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教育制度具有強大的功能,它通過增加消費者的知識,提高其談判能力和決策能力,促使其作出正確決策,從而阻止“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市場優(yōu)勝劣汰;它在強化消費者主體意識的同時,也可以減輕執(zhí)法機構的執(zhí)法壓力,在多個方面促進市場秩序的良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公共利益。但這一制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被確立,《食品安全法》中的消費者教育制度也存在較多問題。由于我們對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功能的認識不足,且消費者教育的效果很難被準確、及時度量,成績也很難在短期內顯現(xiàn),這一制度被重視的程度明顯不足。因此需要基于我國國情和現(xiàn)有制度,借鑒國外的成熟經(jīng)驗,構建由政府主導、多主體參與、多層次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
關鍵詞:消費者教育;食品;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DF 414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6.04.04
一、消費者教育的社會需求和基本功能我國《食品安全法》在實施中存在較多問題,如較高違法率和較低查處率并存;問題解決與矛盾轉移并存;對執(zhí)法機構過度倚重,而對來源于社會和市場的法律實施路徑較為輕視;一些情形下的立法缺乏從實施角度的考慮[1]。與其他法律的執(zhí)行完全不同,在食品安全執(zhí)法中,執(zhí)法機構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違法者使用非法添加物的過程瞬間可以完成,且成本極低而執(zhí)法機構發(fā)現(xiàn)問題則必須依賴高科技手段,同時也會產(chǎn)生巨額的資源耗費。當前,我國社會誠信較為缺乏、土壤污染比較嚴重、大量小型企業(yè)與家庭作坊從事食品生產(chǎn)等多個因素的疊加,加劇了食品安全執(zhí)法機構的“弱勢”地位,這也是導致監(jiān)管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被監(jiān)管的企業(yè)必然會不誠信,而如果企業(yè)普遍缺乏誠信,政府對市場的監(jiān)管難度就會更大,成本就會更高,從而導致監(jiān)管失靈,而監(jiān)管失靈又會使企業(yè)進一步不誠信,公權監(jiān)管與市場機制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由此形成。很顯然,食品安全的實現(xiàn)有市場和政府兩條路徑,即經(jīng)由市場機制實現(xiàn)的安全和經(jīng)由監(jiān)管實現(xiàn)的安全。這兩條路徑并非孤立,它們在多個節(jié)點具有關聯(lián)并形成互動,其結果可能是良性互動,也可能為惡性循環(huán)。我們在2013年開始強調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之前,理論研究和制度實踐比較重視監(jiān)管的職能,而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法律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市場機制在食品安全法實施中的主要功能是促成消費者作出正確的消費選擇,這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消費者自身利益,也因減少糾紛而減輕公權的執(zhí)法壓力,而消費者正確選擇也是一種“用金錢投票”(vote with wallets)的行為,這對違法企業(yè)而言意味著交易機會的喪失,這種來自市場的非法律懲罰,是一種成本很低而績效極高的法律實施行為。簡言之,市場主體的正確決策除了具有直接解決問題的功能外,還可以與公權機構良性互動,從而促進法律有效實施。消費者教育是促成消費者作出正確選擇的重要制度之一,在通過市場機制促成法律實施的機制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消費者教育在西方國家非常盛行,其內涵在西方國家隨著消費者運動的展開而不斷變遷。至目前,消費者教育被認為是能促使消費者作出知情、合理并反映社會價值和目標決策的一種發(fā)展和提高消費者能力和知識的教育活動。它可以幫助發(fā)展消費者的批判思維,提高消費者的自我意識,從而能使消費者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它也是一種在復雜性不斷增強的市場中使消費者提高自信的重要工具[2]。
消費者教育的功能,如《聯(lián)合國消費者保護準則》(United Nations Guidelines for Consumer Protection,以下簡稱UNGCP)第42條所指出的那樣,在于“幫助人們成為有辨別力的消費者,使他們能對商品或服務作出知情選擇,并意識到自身的權利與責任”。詳言之,消費者教育對消費者個人的積極影響主要有:第一,消費者教育能夠使消費者擁有最基本的消費信息,這可以增強消費者對市場上存在的各類信息的辨識能力,從而主動排除錯誤信息,或增強收集進一步信息的能力。擁有最基本的消費信息也能夠促成其他信息路徑的有效運行。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0條第2款規(guī)定:“經(jīng)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边@一條款規(guī)定了經(jīng)營者作出真實、明確答復的義務。但如果消費者對欲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缺乏基本的知識,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經(jīng)營者也就無須承擔這種義務。消費者教育的推行使消費者擁有能夠提出直接涉及產(chǎn)品質量問題的相關知識。第二,消費者教育不僅提供一般性的消費信息 消費者教育所提供的絕大多數(shù)內容本質上雖然是信息,但這種信息不包括交易前由各主體直接提供的與交易相關的信息,如特定交易標的的質量、價格、功能等信息以及交易對象的品性信息,又如公權機構對相關產(chǎn)品或服務的執(zhí)法信息,或消費者組織在工作中收到的投訴信息等,這些信息往往可以與特定的交易相關聯(lián)。,還提升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和決策能力。在當下信息社會,消費者除了缺乏信息,還欠缺對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以及運用信息進行最佳決策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經(jīng)由長時間的鍛煉才能獲得,消費者教育是使民眾具備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三,消費者教育不同于單純的信息提供,還可以塑造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的良好態(tài)度,從而促使其作出有利于自身或社會的選擇。如新西蘭Iain Potter所言:“給予公眾信息并希望他們改變行為是容易的,但我們知道那不會很有效,否則社會上就不會有肥胖者、抽煙者,也不會有人如瘋子一樣駕駛?!盵3]由于充分信息只是消費者作出正確選擇的第一步,在較多情形下,僅僅進行信息的提供是不夠的,還須塑造消費者的良好態(tài)度,而這正是消費者教育的職能所在。
