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杰
?
教育心理學視域中的常規(guī)舞蹈教學方法原理分析
馮偉杰
【摘 要】舞蹈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因而舞蹈教學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論知識教授,需要“言傳”與“身教”的雙管齊下才能完成,本文擬從舞蹈教學中常用的示范法、講解法、練習法為主要分析對象,在當代的教育心理學視域中,審視和分析三種常規(guī)教學方法的內在原理,為舞蹈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舞蹈教學方法 心理學 教學模式
對舞者身體的功能性訓練是為了打造舞蹈所需的身體素質,使舞者能夠擁有完成舞蹈動作的身體能力,而舞蹈內在的情緒、情感的肢體表現(xiàn)則是學習舞蹈的另一層面目的。其中的示范法、講解法、練習法的常規(guī)舞蹈教學三種方法的分類僅僅是作為分析對象而言,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往往是三種教學方法交互進行的過程,也正是這種教學方法的交互運用彌補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三種教學方法又存在著各自的優(yōu)長,都有其各自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針對三種教學方法的教學特點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更進一步的發(fā)揮每種教學方法的更優(yōu)教學效果。
(一)方法論闡述
示范法在舞蹈教學實踐中使用時間最長、效果最明顯、最常用的一類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動作示范、圖解劇照、現(xiàn)場觀摩以及觀看錄像等。示范法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覺直觀直接接觸舞蹈動作這一客觀事物的信息,解決動作的形象和想象,從而獲得舞蹈知識、技術和技能訓練的方法。舞蹈課堂中最常使用的“動作示范”就是示范法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除動作示范外,屬于示范法范疇的手段還有:圖解、劇照和現(xiàn)場觀摩及觀看錄像。
(二)涉及理論闡釋
示范法對于學習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替代性學習”和“觀察學習”,以及托爾曼“符號學習理論”中的“潛伏性學習”。
“替代性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沒有外顯的行為,通常是通過觀察或聆聽下列榜樣而進行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象征性的或者非人類的(廣播中說話的卡通人物或動物)、電子產品或印刷品中的?!坝^察學習”包含了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皾摲詫W習”是指人或動物在無強化的過程中進行的學習。其中,“替代性學習”和“潛伏性學習”是兩種學習的方式,前者是主動的,后者是相對被動的,而“觀察學習”則貫穿在整個示范教學的過程當中。
(三)教學原理分析
當學習者通過觀看教師的動作示范、觀看舞蹈圖解劇照、觀摩現(xiàn)場演出以及觀看舞蹈錄像等方式進行學習時,并沒有直接參與到舞蹈實踐當中,只是通過視覺來接受動作信息,以“觀察學習”的四個過程將舞蹈動作信息傳遞到大腦當中:在“注意過程”中觀察動作的外在形式;在“保持過程”中提煉動作特點并產生記憶;在“復制過程”中將動作信息進一步簡化,并進行自我觀察和矯正反饋;最后在“動機過程”中深化對動作要領的了解,形成自我對動作內在運行機制的思考。
雖然動作的信息直觀易懂,且圖片、錄像等資料可以反復觀看,舞者可以相對準確地將動作完全模仿下來,但示范法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舞蹈不僅是肢體的展示,舞蹈往往以內在的情感和思想的傳達為核心,會以相近的動作質感表現(xiàn)出不完全相同的動作形態(tài),其動作呈現(xiàn)具有瞬時性和隨機性。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人也不可能兩次跳同一支舞蹈,所以每次動作示范、每次現(xiàn)場演出都只是無數種動作形態(tài)中的一種,圖片和錄像資料也只能保存無數種動作形態(tài)中的其中一種形態(tài),所以此時的“潛伏性學習”與“替代性學習”所接收的舞蹈信息是不完整的,是單一的。因此純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舞蹈動作的內在運動機制,會使舞蹈的語言內容產生流失。
(一)方法論闡述
講解法是運用第二信號系統(tǒng)(包括語言、文字等形式)的條件聯(lián)系,通過語言(或文字)來達到教授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舞蹈動作技術、技能和進行訓練等教學的一種方法。講解法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器官,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動作技術及要點,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掌握舞蹈動作。
(二)涉及理論闡釋
講解法對于教育者而言,涉及到了奧蘇貝爾所提出的“講授教學”,對于學習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替代性學習”和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說”,并且與學習的“遷移”和“精細加工策略”相關。
“講授教學”以一種有組織、有意義的方式將知識講授給學生,對學習者而言主要適用于有意義的言語學習,或稱為言語信息的學習?!跋嗤卣f”是指在相同學習情境中,相同元素使舊有的學習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遷移”是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精細加工策略”是通過把所學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此來增加新信息的意義,幫助知識的記憶。
(三)教學原理分析
在舞蹈課程中,教師通過“講授教學”向學生宣布課的任務、內容、要求、紀律等事實材料,向學生闡明動作名稱、過程、技術要領等問題,解說動作原理與技術關鍵,使學生形成正確、清晰的動作概念等所做的講解,或者對學生練習動作的正確部分進行的強調,糾正錯誤動作技術的提示。與示范法不同,講解法中“替代性學習”的信息來源主要是聽覺,這時就要發(fā)揮教師啟發(fā)式語言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通過這種語言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啟動腦海中原有的認知經驗儲備,將其與肢體表現(xiàn)過程中的“相同元素”進行比對與分析,從而將過往的生活語境“遷移”到舞蹈語境當中,使肢體動態(tài)能夠有意識地向海鷗等意象內容靠近,并最終得以表現(xiàn)出來。而通過講解法對動作內涵和語義進行解說也可視為一種“精細加工策略”,促進學生對動作的學習與記憶。但講解法畢竟屬于口頭的語言講述,不能夠完全傳達舞蹈教學的所有信息,其直觀的靜態(tài)舞姿與動態(tài)形象沒有動作示范教學配合的話,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一)方法論闡述
