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波
[摘 要] “情知教學”的課堂實施結(jié)構(gòu)應是“立體結(jié)構(gòu)”,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給表現(xiàn)的機會”。基于此,實施“情知教學”的可采?。簩W生學習行為前移策略:將學生閱讀教材前移,將學生確定目標前移,將學生提出問題前移,將學生相互交流前移,將學生概括知識前移,將學生運用知識前移,將學生學習評價前移。
[關(guān)鍵詞] 學生學習;行為前移
冷冉先生認為實施“情知教學”的課堂信息的傳遞方式應當是“立體結(jié)構(gòu)”的。他說:“如果把個別授課看作是一種點對點的信息交流結(jié)構(gòu)形式,那么班級授課制則是點到面的結(jié)構(gòu)方式,教師面對全班學生,全班學生面對一個教師。事實上點到面結(jié)構(gòu)并不是班級授課制的必然方式,而是一種可能方式?!彼€認為:“課堂上不僅有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還應該有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關(guān)系以及縱橫連鎖反應?!彼堰@樣的課堂結(jié)構(gòu)方式稱為“立體結(jié)構(gòu)”。
我們認為“立體結(jié)構(gòu)”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給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它的實質(zhì)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實施“立體結(jié)構(gòu)”呢?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找到了一個教學策略——將學生學習行為前移,即把學生“學”的行為,移動到教師“教”的行為之前。
一、將學生閱讀教材移到教師講授之前
實行這一“前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這是有心理學根據(jù)的。19世紀末心理學家C·朗格通過一項實驗證明:“被試心理上準備狀態(tài)支配著個人的記憶、判斷、思考和選擇”。教師講之前,學生先閱讀了教材,這就意味著他在心理上已有了準備;有了心理準備,他的“記憶、判斷、思考、和選擇”能力就會增強,這時當他人(教師或其他同學)再講授的時候,他就會理解更準確更深刻。
實施“情知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把學生閱讀教材,移到教師講授之前,這是實際上就是給學生提供了獨立學習的機會,這對提升他們的學習品質(zhì)是十分有益的。
二、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移到教師確定目標之前
眾所周知,不論做什么事情,目標都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學習也是如此。所以,教育界的學者普遍主張,學生學習時要為自己制定學習目標。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也有目標,但那多是由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并不是由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在課程改革之前出版的一些教師教學參考書中,制定的大都是“教學目標”,在課程改革之后出版的一些教師教學參考書中,制定的大都是“學習目標”?!敖虒W目標”與“學習目標”二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根本區(qū)別是教學觀念——前者著眼于教師的“教”,后者后者著眼于學生的“學”。這是教學觀念的一大轉(zhuǎn)變,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同學習目標,也有利于發(fā)展其概括能力。
三、將學生提出問題移到教師提出問題之前
疑與思是具有辯證關(guān)系的:疑起于思,不思考不可能有疑;反之,疑又可以促進思,善于質(zhì)疑,可以引起積極的思考,從而使人能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者大進。李政道先生就說過:“什么叫學問?就是要學怎樣問,就要學會思考問題?!绷硗猓虝W生提出問題,也能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展。事實上,任何創(chuàng)新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提不出問題也就無所謂創(chuàng)新。陶行知說得直截了當:“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p>
四、將學生間的交流移到師生間的交流之前
學生相互交流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教育家冷冉先生就指出:課堂信息傳遞,不僅應該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還應該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他說:“教學實踐表明它是較好的教學結(jié)構(gòu)方式,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和智力發(fā)展都明顯優(yōu)于點到面結(jié)構(gòu)形式?!?/p>
為什么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呢?我們認為這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所具有的機制所決定的。它的機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它具有加大學生思維含量的機制。這是因為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是通過“說”(語言)進行的。心理學認為,“語言和思維是同步的”,“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二者誰也離不開誰。每個人都有說的機會,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在思維,相互間說的機會多,思維含量也就不斷增大。思維含量大,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準確,更深刻。
這一結(jié)論,已被相關(guān)的實驗所證明。美國緬因州國家實驗室曾進行過一項實驗,該實驗證明,不同的學習方式,兩周后的平均維持率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其具體內(nèi)容如下圖所示:
另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還有相互反饋及其矯正的機制,還有相互補充的機制,還有互相激發(fā)“新的思維火花”的機制……有了這些機制,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準確,更深刻。
五、將學生概括知識移到教師概括知識之前
讓學生自己去概括所學的知識,意義有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知識的記憶。有一項研究表明,對“本質(zhì)觀念”類的知識,8小時后的正確再現(xiàn)率為86%,對“非本質(zhì)觀念”類的知識,只能被回憶起25%。這說明“本質(zhì)觀念”類的知識,在頭腦里會保持得更持久。所謂“本質(zhì)觀念類知識”,是指反映事物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概括才能認識到的。
二是有利于知識的遷移。20世紀初,學者賈德做過一項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一個人只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才能完成從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心理學中說的“有概括才能遷移”,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只有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他們才能把知識運用到多種情境中去。
三是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眾所周知,教學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概括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自己去概括所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發(fā)展學生概括能力的過程。
讓學生自己去概括所學的知識是他們會學習的又一種行為。教學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課堂學生的這種行為往往是被教師代替了——教師去概括知識,而不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
六、將學生運用知識移到教師運用知識之前
運用知識不僅是學習知識的目的,而且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這句話我們應理解為:不但要“學”,而且還要“習”,只有這樣才能“不亦說乎”。所以,“習”——運用知識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總之,會運用知識也是會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然后,當下的課堂教學,多少教師先講怎樣運用知識,然后讓學生去模仿,而不給學生獨立嘗試運用知識的機會,這也是要解決的問題。
七、將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評價移到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之前
教育家冷冉先生說:“學習的自我評價問題,這也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每個學生都能作出自我的學習評價,當然很不容易,不過如不這樣,仍不算教會了學習?!睂W習評價是有激勵和導向作用的。但這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條件是被學習者認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要使學習者認同對學習的評價,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評價。然而當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大多是教師的評價,而不是學生的自我評價。當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還存在另一個問題——重對掌握知識的評價,輕對學習方式的評價,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說評價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進一步我們要問的是評價的什么,更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呢?實踐告訴我們,評價內(nèi)容與評價方式相比,前者的導向和激勵更突出。因此,要想通過評價去引導和激勵學生去“學會學習”,就必須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行為,作為重要的評價內(nèi)容。實踐表明,通過這樣的評價,就可以把學生的精力引向“學會學習”上來。
總之,我們認為,實施“學生學習行為遷移”這一教學策略,能有效地把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知識轉(zhuǎn)向教學生學習上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體。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