現(xiàn)代法學應飛虎: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的構建除了對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在信息、能力、態(tài)度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外,消費者教育還可以有效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第一,在消費者教育制度與信息提供制度的框架下,消費者可以作出正確的消費選擇,真正實現(xiàn)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從而促成市場機制的良性運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Hans B. Thorelli和Sarah V. Thorelli在1977年指出:“只有當至少一些消費者能夠作出正確的決定,市場經(jīng)濟體制才能服務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盵4]第二,消費者教育使消費者擁有基本的消費知識,這可以增強消費者對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種執(zhí)法信息的正確理解,減少對正確信息的誤解,這種正確認知對促進法律的實施是必需的,因為對正確信息的誤解會對相關企業(yè)和行業(yè)造成傷害。同時,消費者教育給予消費者的知識可以大大降低網(wǎng)絡謠言產(chǎn)生和傳播的可能性,尤其在目前網(wǎng)絡謠言較為盛行的情形下,其價值更為明顯。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這個角度看到消費者教育對食品安全法律實施的作用。第三,消費者教育還可以實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公共利益,這有賴于我們進行怎樣的消費者教育。如UNGCP第5條要求各成員“開展消費者教育,包括消費者所作選擇的環(huán)境、社會和經(jīng)濟后果的教育”。如果我們在進行消費者教育時強調可持續(xù)消費(sustainable consumption),消費者因此具有可持續(xù)消費的意識,消費者在作出消費決策時至少會關注決策的各種后果,這會對企業(yè)過度包裝等浪費資源的行為產(chǎn)生倒逼,而企業(yè)過度包裝這類行為很難用法律來直接規(guī)制。
二、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的制度缺失及其原因雖然消費者教育制度具有保護消費者利益、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促成市場秩序良性運行等功能,但這一制度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被確立,《食品安全法》中的消費者教育制度也存在較多問題。
(一)我國食品消費者保護制度的不足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制度缺失
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直沒有對消費者教育作出規(guī)定。在199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出現(xiàn)“教育”一詞。“教育”一詞也沒有出現(xiàn)在201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消費者保護法”(2015年修正)中,共4次出現(xiàn)“教育”一詞;UNGCP(1986)中出現(xiàn)“education”一詞14次,UNGCP(2015)中出現(xiàn)17次。日本《消費者基本法》(2012年修正)中出現(xiàn)“教育”一詞7次。
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例來看,消費者教育的內容必然會出現(xiàn)在公權對消費者保護的章節(jié)下,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章為“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該章共6條,制度設計側重于執(zhí)法和監(jiān)管等方面,沒有消費者教育方面的任何規(guī)定。從制度內容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3條第1款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這一條雖然規(guī)定了消費者享有獲得消費知識的權利,但沒有明確消費者享有受教育權(the right to consumer education) 1975年美國總統(tǒng)福特提議,把消費者受教育權加入由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1962年作國情咨文時提出的包括安全權、信息權、選擇權以及被聽取意見的權利等消費者權利體系中。(參見: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The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5 Compilation and Parts 100-102)[M].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107.),雖然也可以勉強看作賦予了消費者受教育權,但其效果與直接規(guī)定消費者受教育的義務主體是不同的,因為消費者的這種權利并不必然可以推導出國家、社會負有這樣的義務。事實上,義務主體的缺失使消費者的這種權利僅僅處于書面狀態(tài),在實踐中不具有可操作性?!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6條第3款規(guī)定:“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jiān)督?!睆南M者教育的角度看,這一條款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字面意義看,宣傳更多地側重于信息的公開和傳播,而教育則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兩者的差異非常明顯,這必然導致制度內容的差異。第二,此條款中,宣傳的內容被限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事項,其范圍明顯過窄。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7條第1款第1項的規(guī)定,“消費者協(xié)會履行下列公益性職責:(一)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提高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引導文明、健康、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消費方式……”,該條款雖然規(guī)定了消費者協(xié)會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的職責,但離消費者協(xié)會承擔消費者教育的職能還差得很遠。
2.《食品安全法》中的制度不足
我國2009年通過的《食品安全法》雖有不完整的類似于消費者教育的內容,但所有條文中沒有出現(xiàn)“教育”一詞。2015年修改的《食品安全法》,有兩次出現(xiàn)“教育”一詞 另一次出現(xiàn)在《食品安全法》第57條第2款中,該款規(guī)定:“學校、托幼機構、養(yǎng)老機構、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單位的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集中用餐單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边@不是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在 2011年美國《食品安全現(xiàn)代化法》(The FDA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的所有條款中,“education”一詞共出現(xiàn)45次。美國1990年通過的一部有關食品營養(yǎng)成分標示的法律——The Nutrition Labeling and Education Act of 1990,其法律名稱中甚至用了“教育”一詞,足見教育在促成食品安全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受重視程度。
