在《逍遙游》中談到人生的境界時,說他所追求的既不是宋榮子的“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這種看淡外物,只重本性的境界,也不是列子御風而行,連福都不愿刻意營求“泠然善也”的境界,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最高境界,這就是莊子所追求的萬物同一。他從精神上將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入到永恒的宇宙萬物之中。借用蘇軾的話來說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因此,他也就可以:“唯山間之清風與江上之明月,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不管現(xiàn)實如何紛爭,他也只管在他的精神領(lǐng)地里遨游,去享受天地萬物帶給他的盛宴。從而超越了現(xiàn)實,更超越了自我。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死,但莊子卻輕而易舉的解脫了這種生死的捆縛,《莊子·列御寇》篇記錄了莊子將死前的一段話:“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既然死亡只是從一種形式轉(zhuǎn)化為另外一種形式,生與宇宙同一,死與天地同一,死有何憾,又有何懼,在此,莊子告訴人們:面對無可改變的人生,只有坦然順之 ,才可實現(xiàn)精神的突圍,從而才能昭示出生命更大的張力。
《紅樓夢》中的那塊無才補天的石頭,自認屈才,幻形入世,贏得也只是“一把辛酸淚”。有多少人就如這塊石頭一樣懷有曠世奇才,而卻得不到重用。而莊子講究的是什么:無用之大用?!肚f子·內(nèi)篇·人世間》的最后一段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比顺Uf,有用者,秀于林者,杰出于群者,盡遭砍伐者多也。不想著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可以保護生命,頤養(yǎng)天年,壽終正寢。人應該珍視的東西其實就是生命本身,這一點,莊子用整整一篇《尊生》張揚著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其次,他運用了大膽的想象,夸張的手法,大量虛構(gòu)的人物,寓言故事,驚世駭俗的意象,找到了宣泄自己思想的最佳通道,來安放自己的無法釋懷的靈魂。
他寫出了“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②”這令人向往而又無法想象的世外桃源啊!單一個“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就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不用說還免去了“民以食為天”的勞苦之累,過著無病無災,云游四海的逍遙生活。何其的超絕人寰,何其的不近人情??!葫蘆可是常見的,可他筆下的葫蘆卻“樹之成而實五石③”又一次超越在我們的想象之外,寫盡了大的玄妙。又用“其翼若垂天之云,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④”的大鵬寫出了理想高遠者的氣魄;技藝純熟的可謂多矣,可他寫的“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⑤”真是令人無所適從。白色塵土弄到鼻尖上,再平常也沒有了,卻讓木匠砍掉這塵土,這本身就很少見。更少見的是,木匠運斤成風,居然砍掉了塵土,又居然鼻子無傷。他真的是:“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而等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驚風⑥”他就以這種 “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的奇特的形象世界向我們展示著一個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美不勝收,既出乎意料之外,更不在情理之中的另一片天地,令“我們的視界為之一開,我們的俗情為之一掃⑦”那樣的世界給了他從人生絕境中實現(xiàn)突圍的精神力量,也為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安放心靈找到了突破口。
從行文上來說,莊子常常是“行到水窮時,坐看云起時” ,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他以行文的自由,流暢,隨心所欲,完成了他靈魂的救贖。
他的文章變化萬千:“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 神氣不變⑧” 一瀉千里;“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焉存⑨”痛快淋漓;“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坦蕩瀟灑。他在表現(xiàn)他的思想時,隨性而起,隨行而至,無頭緒無邊際。他的《無端崖之辭》就是一連串的七個寓言,表達了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跺羞b游》中,幾乎都是用一連串的寓言,神話,虛構(gòu)的人物連綴而成,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古今人物,草蟲樹魚,大鵬小雀,無奇不有,能想到的與不能想到的,他全想到了。清人方東樹說:“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莊子用一種“無所待”的最自由的方式來寫作,其實他要告訴人們的是,面對無奈,面對困境,一定要保持心靈的自由,培育精神的力量,這樣才不至于被現(xiàn)實壓垮,擠扁。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用來憩息自己的心靈,莊子用奇特詭譎的文字建設(shè)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使他的生命更有韌性。有人說:“如果儒家思想是糧食,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處于精神困境時,不防去向老莊尋一劑良藥”。是的,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以去讀讀莊子,以此找到精神的支點,來支撐起自己的一片藍天。
注釋:
①《孟子.離婁章句上》
②③④《莊子.逍遙游》
⑤《莊子.徐無鬼》
⑥⑦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⑧《莊子.田子方》
⑨《莊子.胠篋》
B223.5
A
1671-864X(2016)10-01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