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進梅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互動教學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如今,英語教學雖然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從形式上來看還存在許多不足。文章針對在實際英語課堂互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開展小學英語互動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huán)境創(chuàng)造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進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小學生在剛接觸英語時充滿著好奇與興趣,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機械地向?qū)W生灌輸單詞、短語和語法的應用,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些乏味無趣的知識。教師并沒有認識到語言是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因此,在英語互動教學中應重視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
一、學?;迎h(huán)境的創(chuàng)造
進行一門外語教學,其教學必定沒有母語教學那般得天獨厚,因此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建設英語校園,營造氛圍濃厚的英語校園。
(1)英語校園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英語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學生輕易“觸摸”英語,增加語言知識儲備,有效提高英語實踐能力。讓學生每天一走進學校映入眼簾的就是醒目的英語板報,讓每一期的英語校園和英語櫥窗都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組織英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學校可以適當組織一些英語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在實踐和交往中展示自己的特長,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攝取知識,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水平。
(3)拓展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外學習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英語收集其實是一項課外學習英語的方式,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更多咨訊。老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電視、廣播及其他各種媒介來學習英語,也可推薦學生看一些趣味性強、內(nèi)容簡單的少兒英語節(jié)目,進而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和視聽能力。
二、師生之間人際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
師生互動, 不單單是信息上的交流, 更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交融。當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時,他們的思維反而會更快,所以,營造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是創(chuàng)設互動課堂的前提。
(1)轉換角色,信任且尊重學生。互動課堂上的主角是學生而不是老師, 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任務不可能高質(zhì)量、高效率地完成?;拥恼n堂, 其基礎在于平等對話。傳統(tǒng)的課堂, 教師是知識的控制者、傳授者和支配者, 學生是知識的容器,教學方式是封閉、單向的。而互動的課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的過程是雙向互動的,不但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是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以變成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可以成為教師式的學生,師生間互學互教,教學過程也就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互動”。師生在“互動教學”中要形成思想與感情上的共鳴,使教學變成一個生動、發(fā)展的且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活動來創(chuàng)建一個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繃緊的神經(jīng)得到放松,進而使他們找到學習英語的興趣。
(2)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達,才能使學生學習的潛能被挖掘出來,從而在互動課堂中形成一種互相鼓勵、互相尊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自我。互動課堂上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與尊重。
三、生生之間人際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
小組合作能充分體現(xiàn)生生互動教學模式。它能使學生全員參與其中,各抒己見,在交流溝通中彼此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1)提出問題、探討問題。教師可以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們的討論熱情,充分體現(xiàn)凝聚力的強大和合作的快樂。提出貼近生活的問題,可以調(diào)動大家討論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研究。學生在明確目的后,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教師要將要求講清楚,說明具體的實施步驟,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其充分展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小組交流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因為涉及的知識不難,所以無論什么水平的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小組間互相交流。每個小組討論后,可以留一點時間讓小組間進行交流,每個小組先總結歸納出本組的觀點,然后再由組長帶領與其他組交流,并交換意見。這樣可以促進小組間的互相學習,在交流中也能發(fā)現(xiàn)錯誤并及時改正。若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還可以大家一起討論。同時,也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各抒己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王 琦.計算機輔助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與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1,(12).
[2]陳海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反饋[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4,(4).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城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