我國《食品安全法》(2009)中與消費者教育類似的制度在第7條、第8條中,分別規(guī)定了國家以及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行業(yè)協(xié)會、新聞媒體等機構的食品安全宣傳義務。但這兩個條款也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根據(jù)《食品安全法》(2009)第8條第1款的規(guī)定,“國家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政府應該在食品消費者宣傳中承擔基礎性的責任,條款中運用“鼓勵”一詞,顯然把自己首先應該承擔的責任賦予了社會團體,從而導致政府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的制度缺位 UNGCP第42條指出:會員國應該發(fā)展或鼓勵發(fā)展一般性消費者教育和信息項目(Member States should develop or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consumer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grammes)。 在條款中,“鼓勵”并不是唯一的政府參與消費者教育的方式。。第二,條文中使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等表述,如前所述,這樣的表述與消費者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有差距。
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的重大修正被通過。《食品安全法》(2009)第8條第1款被修改為《食品安全法》(2015)第11條第1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痹摋l款初步確立了我國的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但這一制度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制度內容不確定??煞Q之為確立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制度的條文內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個法律表述,更像是一個政府的宣傳標語,這一條文最大的問題是其不確定性。在條文中,“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宣傳教育”之間用了“加強”這一動詞?!凹訌姟笔且粋€具有相對意義的詞,在較弱的情況下可以加強,在較強的情形下也可以再加強,這在意義上具有不確定性。這種詞義上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方面職責的不確定性。這樣的表述完全沒有達到“政府應該承擔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基礎性責任或主導性責任”這一層意思,而根據(jù)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政府首先應該承擔這樣的責任。
第二,僅僅確立了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在《食品安全法》(2015)第11條第1款中,“食品安全”出現(xiàn)了5次,從這樣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現(xiàn)有的制度是一種食品安全教育制度,而食品消費者教育與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有很大差異。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對消費者只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食品消費者教育除了食品安全教育外,還涉及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食品安全可以經(jīng)由公權的監(jiān)管而實現(xiàn),而健康則必須經(jīng)由消費者的正確選擇,不正確的食品選擇會導致過度肥胖以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各種疾病。這也是在食品安全得到較好保障的國家中食品消費者教育更側重于健康教育而不僅僅是安全教育的主要原因。雖然在第11條第1款的條文中出現(xiàn)了“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這樣的表述,但這并不是一個有關食品健康消費者教育方面的制度:(1)“倡導”與信息傳播都有很大差異,與消費者教育更是具有本質差異。(2)“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這個表述的前后所有語句都與食品安全教育有關。由此可以判斷,第11條第1款整體上是一個食品安全教育的制度。當然這也正常,因為這一條款所在的法律本來就事關食品安全而非食品健康,但問題在于,作為消費者教育的一般制度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建立,如在《食品安全法》中不設立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更不要仰賴在我國其他法律中對食品消費者教育作出專門規(guī)定了。
第三,這一制度的重要性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妒称钒踩ā罚?015)第3條規(guī)定:“ 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边@是該次修改新增加的條款,體現(xiàn)了“社會共治”在這次法律修改中的立法導向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在我國被強調始于2013年。2013年4月10日,國務院在發(fā)布的《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實現(xiàn)食品藥品安全的長治久安,必須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這是我國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提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因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指的是運用社會的力量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治理,而這里對社會共治的提及出現(xiàn)在一個關于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文件中,因此,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并不因為在這個文件中被提及而受到社會的關注。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全國食品藥品安全和監(jiān)管體制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形成食品藥品監(jiān)管社會共治格局”。2013年6月17日,汪洋在以“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為主題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強調,要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和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多管齊下、內外并舉,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構建企業(yè)自律、政府監(jiān)管、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凝聚起維護食品安全的強大合力。