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箬涵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亞里士多德“中道”思想與孔子“中庸”思想比較研究
陳箬涵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與孔子的中庸思想均產(chǎn)生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作為古希臘和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影響和指導著東西方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中道思想和中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中庸之道為最高的德性,并認為中庸之道是種相對中道,而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但是,由于兩位思想家處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看似相似的中道和中庸思想又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這兩種倫理思想的不同內(nèi)涵,也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人們的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等產(chǎn)生重大影響。
亞里士多德;孔子;中道思想;中庸思想
亞里士多德與孔子作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分別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和春秋時期,但他們所提出的 “中道”和“中庸”和思想?yún)s表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然而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其不同的認知內(nèi)涵。本文旨在從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所蘊含的倫理道德內(nèi)容及其異同作一些探討。
1.1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是古希臘時期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哲學史中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研究了范圍寬廣的哲學問題,尤其是在倫理學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道思想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核心和靈魂,在西方社會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研究中道思想對于把握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思想體系,理解西方社會生活的價值標準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意志始終面臨三種精神狀態(tài):過度、不及和中間。前二者都屬于惡,只有居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第三種狀態(tài)—中道,才是德性,才是值得稱贊的。亞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關于感受和行為的,在這里過度和不及產(chǎn)生失誤,而中間就會獲得并受到稱贊。這兩者就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是對中間的命中”。
1.2 孔子的“中庸”思想
傳統(tǒng)的中和觀念在孔子那里得到了升華,從而形成“中庸”范疇。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以表達自己的倫理思想和哲學方法。當時正處在新舊制度交替的社會變革時期,宗法制處于禮崩樂壞之中??鬃由罡猩鐣ベ囈跃S系的準則的嚴重性,認為只有實行“道”才可以維護人與人和諧相處而不致于使等級關系遭到破裂,因而提出了中庸之道??鬃又杏顾枷胧紫纫哉涡螒B(tài)登上歷史舞臺,之后才演化為方法論和社會公德,最后上升為哲學形態(tài)。
“中庸”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基本范疇??鬃釉诰C合殷周“中德”、“中行”、“中道”觀念的基礎上,第一次把“中”與“庸”聯(lián)結(jié)起來,提出“中庸”這一概念。在孔子看來,“中庸”是關于人的道德準則的重要哲學范疇??鬃右曋杏篂橐环N最高的道德,踐行中庸,使行為恰到好處,是道德實踐的最高境界。當然,“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2.1 相似的歷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這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是古希臘晚期,雅典經(jīng)濟衰退,兩極分化和政治危機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他們二者生活的時代都處于社會動蕩時期。亞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臘古典時代末期,是希臘城邦奴隸制危機時期,外部連年戰(zhàn)爭,各城邦內(nèi)部矛盾激化,起義不斷,城邦制度也山極盛而轉(zhuǎn)向衰落??鬃雍蛠喞锸慷嗟露继幱谝环N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時代,在這種狀況下,出于調(diào)和新舊矛盾的目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便應運而生了。
2.2 二者思想的異同
2.2.1 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的相同點
(1)兩種思想都產(chǎn)生于復雜動蕩的社會生活條件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鬃雍蛠喞锸慷嗟戮钤谏鐣×覄邮幍拇笞兏飼r期。具體說來,孔子生活的時期,當時的社會正處在變革之中,舊的體制及文化觀念系統(tǒng)正在解體,于是產(chǎn)生了文化上的反思和尋根,要求對歷史上正反的實踐進行深刻的再認識。而亞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臘古典時代末期,城邦制度也已由盛極而轉(zhuǎn)向衰落,并最終為馬其頓所滅。他們都處于一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錯綜而又復雜的時代,使他們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也在經(jīng)歷著深刻的變化,出于調(diào)和新舊矛盾的目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便應運而生了。
(2)兩種思想都視中庸之道為至善??鬃雍蛠喞锸慷嗟露缄P心人的道德生活,對于何謂道德的最高境界,兩者不約而同地做出了類似的回答:中道是最高的善??鬃诱J為,要是我們的行為符合德性,人們應行使中庸之道,使行為恰到好處,達到隱惡而揚善的目的。但是,達到中道是很困難的。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種理想的追求。
2.2.2 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的區(qū)別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雖然有著相似、相通之處,但孔子和亞里士多德處于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制度卜,他們的思想也有差異。
(1)兩種思想有著先驗人性論與經(jīng)驗德性論的區(qū)別??鬃诱J為作為一種至德中庸,是先天地內(nèi)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來就本有的,即肯定中庸這種至德源于人的天賦本性。所以,個人只要通過自身的不斷修養(yǎng)就能逐漸認識自身本有的德性,從而實現(xiàn)中庸之道。與孔子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作為至高的善,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為習慣中形成獲得的。所以,要想實現(xiàn)好的德性,實現(xiàn)中道,就得注重習慣的作用,在日常行為中積累達到。
(2)兩種思想存在著道德義務論與意志自由論的不同??鬃拥闹杏顾枷敫嗟氖菑娬{(diào)道德上的責任感、義務感,其中庸更大程度可以說是一種自覺的中庸。與此不同,亞里士多德則是更多地強調(diào)個體在尋求中道過程中的意志自由性。他一再強調(diào)作為倫理德性的中道是一種具有選擇能力的品質(zhì),“選擇是德性所固有的最大特點,它顯然是自愿的。
綜上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盡管在許多方而有一致的觀點,但山于二者處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導致其倫理思想在社會實踐上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方向。但他們都是人類思想文化中的瑰寶,我們應該吸取其精華,以促進我國的倫理思想建設。
[1] 李蓓英.《論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2] 武書靜.《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研究》.《文化縱橫》.2012(3).
[3] 李隼.《東西方“中庸”之 比較研究──儒家與亞里士多德“中庸”倫理思想比較》.《現(xiàn)代哲學》.1999(3).
陳箬涵(1989-),女,達斡爾族,黑龍江黑河人,哲學碩士,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
B222
A
1672-5832(2016)04-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