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孝雄 上海滬劇院
故鄉(xiāng)情·英雄義
——新編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創(chuàng)作談
■ 龔孝雄 上海滬劇院
我出生在湖南桂陽縣, 1992年從湖南藝校湘劇科畢業(yè)后,曾經在桂陽湘劇團工作一年,是個地地道道的桂陽人。
在桂陽,趙子龍紅了2000多年,至今仍流傳著很多關于趙子龍取桂陽、治桂陽的故事,也留下了如子龍井、趙公祠等不少關于“趙子龍與桂陽”的文化遺跡,甚至還涌現(xiàn)出了如趙子龍糊子酒、趙子龍白酒、趙子龍辣椒壇子肉、趙子龍?zhí)鸾壬虡I(yè)品牌。可以說,“趙子龍”已經融化在了桂陽人的生活和市井文化中。
桂陽城西南,芙蓉峰挺拔矗立。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趙子龍取桂陽曾屯兵此處。石壁上,留有唐代摩崖石刻“趙云屯兵處”。乾隆三十六年,在芙蓉峰曾發(fā)現(xiàn)石碑,上面刻有《芙蓉峰謁趙常山祠》。據(jù)《桂陽縣志》記載,自唐宋以來,芙蓉峰上的“趙公祠”興興衰衰,最后一次建成是1938年,叫“子龍廟”。廟宇坐西朝東,供有兩米高的子龍塑像,廟的內外墻面和南北坡地有數(shù)十塊石碑。距桂陽城北約四十公里的橋市鄉(xiāng)也有趙公廟。廟宇雖小,但保存得比較完整,內有碑刻二首:“將軍自昔守斯土,簇簇踞兵如踞虎。膽略須同黃馬修,義仁卻與關長伍;蓉山遺壘著千秋,梅水抱關流千古。昭烈到今寸土無,子龍猶有一祠守”。桂陽城東南,有兩個村子叫上擂、下擂。相傳也是因為當年趙子龍常組織將士民眾進行擂臺比武設了上擂臺、下擂臺而得名。上擂村西南有條大路直通廣東連州,大路上有個“拐子亭”。相傳三國時這個地方是強盜拐子、土匪惡霸的集結地,專門搶劫南來北往于桂陽郡城的商賈客戶,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趙子龍令將士將那些害群之馬剿滅于拐子亭,從此桂陽城鄉(xiāng)安寧,農商繁茂。城郊的諸葛庵,相傳也是當年趙子龍在桂陽做太守時,軍師諸葛亮巡游鹿峰山,下山后經過此地,見古木蒼天,流水潺潺,便席地而坐,奏琴吟詩,后人始建諸葛庵以資紀念……
在桂陽,象這樣的傳說還有很多。我就是聽著這些“英雄傳說”,看著這些“英雄遺跡”長大的。在我的“江湖”里,對“白袍將軍”趙子龍的認知,除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給予我的信息外,更多的還是故鄉(xiāng)在兒時留給我的“英雄傳奇”,是村里的老人們在月下乘涼時海闊天空的“故事會話”。所以,當桂陽湘劇團2014年找到我,希望我能為母團寫一部關于“趙子龍取桂陽”的戲文時,我便決定要寫一個不同于其它文藝作品里的趙子龍形象,一個桂陽人世代相傳的“大義英雄”。于是,便有了現(xiàn)在這樣的劇本呈現(xiàn),有了趙子龍“一心只為老百姓”的千秋義舉。
新編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根據(jù)《三國演義》中“趙子龍計取桂陽”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關張馬黃趙傳”的有關情節(jié)改編創(chuàng)作。講述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麾下名將趙云,奉命攻取荊南桂陽郡,與桂陽太守趙范斗智斗勇,在面對天災干旱,缺水無糧、百姓生存困難之際,以民生為計,不興殺戮,挖井修渠引水賑災,大情大義贏得民心,最終不戰(zhàn)而成功取下桂陽的故事。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首先是向經典的致敬?!度龂萘x》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為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間近100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和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包括趙云?!度龂萘x》不是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對歷史真實的藝術創(chuàng)造。其中的52回《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生動地講述了趙子龍不為利益所動、不為色誘、智勇雙全“取桂陽”的故事。因原作中情節(jié)較為單薄,新劇才結合桂陽的民間傳說,適當增加合理的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藝術化的再創(chuàng)造。
這部戲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是向“傳統(tǒng)”致敬。從文本創(chuàng)作開始,主創(chuàng)團隊就定了“演劇種、演程式、演行當”的創(chuàng)作追求,希望用現(xiàn)代戲劇節(jié)奏和舞臺視角傳達,以湘劇傳統(tǒng)的表演程式和演劇規(guī)范,演一個“給現(xiàn)代人看的趙子龍取桂陽故事”。這樣的設定和追求,基于桂陽湘劇的古典劇種文化屬性。桂陽湘劇是湘劇的“南支”,與衡陽湘劇同宗,有別于長沙湘劇,流行于湘南東部、南部十七個縣、市毗鄰的贛南西部、廣西東北部地區(qū)及湘南入粵要道的廣東坪石、岐門、樂昌、桂頭、犁市、韶關等地。桂陽湘劇發(fā)源于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兼唱高腔、低牌子、昆曲、亂彈四種聲腔,傳統(tǒng)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有完整的表演體系。桂陽湘劇的演劇體系與京、昆接近,但不及京、昆的嚴謹、規(guī)矩。既有豐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當局限。從生活出發(fā),能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
傳統(tǒng)藝術走到今天,在繼承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排符合劇種特色和表演風格的新戲,以延續(xù)藝術生命,培植新觀眾,拓展新市場。在這個新戲的故事里,趙子龍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勇、忠、義、理”等性情和“家國至上”、“以民為本”的思想都是值得弘揚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希望全劇通過趙云在“取桂陽”事件的起伏波折,塑造他有勇有謀、有情有義、心懷百姓的人物形象,并透視“以民為本”的戲劇主題;我們希望把這個戲做成老百姓愛看、喜歡看、看得懂的“劇團吃飯戲”,能經常在基層演出。因為,我的鄉(xiāng)親們深愛著趙子龍,他們愿意在戲臺上看到親切的故事、親切的人物。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