在這之后,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受到政府、媒體、社會、學者等的熱烈關注,社會共治成為一個熱點名詞。 。2014年6月23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張勇局長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的說明》中,就法律修訂的主要內容在“強化預防為主、風險防范的法律制度”、“設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監(jiān)管法律制度”、“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實行社會共治”四方面做了說明,在第四部分“實行社會共治”中,僅列舉了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發(fā)布制度以及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等三種制度,而對同樣進行了修改的消費者教育制度(第11條)沒有任何提及。這至少說明在立法者的視野中,消費者教育制度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在當時受到全社會重視的背景下,作為社會共治重要組成部分的消費者教育更應該被著重強調。
(二)一個值得思考的現(xiàn)象
消費者教育制度在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確立,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法》中也沒有得到有效確立,但在我國的某些領域,消費者教育制度或類似的教育制度,卻制定得非常精細,如金融消費者教育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但在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1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卻建立了非常精細的消費者教育制度。在3300字的《指導意見》中,“教育”一詞出現(xiàn)了9次,5次出現(xiàn)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制度內容。在《指導意見》的“工作要求”中提到了金融消費者的受教育權,要求金融領域相關社會組織推動金融知識普及。在“規(guī)范金融機構行為”部分,要求金融機構開展廣泛、持續(xù)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在“完善監(jiān)督管理機制”部分, 要求金融管理部門建立跨領域的金融消費者教育、金融消費爭議處理和監(jiān)管執(zhí)法合作機制。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部分,要求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相關社會組織加強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推動金融消費者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教育部要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個制度涉及各相關主體的消費者教育職責,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這樣的制度體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相關制度的缺乏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從我國消費者教育制度出現(xiàn)的領域看,消費者教育立法更容易出現(xiàn)在問題相對嚴重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單純依靠公權的監(jiān)督,問題不能得到有效預防或解決。在多年的制度演進中,這些領域更容易依賴和選擇社會治理這一公權外的工具?!兜缆方煌ò踩ā罚?003)規(guī)定了非常詳盡的安全教育制度,這一制度雖然不是消費者教育制度,但制度出現(xiàn)的原因是類似的。該法第6條5條款分別規(guī)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機關、部隊、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的安全教育責任?!断婪ā返?條也規(guī)定了非常詳盡的消防安全教育制度。之所以在這些領域出現(xiàn)了詳盡的教育制度,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領域一旦出現(xiàn)問題,后果必然相當嚴重,而單純依賴公權的法律實施又不能產(chǎn)生最佳的效果。食品安全的情勢在我國比較嚴峻,公權主導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自2013年6月以來被充分強調,按照理論推導,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應該在《食品安全法》中很好地確立,但這一制度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這與立法者對消費者教育制度功能的認知有關。立法者沒有充分認識到食品消費者教育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沒有充分認識到消費者教育制度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中的分量。
三、食品消費者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消費者教育制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被確立,在《食品安全法》中的確立也存在瑕疵。2011年5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較為詳盡地規(guī)定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工作要求等。2015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等機構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食品安全法宣傳普及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學習宣傳新《食品安全法》列入全民普法的重要內容,在全體公民中開展新《食品安全法》宣傳普及工作,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識與科學常識,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但綱要和通知畢竟不是法律,尤其在消費者教育不能得到相關主體充分重視的情形下,其強制力和執(zhí)行力有限。實踐總是比立法走得快,多年來,食品消費者教育通過學校、媒體、網(wǎng)站、微信平臺等多種方式展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法定的義務并由此而制定的精細化規(guī)定,消費者教育的總體效果并不理想。我們選擇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CFDA)網(wǎng)站、微信平臺、學校教育等三個領域和平臺,初步揭示食品消費者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執(zhí)法機構網(wǎng)站
