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堯堯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36)
生命的馨香
——由“天人合一”談起
朱堯堯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36)
“天人合一”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哲學命題被人們所熟知,這一概念同“情景交融”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契合,要求人擁有審美的眼光和心靈,以達到一種“審美境界”。本文嘗試在簡要介紹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人生境界之后,提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樣態(tài)”,無懼快節(jié)奏的生活,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以創(chuàng)造出充滿馨香的生命體驗。
天人合一;人生境界;生活樣態(tài)
現(xiàn)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已經(jīng)教人忽略了“天人合一”這樣一個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命題,一味地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我們骨子里還能剩下多少儒道文化呢?
天人合一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命題,講究的是人與自然合而為一,要想達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就必須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去體味世界,把握自然?!白匀幻赖谋倔w是審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觀存在的美,而是人心所顯現(xiàn)的自然物、自然風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是人與自然風景的契合。”①自然界中的美只是客觀存在,如果人的審美活動中沒有意識到自然界的美,人與自然的風景達不到契合,也就無所謂美或不美。
宗白華說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弊诎兹A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要有一顆善于感受美的心靈,用心去體會世界萬物,“藝術(shù)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現(xiàn)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diào)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gòu)成藝術(shù)之所以為藝術(shù)的‘意境’”②所以說,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一再強調(diào)意境是“情”與“景”的結(jié)合,以此才可衍生出“意境”。
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是以狄俄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和阿波羅的日神架構(gòu)的,一個野性加上一個理性,是極端感性和極端理性的融合,所以西方人敢愛敢恨,大悲大喜,這就是典型的主客二分思想。而中國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是由道家和儒家共同支撐的,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尋求慰藉,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儒家講究仁者愛人,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情感的表達要怨而不怒,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由此可見,華夏文化的情感方向追求的不是極端,而是一種平和中庸、溫柔敦厚,要在入情入理、合情合理,通情達理中表達含蓄雋永的情感意蘊。
人活在世,如能達到“審美的境界”,可謂難得。這種境界已經(jīng)完全跳脫出功利的束縛,并且這種超功利的心態(tài)會衍生出一種華夏民族特有的悲憫情懷??鬃诱f:“仁者愛人”;墨子說“兼愛”;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屈原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超功利的審美心理品味與尋求與心靈相共鳴的東西,不會拘泥于人世間的功名利祿。這種超脫是一種“藝術(shù)的境界”,宗白華說過“藝術(shù)的境界,即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雹圩鳛楝F(xiàn)代人,想要達到這種藝術(shù)的境界,也未嘗不可,首先你得擁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樣態(tài)。
將“天人合一”視為人的一種生存樣態(tài),在現(xiàn)代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古代南朝宋代宗炳為其山水畫作序道“圣人含道物,賢者澄懷味象”。其中“澄懷味象”是中國古代審美論中的一個命題。這是一種超脫的情懷,在虛靜中體味自然萬象的精神和韻致,這種情懷在現(xiàn)今社會所剩無多,亟待我們?nèi)プ穼ぁ?/p>
作為一位文人或是藝術(shù)工作者,你需要有“天人合一”的心態(tài)?!霸谝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雹堋熬撤仟氈^景物也。情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情感者。謂之有境界?!雹菀仓挥心銈冞_到這樣的生活樣態(tài),才可謂有境界,你才可以用超脫的筆觸去為世人繪寫靈動的作品,以期引起共鳴或給予超脫。
作為一名碌碌的普通人,你也需要“天人合一”的生活樣態(tài)?,F(xiàn)在的人以為選擇繁華就可以遠離空虛,豈知喧嘩和熱鬧過后只剩下更加無聊的空虛。這是一種缺少本真的心靈的蒼白,那這份空虛何以填補?你需要用“多情”的眼光去看,體味那一朵盛開的鮮花帶來的明媚,體味一朵潔白的浮云所帶來的愜意,體味一棵將死的垂柳所帶來的憂傷……人在自然中可以獲取與自己情感相一致的內(nèi)在契合。把“天人合一”作為一種生活樣態(tài),要懂得將自己置身事外,帶著幾分超脫的釋然去品味世界,品味自然,自然景物中一幅幅絕美的畫面的合成,一個個動聽的音符的疊加會讓人原本波動的心回歸平寂,只有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開始思考,思考生與死,思考榮與辱,猜透這些終究是浮于人事之外,淡然才可超脫,此時便可獲得剎那的永恒。
也許你會覺得將自己和別人之間劃下一條界限,不愿和世人同行,會有幾分孤獨,李白曾說“古來圣賢皆寂寞”,其實向?qū)庫o靠近的最好方法是孤獨。周國平曾以《愛與孤獨》為名出過一本集子,他認為:孤獨也是一種愛,愛與孤獨是人生中最美麗的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由于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甜蜜的。所以不用懼怕孤獨,孤獨會幫助你更快地達到“天人合一”。
“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維的靜遠空靈,都植根于一個活躍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⑥如果能夠擁有此等心靈,快節(jié)奏的生活所賦予我們的就不僅僅是苦悶,用細膩的情感去觸碰生活,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柔和的溫情去包容一切,你的生命會充滿馨香。
注釋:
① 葉朗主編:《意象》第三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頁。
②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頁。
③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頁。
④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頁。
⑤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頁。
⑥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頁。
[1] 葉朗主編:《意象》第三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 仲澤;方延軍:《天人合一》,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5] 林可濟:《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中西哲學比較的重要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朱堯堯(1990-),女,漢族,江蘇淮安,研究生在讀,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方向:美學。
tu2
A
1672-5832(2016)04-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