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玲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啟蒙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有利于小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強化,為以后的長期性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從簡單的字母、拼音到字、詞、句和段的發(fā)展,都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準確運用符合小學生能力水平和性格特點的教學方式,引導小學生將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都落到實處,不斷強化語文綜合能力建設。
關鍵詞:小學語文 能力發(fā)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81-01
小學語文是引導小學生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從字母拼音到看圖識字、以及遣詞造句等等,都是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而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需要從小學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認真分析,從基礎階段一一著手,夯實小學生的語文基礎,并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和長期性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如何有效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保障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1 科學引導,強化小學生基本功訓練
小學語文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從基本功訓練出發(fā),要求小學生把字認好、把字寫好和把書讀好。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直觀反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積極整合教學內容與學生能力水平直接的關系,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努力尋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1.1 把字認好
識字教學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最重要任務之一。從最開始的拼音拼讀識字,到漢字記憶和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強化學生的漢字識字本領和記憶技巧,很多小學生對字的記憶時間段,理解能力低,所以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反復熟讀和記憶,通過字形的形象化分析,加強小學生的記憶。
1.2 把字寫好
一手漂亮的字會給學生帶來很好的第一印象,對學生的工作就業(yè)也會帶來好處,為學生的就業(yè)擇業(yè)帶來更多的機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就應該端正學生的寫字姿勢,指導學生加強寫字訓練。字跡工整,書寫整齊會給人以愉悅的心情,特別是在作文中,會給老師良好的印象,從而提高作文分數(shù)。把字寫好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1.3 把書讀好
把書讀好是基于理解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文字內涵,體會作者情感態(tài)度和中心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教材都會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課文,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作宗旨,熟記文章中有沒的詞語和段落,提高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內容設置分角色閱讀,也可以讓讀得比較好的學生進行領讀,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準確把握住閱讀內容的深層次含義,帶入情感地深情并茂進行閱讀。久而久之,小學生就能在閱讀過程中深化和體會到語言的文字美,從而加強字詞積累和能力發(fā)展。
2 強化學生主體,優(yōu)化教學過程
學生的主體性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要偏移重心而不至于無序盲目,就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設置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多角度,全方位,面對所有的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學習能力。
2.1 感染和引誘力的導入,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課堂教學的開始要有一個恰如其分的,有感染和引誘力的導入,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如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文本的場景和氛圍,情動于衷,自然會生發(fā)出不可遏制的學習欲望。目標達成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2 因才(材)施教
在語文閱讀中,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本,甚至不同的時間段都要考慮采取不同的研讀方式:或整體感知,或注重細節(jié);或循序漸進,或蜻蜓點水;或由點到面,或縱,或橫不一而足??傊灰槐秤趯W生的認識水平和規(guī)律,不肆意曲解文本的的主旨,不隨意放縱學生的思維就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2.3 問題導入
有感染力和引誘力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愿意走進文本,但要使學生的這種欲望持續(xù)長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小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等等,結合教學內容,實施問題導入,設置和生成的問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性,具有探討和深入的必要;且教師要把握住問題的難易程度,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價值。
當然,教學重心偏移到學生一方,要學生真正能參與到課堂,積極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離不開學生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多角度,多層面的去看問題,去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或是從別人司空見慣的事物現(xiàn)象中看到不平常的東西的能力。如果不能改變學生思維定勢的現(xiàn)狀,也就沒有求異、求新的創(chuàng)新,從教學效果上來看,也只是空有熱鬧的過程,最終還是歸于教師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落實新課標也就成了走過場,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3 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新課標要求教師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摒棄求全責備的做法,所以課堂的評價要以鼓勵表揚為主,多角度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對學生獨到的見解要客觀公正,要容得下學生的不太成熟的或者跟教師觀點不同的看法,并施以正確的引導;對一些偏激的觀點也不能以偏概全,要給學生話語權,讓其能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和教師學生平等交流、辯論,再讓學生自己去形成新的認識。
綜上所述,加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喜歡語文,并積極主動地探索語文知識中所蘊藏的內涵,拓展知識層面,深化知識深度。
參考文獻:
[1] 孫秀芝.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幾點拙見[J].新課程,2015.05.
[2] 王國英.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03.
[3] 胡巧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