《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要求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以政府網(wǎng)站和部門網(wǎng)站為載體,開設食品安全宣教欄目和窗口,辦好食品安全網(wǎng)站。CFDA是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實施的最高行政機構,它對食品消費者教育具有基礎性和主導性的責任。研究其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在消費者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該節(jié)中有關食品安全教育的文檔源于CFDA網(wǎng)站,依次為:第一,在網(wǎng)站主頁和其他頁面,沒有專門設定消費者的入口。面對巨量的網(wǎng)站信息,如果沒有專門的欄目入口,消費者很難獲得相關信息。雖然在主頁設有“公眾服務”欄目,但這一欄目主要發(fā)布執(zhí)法信息。雖然在網(wǎng)站首頁設有“食藥安全科普知識”欄目,但欄目下有關食品安全的內容僅有1項。雖然在首頁中點擊分類欄目,可以進入食品的專門網(wǎng)頁,在該網(wǎng)頁中,有“科普宣傳”欄目,但該欄目下僅有6個文檔。
第二,雖然在首頁設定了搜索引擎可以進行關鍵詞搜索,但搜索的結果不夠系統(tǒng),各種信息混雜,在幫助消費者快速找到精準而全面的教育資源方面,其功能遠比專門欄目要低。一些極具教育價值的內容,如“人民日報:食品無添加忽悠人現(xiàn)代食品中不可或缺”,卻淹沒在眾多與食品消費者教育不相關的信息中。
第三,食品消費者教育的內容不多。在網(wǎng)站上,雖然也有“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關于香蘭素的科學解讀”等有價值的教育信息,但有關消費者教育的資源在量上偏少,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
第四,一些有關消費者教育的材料針對性不強。如在網(wǎng)站首頁“站內文章檢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添加劑”,搜到添加劑相關文檔3287個,數(shù)量非常大,但幾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關于各地的執(zhí)法信息以及開展的與添加劑相關的各類活動等,搜索結果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有關添加劑方面的教育資源,如“食品添加劑基本知識”、“食品添加劑監(jiān)管及相關知識”、“關于兒童牛奶中的食品添加劑”。但“食品添加劑基本知識”是PPT的框架性文檔,雖有17頁,仍過于簡潔,內容也限于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分類、相關法律規(guī)定等?!笆称诽砑觿┍O(jiān)管及相關知識”主要介紹了食品添加劑監(jiān)管職責分工、監(jiān)管制度、食品添加劑標準、食品添加劑生產(chǎn)許可及其與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的關系、被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等。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這類信息的可讀性差,教育價值極低 研究美國FDA網(wǎng)站,可以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一個執(zhí)法機構的網(wǎng)站,含有大量執(zhí)法機構應該公布的信息,它還是一個對消費者非常具有親和力的網(wǎng)站。在網(wǎng)站首頁的顯要位置設定了專門針對消費者的入口,下設了教育資源圖書館、精選健康專題、婦女、小孩和青少年等子欄目。在教育資源圖書館欄目下,設定了添加劑、過敏、飲料、標示、海鮮等18個專題;在精選健康專題欄目下,設有癌癥、艾滋病、糖尿病、器官移植等病人專題以及孕婦專題、老年人專題、嬰兒專題等,以便利消費者快速地獲取相關信息。消費者還可經(jīng)由一個簡單的操作,通過郵件訂閱的方式,及時獲取由FDA發(fā)送的最新信息和教育資源。至于教育資源的質量,以添加劑欄目為例,點擊欄目鏈接后出現(xiàn)一個由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IFIC) Foundation和FDA制作的8頁的小冊子,在文字之外,還有
(二)微信公眾平臺
由于將移動通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二者有效結合,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信息傳播和分享的主要工具。2010年5月 23-26日,在美國亞特蘭大召開的名為“促進食品安全教育:趨勢、工具和技術”的全美食品安全教育會議,主要議題之一就是探索技術和社交媒體在食品安全教育中的新角色[5]。在我國,微信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交媒體,至2015年底,月活躍賬號數(shù)達到 6.97 億。由于微信平臺的民眾參與度廣,信息傳播快速便捷,運用微信平臺進行食品消費者教育,已經(jīng)成為較多機構和主體的選擇。各政府機構、消費者組織、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每天在微信平臺傳播著大量的食品消費者教育方面的材料和信息,這對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研究其信息及傳播,微信平臺中的消費者教育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注重教育資源的傳播而不注重生產(chǎn)。在微信平臺中,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多個主體都在傳播消費者教育資源,但傳播者多,資源生產(chǎn)者少。平臺中的教育資源具有同質化傾向,原創(chuàng)性、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資源遠遠不足,而6.97 億用戶是非同質的,其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有很大差異。第二,教育資源的可獲取性雖然大大增強,但實際使用的比例不高。微信平臺雖然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但信息的被閱讀量并沒有同步增加,一些政府平臺上的消費者教育信息的閱讀量僅為個位數(shù)。這是因為與即時的新聞相比,消費者教育的標題在吸引眼球方面處于劣勢,即時的新聞更容易被閱讀,而微信用戶在查看微信中的新聞和信息時,其時間是碎片化的,這也會加劇這種狀況。同時,與商業(yè)性的微信公眾平臺不同,政府的微信公眾平臺,由于缺乏主動推廣的動力和資源,人氣很弱,本來應該是雙向、互動的教育平臺變成了獨角戲表演場。
(三)學校教育
中小學校是消費者食品安全教育的主場,《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要求到2015年底,在中小學相關課程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內容,中小學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的知曉率達到85%以上。但由于主干課以外的教學活動很難在中小學受到普遍重視,缺乏合適的教材和有能力的教師,這都會導致食品安全教育在中小學徒有其名。如在布置實施《關于開展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通知》時,湖北省仙桃市中小學后勤管理辦公室發(fā)布了《關于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的通知》,決定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活動,宣傳的形式為拉一條宣傳橫幅、辦一期宣傳專欄、辦一期黑板報、上一節(jié)健康教育課、開一次主題班會、對教職員工開展一次食品安全知識教育活動[6]。雖然這些形式也是食品安全的教育,有些形式也較為有效,但這種教育在中小學更應該常規(guī)化,成為課程教學的一部分。
