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續(xù)春 張少哲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倡思想品德課應“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聯(lián)系生活,改變目前的德育說教為生活化教學,關鍵要把所學知識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又在生活中不斷學習,更好地參與生活,服務生活。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課堂教學 生活 實踐
思想品德課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給思想品德教學指明了一個方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讓現(xiàn)實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說教,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效果。而目前的教學方式存在以下問題:[1]
一、從教師方面來看
1.由于思想品德課在中考科目中所占分值相對較低,所以學校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老師大多數(shù)是其他學科的老師兼任。這些老師相當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學習培訓,因此對教材吃得不透徹,專研程度也不夠深刻,教學水平?jīng)]有達到一定標準。
2.教學方法陳舊,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須讓學生喜歡上思想品德課,而很多老師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默默的聽,他們只是記住了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并沒有領會這些文字的真正意義及對自己生活的指導作用。這種灌輸式教學,導致的結果是思想品德課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學生不喜歡也不愿上思想品德課,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發(fā)揮,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
二、從學生情況來看
1.學生對思想品德課認識不足。部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不濃,不少學生均認為思想品德課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學起來沒勁,也沒有什么學的。因此學生的認識比較消極而且所學知識也沒能真正用于現(xiàn)實生活,認為學習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這些理論。
2.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學生是運用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 機械性的死記硬背,缺乏理解性學習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由于其經(jīng)驗不足,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導致他們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不去深入探討研究使其也不能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3.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影響。中考思想品德課以開卷的形式進行,而學生認為開卷考試是比較容易的,因此平時都不在思想品德課上花時間。同時,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波動較大,偶爾受到老師批評,就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進而影射到本門課程的學習。老師越是希望多學點,學生越是不愿意學,似乎只有不學好才能報復老師,他們這種方式某種程度上覺得是在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在心理上有種滿足感,這也是初中生逆反心理的體現(xiàn)。
明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所存在的問題后,我們怎樣讓思想品德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呢?
三、讓教學圍繞生活,讓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
1.備課生活化。思想品德課的教材內容大部分基于現(xiàn)實生活,要讓學生感受到,必須基于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要把生活引入課堂教學,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的生活素材來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在教學《鼓勵與贊揚》一課前,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回顧其印象最深的一次受到贊揚的場景,讓同學們寫寫自己當時的體會,以便在課堂上能挑起同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發(fā)言,同學們在無形的情景中感受了生活的經(jīng)驗,提升了其對道德品質的生活體驗。
2.課堂導入生活化
一節(jié)新課導入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在進行《情緒》的教學時,可以選幾名同學分別表演喜、怒、哀、懼等幾種表情,讓學生判斷各種表情的差別和心理變化,如此能讓學生更真切,容易的體會教學內容。
3.教學手段多樣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更為直觀更為便利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動感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例如,課堂上采用視頻播放法,音樂播放法,初中生好奇心強,活潑愛動,在視聽的同時進行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教學情景生活化。思想品德課源于事例,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從各種活動、從生活事例中進行學習,通過用生活事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例如,在講授《走進青春》一課時,先找?guī)讉€同學上講臺講述自己青春期的煩惱,這時候學生會各抒己見,有的會說身體有了變化,也有說心理上多了很多想法,這時候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分小組自己討論這些煩惱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最后再由老師總結引導,正視成長,要陽光的走進青春。
四、讓教學指導生活,讓思想品德課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
理論知識的學習在于指導生活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格言都在告訴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因此,思想品德課要設計安排合理的實踐活動將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擴展到社會上,力求使學生將課堂教學獲得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習為生活服務。
1.作業(yè)布置生活化。讓學生及時實踐每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如在學習《競爭與合作》一課后,可以讓學生從本班同學中尋找一名自己的榜樣,并與其結伴,一起學習,一起上進,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競爭力現(xiàn)狀,并與同伴互助,發(fā)揚長處,尋找差距,制訂學習目標,在合作與競爭中共同成長。
2.課后活動生活化。課后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的的最佳方式,因此,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一系列社會活動,如:參觀、訪問、調查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比如在學習完《相親相愛一家人》后,給學生布置與課題內容相關的幾個作業(yè):給父母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心里話;給父母洗一次腳或衣服;幫父母干點家務。這些小小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也能加深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系,同時也使課堂教學得以實踐。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品德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用新的教學思想上好每一節(jié)思品課,關注學生的切實生活體驗,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體驗、感悟、成長。讓他們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2]《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張文質)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