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
摘 要 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yè),情是語文教學的魂,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語文教學如果只重知識而忽視情感,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沒有生命力。只有重視知、情的統(tǒng)一,教學活動才能血肉豐滿,獲得情感和認知的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 情感 語文教學 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62-02
現(xiàn)代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富有智慧的人,還要培養(yǎng)情感健康的人。沒有無情感的純認識,也沒有無認識的純情感。在教學活動中它具有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感染學習對象的功能,能夠對活動起調節(jié)、強化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情感比成肥沃的土地,知識比成種子,知識的種子離開了肥沃的土壤就無法生根。所以,教學活動,除了知識的交流,還必須有情感的交流。只有重視情感功能在教學中的作用,師生才能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暢快地呼吸”。
語文教學具有獨特的情感性。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我們在憑借語文教材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必須進行情感的教育。大教育家贊科夫認為,閱讀的任務就在于訴諸學生情緒、情感、激情,使他們學會思想,自己探究,尋找結論。所以,情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魂,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貫穿這個“魂”呢?我認為,對教師而言,只有動情,才能傳情;對學生而言,只有入情,才能達情。
一、動情傳情
情感功能在教學中要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沒有愛生的基礎,師生感情不融洽,缺乏共同語言,教學就很難發(fā)揮極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尊重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在細膩、微妙、復雜的情感領域里與學生心靈相通。情知交融。在教學中,教師憑借自己的情感感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由于情感輸入而喚起的學習熱情反過來激發(fā)教師的情緒。師生相互作用,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其次,語文教學主要是憑借一篇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教師要善于發(fā)掘課文中深刻的情感,揣摩人物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去扣擊學生的心弦,只有自己首先動情,才能讓學生動情。因為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這些思想感情蘊含于課文之中,只有通過執(zhí)教者深入鉆研、發(fā)掘、體驗、醞釀,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發(fā)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是教師動情的前提。教師要善于根據(jù)不同文體的特點,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發(fā)掘文章蘊含的情感因素。一般來說,寫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事體情;寫人的文章,要研究作者是怎樣以形神傳情的;寫景、寫物的文章,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借景、借物抒情的;詩歌、散文可以透過精煉而優(yōu)美的文字去發(fā)掘作者蘊含的豐富情感。
只有理性的分析,不去設身處地地體驗,是很難動情的。體驗是產生共鳴的關鍵。在了解作品內容,分析、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執(zhí)教者必須把自己的心擺進作品中去。和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想到一處,通過感受、想象、聯(lián)想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情感火花,潛淌著的情感溪流,才能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自己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教學時,才能做到以情傳情,以情感人。譬如,我在鉆研《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春天那段課文時,通過反復的吟誦、玩味,透過文字描繪的畫面,我仿佛置身于小興安嶺春景之中,欣賞著樹木嫩綠的色彩美,聽見小溪淙淙流動的聲韻美,感受到溪邊小鹿悠閑自在的神態(tài)美,仿佛看見一根根原木像艦隊順流而下,浩浩前進的氣勢,從而感受、體驗到小興安嶺的一片勃勃生機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之情。
因此,教師要發(fā)掘出教育內容中的情知因素,把握住教育內容最佳的情知結合點,只有經(jīng)過深鉆、發(fā)掘、把握的過程和深刻的體驗,才能保證教育內容的引人入勝,才能創(chuàng)設出一種極富陶冶力量的情境場,才有可能選擇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 展示情知過程。
二、入情達情
入情就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建立起情感強烈的教學情緒場,使學生進入良好的認知情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語言這個表情達意的工具。要真正提高學生理解及表達語言的能力,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必須首先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情景,采用恰當?shù)母傎?、鼓勵質疑、音樂渲染、圖畫再現(xiàn)、游戲表演、控制電教媒體等來濃化情感色彩,達到以情引趣,以情激情,從而領會作品豐富的內涵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匠心獨運。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的情境中產生的,繪形、置境都是為了入情,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入情必須置境。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很多,如通過富有熾熱情感的導語,或有聲有色的范讀,或輔之以音樂、圖畫等直觀圖景的再現(xiàn)等等,讓學生充分調動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感受情感的信息,達到躍躍欲讀的憤悱境界,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邃的意境,精巧的結構以及飽含深情地語言,必須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深刻地感受它。理解語言的途徑之一是表情朗讀,其特點是“感同身受”。誦讀時抑揚頓挫的語調,可與語文表達的意境共振,使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意境中,達到以讀入情、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理解語言的途徑之二析詞解句。但凡作者的情思常蘊含在文章的某些重點詞句中,教師通過適當?shù)狞c撥,引導學生去品味這些詞句中蘊含的深刻內容,既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感染力,又進行了情感的陶冶。
課文《金色的魚鉤》描寫老班長吃魚骨頭一節(jié),作者僅用“皺緊眉頭”四個字就生動地刻畫了老班長吃魚骨頭的艱難,表現(xiàn)了他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教學中,可僅僅抓住這四個字啟發(fā)學生進行對比聯(lián)想,進行內心情感體驗:老班長為什么會皺緊眉頭?讀到這兒,你有什么感受,你聯(lián)想到什么?學生自然會聯(lián)想到平時吃魚時不小心魚刺扎喉管的疼痛難忍滋味,再想到老班長硬咽的是魚骨頭??!從而體會到“我”“好像有萬根鋼針扎在喉管上”這種既難過又萬分感動的心情。強烈的情感共鳴會使學生讀得情真意切,增強學生對老班長崇高的心靈美的感受。
總之,語文教學如果只重知識而忽視情感,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沒有生命力。只有重視知情的統(tǒng)一,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教學活動才能血肉豐滿,獲得情感和認知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