在我國,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的總體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各主體看似非常重視消費者食品安全教育,但事實上各責任主體都行動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對消費者教育制度功能的認識不足,這導致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制度規(guī)定不足,以及制度實施力度很弱。第二,消費者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其效果很難在短期內顯現(xiàn),對市場秩序與公共利益的促進效果也是隱性的,這導致消費者教育很難真正被各地政府重視。第三,消費者教育的效果很難被準確、及時地度量,這導致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質量的“走過場”現(xiàn)象很容易盛行。
四、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的構建消費者教育具有強大的制度功能,它通過增加消費者的知識,提升消費者的談判能力和決策能力,促使消費者作出正確決策,從而阻止“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它在提高消費者主體意識的同時,也減輕執(zhí)法機構的執(zhí)法壓力,在多個方面促進市場秩序的良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正因為如此,世界上主要國家都非常注重消費者教育。如日本《消費者基本法》第17條對消費者教育作出規(guī)定:“國家為了支援(推進)消費者的自立,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普及消費生活的知識,促進信息的提供;同時,為保障消費者消費生活的學習機會,應通過學校、地區(qū)、家庭、職場等不同渠道,確保消費生活教育的必要措施。”2012年,日本還專門通過了《消費者教育促進法》,對消費者教育的基本原則、基本政策、基本措施以及消費者教育促進委員會等作出了詳盡的規(guī)定 日本之所以如此強調消費者教育,其主要原因在于,21世紀初,日本社會對消費者地位的認知出現(xiàn)了改變。2003年5月發(fā)布的《21世紀理想的消費者政策》報告宣稱:消費者應該是一個獨立的而不是被保護的主體。2004年,日本把1968年通過的《消費者保護基本法》更名為《消費者基本法》,并在內容上做了很多修改,以在法律上強調消費者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断M者教育促進法》的通過與《消費者基本法》的更名更是一脈相承,強調通過消費者教育促使消費者實現(xiàn)獨立與自立。。美國FDA在《優(yōu)先戰(zhàn)略(2014-2018)》中設定了FDA的四項核心任務,其中之一為促進消費者的知情決策,而通過多種方式改善提供給公眾的安全和健康信息,是實現(xiàn)這一任務的主要舉措[7]。1985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并在1999年和2015年做過較大擴展的UNGCP對消費者教育作出了詳盡規(guī)定。聯(lián)合國曾于2013年發(fā)布《消費者保護準則實施報告(1985-2013)》,其中對消費者教育在各國的實施作了如下揭示:實施消費者教育和信息計劃是各國消費者保護機構的核心責任之一。絕大多數(shù)成員都采用了旨在促成有洞察力的消費者教育和信息計劃。各國開展了大量有興趣的行動,如信息網(wǎng)站、網(wǎng)絡課程、網(wǎng)絡咨詢、會議以及在教育部課程體系中設定消費者教育課程。更為顯著的是,美國已經(jīng)實施了涵蓋UNGCP中所有條款和領域的消費者教育計劃,特別是在社交媒體領域實施得更為積極。一些國家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也把UNGCP中所要求的“政府應該組織或鼓勵針對教育者、媒體專業(yè)人員和消費者組織人員的專門培訓項目”付諸行動[8]。
如前所述,我國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在法律制度中存在較多不足,在實施中也有很大的改進余地,因此,在考慮我國國情以及現(xiàn)有制度的基礎上,參照國外已有的成熟經(jīng)驗,構建我國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相當必要。在構建和實施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時,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第一,通過評估這一制度對個人和社會可能產(chǎn)生的良好效果,使各責任主體充分認識到這一制度的重要性,從而真正強化立法和實施。第二,應該設定政府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的基礎性和主導性職責,在我國,針對教育這種公共產(chǎn)品,只有政府進行主導和激勵,其他社會主體才會積極參與。第三,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消費者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應該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實現(xiàn)差異化教育。第四,鑒于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應該實施分階段、長期化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第五,在設定和實施各種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時,應該同時設定有效的項目評估制度。
(一)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中確立消費者教育制度
由于涉及實施機制等多個問題,食品消費者教育的充分展開,必然會與其他領域的消費者教育相關。如食品消費者教育所需要的教材和教師培訓,必然會涉及教育部門的職責,而消費者教育所需要的經(jīng)費,必然會涉及財政部門,這些問題都需要一攬子解決。如果沒有消費者教育制度的一體化推進,而只是其中某一領域消費者教育制度的實施,必然會面臨較多障礙。這也是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雖有各政府部門的大力推進,但總體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確立消費者教育制度,因此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需要明確賦予消費者受教育權,并規(guī)定“政府應該發(fā)展、實施消費者教育,鼓勵各利益相關主體參與消費者教育”。其必要性前已有述,這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如南非的《消費者保護法》(2008)序言指出:“消費者保護法制定的目的之一在于促進和提供包括消費者選擇的社會和經(jīng)濟后果在內的消費者教育?!痹摲ǖ?6條規(guī)定:“國家消費者委員會負責實施教育和信息措施,以發(fā)展消費者的認知?!盵9]又如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消費者保護法”第3條規(guī)定:“政府為達成本法目的,應實施下列措施,并應就與下列事項有關之執(zhí)法及其執(zhí)行情形,定期檢討、協(xié)調、改進之:……(十一)推行消費者教育?!表n國的《消費者基本法》(2008)在第4條第6項中規(guī)定:“消費者擁有接受必要教育的權利,以成為理性消費者。”名為“提升消費者能力”的第14條以5款的篇幅對政府在消費者教育中的責任做了詳盡規(guī)定,如該條第1款規(guī)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給消費者提供必要的教育,以使他們能夠適當行使權利,改善理性選擇的能力,培育他們對消費選擇的責任?!盵10]
