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梅
『亂七八糟』源于歷史上的兩次叛亂
紫梅
在民間,“七”是個經(jīng)常在傳說里出現(xiàn)的數(shù)字。
天上有七仙女,地上則有葫蘆娃七兄弟,煉丹修行也經(jīng)常講究要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天”。而“七”這個數(shù)字之所以這么奇妙,很可能是因為它與歷法星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以前,古人通過觀測月亮的朔望周期來制定歷法。月亮的運行可以引動潮水的漲落,從潮平到高潮,由高潮再到潮平而至低潮,再由低潮回復至潮平,所需時間是一個朔望月,而每個變化過程的時間間隔正好都是七天。
漢民族中,“七”還與喪葬禮儀有關。民間有“做七”、“頭七”的說法。
西漢時朝政衰敗,百姓困苦,名臣鮑宣上疏漢哀帝時談到時事說:“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睆亩辛恕捌咄銎咚馈钡牡涔省?/p>
在許多人眼中,“七”跟“四”一樣,是一個不祥的數(shù)字。相反,“八”卻是令人神往的數(shù)字。
我們都知道,“八”的諧音是“發(fā)”,意味著發(fā)財、發(fā)家,故民間對“八”這個數(shù)字特別喜愛,有“要得發(fā),不離八”之說。像“八仙過海”、“八面玲瓏”、“八拜之交”等。似乎成語里“八”一出現(xiàn)意義也會變得特別美好。不過,那是因為“八”還沒有遇上“七”!
在成語里,“七”和“八”這兩個數(shù)字只要待在一起,好像總沒有什么好詞,比如“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拼八湊”、“七零八落”、“七嘴八舌”、“雜七雜八”……
這些詞里的“七”、“八”,有一些是民間長期使用,從而約定俗成的,就像“七手八腳”比喻人動作忙亂,“七零八落”指零碎、不完整。
但也有一些詞語里的“七”、“八”是有特殊含義的。
舉個例子,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中有一句:“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p>
這句話里“七損八益”中的“七”和“八”就是來自于中醫(yī)以“七”指女,以“八”指男的說法。
《黃帝內經(jīng)》認為女子七年一周期,丈夫八年一周期,天人合一俗稱七七八八,如果不按照天地陰陽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交替生活,生命就會紊亂,這便是“亂七八糟”。
但這只是“亂七八糟”來源的其中一種說法,也有不少人認為,“亂七八糟”里“七”、“八”的身世其實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次著名叛亂有關。
“亂七”,指的是發(fā)生于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又稱吳楚七國之亂。
話說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
景帝二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大談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恰好楚王來朝,晁錯便打小報告,告訴皇帝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偷偷淫亂,建議誅殺他。漢景帝卻不忍心,只是以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
削藩這種事,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了。
處置楚王后,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如何削奪吳王劉濞(bì)的封地。
不過,吳王劉濞可不是個好惹的人。冤家路窄,說起漢景帝和吳王的恩怨,其實早在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結下梁子了。
想當年吳王的兒子劉賢到長安朝見皇帝,還是太子的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接待了他。每天牽牽小手吃吃飯,喝喝小酒下下棋,演出一段旁人眼里的兄弟情深。然而,事情壞就壞在吳國世子的脾氣上。
劉賢在家的時候,那可是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的主兒,受不得半點委屈。有一天他和太子在棋桌上起了爭執(zhí),不肯相讓。劉賢態(tài)度不恭惹怒了太子劉啟,太子一氣之下拿起棋盤重重地砸在劉賢的頭上,當場就把吳王的寶貝兒子砸死了!
這一下可不得了,吳王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直接就給一場永載史冊的動亂埋下了伏筆。吳王自此開始稱病不朝,暗暗起了反叛之心。
當漢景帝意圖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的詔令傳到吳國后,吳王劉濞立即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
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長安,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這就是“亂七”的由來。所以說,沖動是魔鬼,脾氣一時沒忍住,不是把人砸死,就是被人砸死,多得不償失啊!
“亂七”始于“七國之亂”,而發(fā)生于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則是“八糟”的由來。
想當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后,害怕他人奪去他的政權,便把皇室子弟分封為諸侯王,享受各種特權。
司馬炎死后,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司馬衷。
司馬衷是一個腦子有點毛病的無能皇帝。
有一次他外出聽到青蛙叫,便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意思是說這些青蛙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聽后,哭笑不得,只能告訴他說,青蛙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
這樣的白癡皇帝當然掌握不了大權,于是大權落在了他的外祖父楊駿手中。
奈何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是個手腕狠辣的野心家。她看不慣楊駿大權獨攬,便設計殺死了楊駿,請來汝南王司馬亮輔佐。
誰知司馬亮也有獨攬大權的想法,賈后覺得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馬瑋殺死了汝南王。司馬瑋當權后,賈后仍然不放心,又設計殺了司馬瑋……基本上是誰去誰倒霉,如此三番五次,搞得大家都惶惶不可終日。
當時負責京城安全的趙王司馬倫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便發(fā)動政變,殺死了賈后,接著廢掉了惠帝,自立為帝。
沒想到其他諸侯王不開心了,他們便聯(lián)合起來殺死了司馬倫,幫助惠帝復了帝位。但東海王司馬越不開心了,發(fā)兵進宮,毒死了白癡的晉惠帝,另立新帝,由他自己掌握朝中的大權。
這場真的很亂的叛亂持續(xù)了十六年,先后有八個諸侯王參與叛亂,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跟“七國之亂”比起來,時間更長、規(guī)模更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為深重,所以被稱為“八糟”。
后來,人們把這兩次著名的叛亂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亂七八糟”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極度混亂的情況,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