練習法是通過舞蹈實踐活動接受教學信息,使學生形成與完善所學的舞蹈技術、技能的方法。按照舞蹈教學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實踐需要,練習方法通常都依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它們依次是:分解練習、完整練習、重復練習和綜合檢驗。
(二)涉及理論闡釋
練習法對于學習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中的“參與性學習”和“潛伏性學習”、加涅的“學習層級說”、斯金納“強化理論”中的“連鎖塑造”,動作技能形成中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菲茨與波斯納的“三階段模型”。
“參與性學習”是通過實做并體驗行動后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做中學?!皩W習層級說”是指每一級智力技能的學習要以低一級智力技能的獲得為前提,最復雜的智力技能則是把許多簡單的技能組合起來而形成。“連鎖塑造”則是將學習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當學生完成每一步時都予以強化的過程。“條件反射學說”是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lián)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xiàn)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fā)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菲茨與波斯納的“三階段模型”將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分為認知階段、練習階段和自動化階段三個階段。
(三)教學原理分析
練習法的第一步就是分解練習,是舞蹈練習的最基本方法。這與斯金納“強化理論”中的“連鎖塑造”原理相關,教師把單個動作分成幾個部分,或把復雜動作分成單個動作進行教學,但尚未將其各部分連接起來。同時,分解練習也處于“三階段模型”中的認知階段,是頭腦中形成技能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的第一步。
練習法的第二步是完整練習,這種方法多建立在分解法的基礎上,即在教學中,讓學生完整地練習動作的教學方法。這一步是“連鎖塑造”的技能整合完成階段,也是“三階段模型”中的聯(lián)系階段,將各個獨立的步驟進行合并或者“組塊”,以形成更大的單元。
練習法的第三步是重復練習。是舞蹈教學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任務,有目的地反復練習動作,使動作產生定型。這一步也就是進入到了“三階段模型”中的自動化階段,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階段,整個程序的完成不用經過刻意的注意。其目的最主要是對肢體體能的強化,體能的訓練必須要運用重復練習的方法。
練習法的第四步是綜合檢驗。此方法是基于分解練習、完整練習和重復練習之上,檢驗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組合掌握與運用。
總體而言,整個練習法都在“條件反射學說”的原理中進行,并將“學習層級說”貫穿其中,通過分解練習、完整練習、重復練習和綜合檢驗四個步驟,從起初有意識的身體肌肉控制訓練到最后動作技能自動化,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整個練習法教學過程離不開“參與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是在身體的長時間實踐中慢慢形成新的舞蹈動作技能的。而在動作的練習過程中,如果身邊有大量的人也在練習同樣的動作,就有可能激發(fā)“潛伏性學習”的作用。且這種作用不同于前述觀察法的“潛伏性學習”,由于每個人對舞蹈動作的表現(xiàn)能力存在差異性,所以基于對舞蹈動作內容有相同理解的基礎上,可能會產生出多種多樣的外在舞蹈表現(xiàn)形態(tài),這種時候也就為學習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潛在學習對象,所以練習法的“潛伏性學習”相對于觀察法的收獲要更大一些,所接收到的舞蹈信息也更全面一些。但練習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動作的練習進步程度隨著時間的增加會逐漸下降,最終出現(xiàn)“高原現(xiàn)象”,即動作練習到一定階段會出現(xiàn)進步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需要通過改變訓練方式等方法來進行技能的遷移性學習,從而突破“高原現(xiàn)象”,繼續(xù)推進動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在舞蹈的課堂教學當中,示范法的直觀、講解法的深入和練習法的實踐都具有相互之間獨立而不可替代的特性,但示范法不配合講解的話,學生在捕捉動作外在形態(tài)的時候可能并不能完全表達舞蹈的內在語義;講解法不配合示范的話,容易陷入“紙上談兵”的境地;有了示范法和講解法的交互運用,不運用練習法親身實踐的話,舞蹈教學的目的就會從實踐變成欣賞......因此教師絕不可能始終只用一種方法,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的、教師個人的經驗和習慣。這種依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才是舞蹈教學的正確方法和路線,深入熟知每種舞蹈教學方法的優(yōu)長與局限,并進行取長補短,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才能夠將舞蹈教學逐漸推向合理和高效。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德孺.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3]唐怡.淺談拉班舞譜及其動作分析體系對舞蹈教學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4).
[4]平心.論舞蹈與移情—兼談舞蹈藝術的表情說、表現(xiàn)說和體現(xiàn)說[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12).
[5]平心.試論舞感、樂感及其通感—兼談美感、情感和靈感[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03).
[6]武巍峰.論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調的把握[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3).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