如前所述,我國《食品安全法》在消費者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瑕疵。為了明確政府在食品消費者教育方面的責任,把《食品安全法》第11條第1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食品消費者教育責任。政府鼓勵媒體、社會組織、經(jīng)營者實施或推進食品消費者教育?!毙薷牡膬热葜饕谟冢旱谝?,政府責任的設定需要有確定性,去掉“加強”這一表述,可以使條文中的責任界定具有確定性。第二,從世界各國的做法看,食品消費者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安全教育,還包括健康教育,尤其是在當下安全但不健康的食品較為多見的情形下,進行健康為主體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勢在必行。因此條文中表述為“食品消費者教育”,而不是“食品安全消費者教育”。
(二)建立政府主導、多主體參與、多層次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
為了使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具有更高績效,我們應該建立起政府主導、多主體參與、多層次的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
1.責任主體
在由政府、媒體、消費者組織、其他社會組織、經(jīng)營者等主體參與的消費者教育制度體系中,政府應該承擔基礎性和主導性責任。承擔基礎性責任是因為教育本身是公共產(chǎn)品,需要由政府來提供,在消費者教育中,與消費不直接相關的基礎性知識必須由教育部門來承擔,消費知識和特定產(chǎn)品的信息雖也可由其他主體提供,但這種教育服務不能被過度期待;承擔主導性責任是因為多個提供消費者教育服務的主體的行為都需要由政府來統(tǒng)領安排,或直接為之,或激勵為之。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通過多個主體之間的協(xié)調和合作,以發(fā)揮教育的最大功能,也需要由政府來主導。
至于政府以及其他組織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仍值得探討。我們注意到,日本《消費者教育促進法》 本文對日本《消費者教育促進法》內容的引用或介紹,來自日本官方網(wǎng)站上的英文版本。對各責任主體的表述就有根本差異。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消費者教育行為,用的是“責任”一詞;對消費者團體、經(jīng)營者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消費者教育行為,用的是“努力”一詞。亦即,政府具有法律上的責任,而其他主體一般不承擔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UNGCP對其他主體在消費者教育方面的行為,也是采用了“鼓勵”一詞。如果對媒體等社會組織強行設定義務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條第5款規(guī)定:“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有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義務?!边@是很少見的直接規(guī)定媒體有進行宣傳教育義務的情形,但這樣的義務設定在實踐中很難強制實施。,實踐中很難有效實施。聯(lián)合國《消費者保護準則實施報告(1985-2013)》也指出,在成員中,只存在極少數(shù)的由消費者組織、企業(yè)和媒體承擔的消費者教育和信息項目的案例[8]。因此,針對社會組織等主體的消費者教育,公權應該采取鼓勵為主的方式,如對在消費者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社會組織,或編寫出受歡迎的消費者教育教材的組織,予以財政支持或獎勵等。總體而言,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政府承擔基礎性的教育工作,承擔統(tǒng)領和組織的工作,而社會承擔知識補漏、最新知識提供以及信息傳播等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可以明確規(guī)定各地消費者協(xié)會有進行消費者教育的職責,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我國,各地的消費者協(xié)會有相當?shù)恼尘埃苯釉O定這些主體在消費者教育方面的義務,并非不可以,而對其他消費者組織可以采取激勵的方式; 第二,消費者協(xié)會在開展消費者教育的對象方面存在便利;第三,由于信息優(yōu)勢,消費者協(xié)會通過消費者教育提供的消費信息具有相對更強的針對性和及時性;第四,在功能上,消費者協(xié)會開展的消費者教育與政府、媒體等開展的消費者教育可以互補,從而構成較為有效的消費者教育體系。
2.教育方式
OECD曾分析過在OECE成員中實施的三種消費者教育形式,即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終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定向教育(targeted education),這不是基于同一標準展開的分類。正式教育指在學校開展的教育,與之對應的是非正式教育;終身教育指的是所有旨在增加消費知識和能力的一生的教育和學習活動;定向教育指的是專門針對特殊消費者群體的教育活動[11]11-13。這三類教育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都必須強調。
在我國,食品消費者教育需要采取階段化與終身教育相結合、學校教學和校外教育相結合、一般教育與定向教育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以充分滿足各類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對消費教育和信息的長期需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消費信息的需求有差異,對消費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消費者教育需要階段化,如可持續(xù)消費教育可在較低年齡階段開始,以使這種觀念在消費者中根深蒂固。消費者教育的階段化需要我們在設計制度時找到每一個階段中針對消費者的最佳教育內容和方式。適應社會的變遷與消費方式的變化,消費者的終身教育是必需的,這要求我們在設計制度時必須保障提供終身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學校教育至少應提供最低程度的消費信息和能力教育,這可以是強制推行的;而校外教育,除了由執(zhí)法機構直接提供的教育外,還可以由多個主體參與,而這往往需要激勵。
3.教育內容
食品消費者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加消費者知識,提升其信息和決策能力,促使其作出正確的消費決策,并實現(xiàn)一定的社會公共目標。因此,食品消費者教育的內容至少必須涵蓋三個層次:第一,食品安全法律的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實施的基本狀況。教育的最重要內容應該是作為一個食品消費者擁有的法律權利,當然還包括食品標準、添加劑等食品安全法律的初步知識,這些知識雖然是初步的,但不僅可以幫助消費者作出正確決策,還可以促使消費者對市場中存在的包括執(zhí)法信息在內的食品安全信息作出正確的理解。第二,食品知識以及與食品相關的健康知識。這些知識一般不與法律直接相關,但與消費者作出正確消費選擇密切相關。消費者擁有正確的食品知識還可以對經(jīng)營者的行為予以倒逼,促使經(jīng)營者良性行為。例如,如果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知曉一些食品的本來顏色,經(jīng)營者為獲得更好的賣相而通過非法添加、化學處理等方式改變食品顏色時,會更加猶豫。第三,食品消費可能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后果。這一內容雖不直接涉及消費者的個人利益,但社會公共利益可經(jīng)由消費者的選擇行為而實現(xiàn),如食品的可持續(xù)消費教育可以促成環(huán)境和資源方面的公共利益。
食品消費者教育內容的載體為教材和各種文檔。內容的撰寫在食品消費者教育中處于關鍵地位。在設定制度時,尤其在進行績效評估指標的設計時,要注重強調內容的針對性和可讀性。教材可以由政府部門組織編寫,也可以采用市場競爭的方式,即由媒體、消費者組織等編寫,再由教材的使用單位選擇。食品消費者教育需要有專職或兼職的培訓人員,專業(yè)培訓者的缺乏是食品消費者教育在較多學校“走過場”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需要設定專門的項目培訓者。
由于處在信息社會,信息泛濫現(xiàn)象非常嚴重,信息的提供者必須充分考慮信息查找的便利性,運用精細的分類、搜索引擎、信息門戶網(wǎng)站等多種方式便利消費者查找 如加拿大消費者信息的門戶網(wǎng)站(http://www.consumerinformation.ca),匯集了40個政府機構、超過250個政府合作者以及超過150個精選的非政府組織網(wǎng)站,給予消費者賴以作出知情選擇的工具。。由于消費者教育有效進入中小學存在較多現(xiàn)實障礙,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策略。UNGCP第43條規(guī)定:“消費者教育應酌情成為教育系統(tǒng)基本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好是現(xiàn)有科目的一部分。”據(jù)OECD的調研,在很多國家,消費者教育已經(jīng)以跨學科的方式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這些課程包括經(jīng)濟學、數(shù)學、化學、生物學、語言學、商事教育以及家庭經(jīng)濟學等[11]13。鑒于消費者教育進入校園的障礙在我國更為明顯,這種策略的采用顯得尤其必要。
4.差異化教育
消費者在交易中的弱勢程度有差異,消費者教育應該首先提供給交易中最弱勢的主體,這一群體對教育的需求也是最大的。正因為如此,世界上很多國家在設定消費者教育體系時,特別注重對特殊群體的專門教育。如日本《消費者基本法》特別強調了專門針對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一些弱勢消費者的教育,該法第20條規(guī)定:“為適應現(xiàn)代信息通信社會的發(fā)展,國家應結合消費者年齡及特征等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消費者與經(jīng)營者之間的公平交易,促進消費者教育活動,合理推進投訴處理及解決消費者糾紛等活動。” 本文引用的日本《消費者基本法》第17條和第20條,由深圳大學法學院金洪玉博士幫助翻譯,在此致謝!UNGCP也特別強調專門針對農村地區(qū)弱勢消費者的教育。如UNGCP第42條要求,在制定教育和信息方案時,應特別重視滿足農村和城市地區(qū)弱勢和處于不利地位的消費者的需求,包括滿足低收入、文盲和半文盲消費者的需求。
在我國,消費者群體之間的差異很大,如東部和中西部消費者的差異、城市和農村消費者的差異、青年和老年的差異、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差異、受充分教育者和未受充分教育者的差異、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的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消費者在作出消費決策時的能力差異,如老年人更容易成為保健品消費方面的受害者,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為“垃圾食品”的受害者,低收入者更容易成為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不同教育程度的食品消費者,對同一個消費者教育資源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建立食品消費者教育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提供差異化的教育服務,提供最適合特定消費者群體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以使各消費者群體接受更為有效的食品消費者教育。ML
參考文獻:
[1] 應飛虎.中國經(jīng)濟法實施若干問題[J].現(xiàn)代法學,2013(5):62-63.
[2] OECD.Consumer Education: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OECDs Committee on Consumer Policy[EB/OL].(2009-11-20)[2016-04-08].http://www.oecd.org/sti/consumer/44110333.pdf.
[3] Phil Taylor.In the Sights of the Behaviour Engineers[EB/OL].(2007-06-16)[2016-04-15].http://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0445988.
[4] Hans B. Thorelli, Sarah V. Thorelli.Consume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nsumer Policy[M].Cambridge, Mass.: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77:XV(Preface).
[5] USDA.Advancements in Food Safety Education:Trends, Tools and Technologies[EB/OL].[2016-04-15].http://www.fsis.usda.gov/shared/PDF/Atlanta2010/2010_Education_Conference_Program.pdf?redirecthttp=true.
[6] 仙桃市中小學后勤管理辦公室.關于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活動的通知[EB/OL].(2014-06-10)[2016-04-10].http://www.xtedu.com/qgjx/hqgl/201406/22475.html.
[7] US FDA.FDA Strategic Priorities(2014-2018)[EB/OL].[2016-03-28].http://www.fda.gov/downloads/AboutFDA/ReportsManualsForms/Reports/UCM416602.pdf.
[8] UNTCAD.Implementation Report on the United Nations Guidelines on Consumer Protection(1985-2013)[EB/OL]. (2013-04-29) [2016-02-08].http://unctad.org/meetings/en/SessionalDocuments/ciclpd23_en.pdf.
[9]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EB/OL].[2016-03-15].http://www.wipo.int/edocs/lexdocs/laws/en/za/za054en.pdf.
[10] Framework Act on Consumers[EB/OL].(2013-03-19)[2016-03-25].http://english.kca.go.kr/down/eng/laws/Framework_Act_on_Consumers.pdf.
[11]OECD.Promoting Consumer Education: Trends, Policies and Good Practices[M].Paris:OECD Publishing, 2009.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Food Consume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YING Fe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