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斯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據《湖南音樂戲曲集成》記載:“(湘劇)早在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之前,就曾先后在瀏陽、醴陵一代城鎮(zhèn)、鄉(xiāng)村演出……隨后由湘潭傳入長沙。故藝人歷代相傳瀏陽‘老案堂’是湘劇的發(fā)源地?!蔽闹袑⒚骷尉溉四辏?559)確定為湘劇產生的年代,其實是指高腔傳入湖南至少有400 多年的歷史。
由黎建明著、人民音樂出版社于1999 年出版發(fā)行的《湘劇音樂概論》一書中提到,“明成化八年(1471)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李東陽,在<燕長沙府席上作>一詩中有:‘夕陽影墮仍浮水,南曲聲低屢變腔’之句……可見當時的長沙不僅有了戲曲的演出活動,而且連演唱的聲腔名稱——南曲,都在李東陽的詩中描述的一清二楚?!弊髡甙亚拔闹兴峒暗南鎰「咔粴v史提前近100 年,認為湘劇距今至少已有500 多年歷史。而文中對歷史最為悠久的低牌子也未能作出明確定論,認為“究竟如何尚待考證”。
至2015 年,由范正明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湘劇史話》一書中提到:“元至正十五年(1356),夏庭芝所著<青樓集>,記有不少來湖南獻藝的著名雜劇演員:……這些雜劇名演員還留下了一批北雜劇劇目,……既有如此眾多的雜劇劇目流傳‘湖廣間’,其聲腔也就自然隨劇目流傳下來。”該文中,論述了湘劇中歷史悠久的低牌子,亦名“低腔”,距今已有600 多年歷史。由王陽娟、曹汝龍主編的《湘劇影像錄·紀念湖南湘劇誕生600 周年》一書中,明確了湘劇距今至少600 年歷史的概念。
但是,前文所提及的“證據”僅僅是古文記載的只言片語,無法拿出實際的、令人信服的合理依據。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的仍有人在。
另一說法是湘劇源于先秦時期的祭祀文化。對此,筆者采訪了湖南湘劇票友會會長——王笑。據王笑口述,他認為關于湘劇的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早在屈原之前就應已存在了,湘劇最早的起源源于祭祀文化。隨后筆者查找了文獻資料,普遍認為戲曲便是起源于先秦時期原始歌舞,王國維在其《宋元戲曲考》中就有戲曲起源于祭祀文化的主張。在長沙縣城地區(qū)傳承至今的“文公典禮”所唱的祭文中似乎就可以聽到湘劇的腔韻。“文公典禮”是長沙縣城流傳至今的儒家喪葬禮儀制度,據傳其起源于“元圣”、儒學先驅——周公旦。周公曾制禮作樂,對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著《九歌》、《離騷》,古時楚國即當今湖南一代,至今還沿襲有“湘楚文化”的稱呼,屈原的《九歌》就是由漢族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其中《國殤》一篇,僅供祭祀專用,如果朗讀出來,會發(fā)現湘劇里面有很多元素與之相關。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很多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至今依舊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根源。以上都證明,湘劇的起源似乎確與祭祀有一定關聯(lián)。
以上兩種關于湘劇起源的說法都拿出了自己的一定道理,但又無絕對的直接證據。但無論如何,湘劇歷史源遠流長,這是無可否認的。
在湘劇界有“踩橫麻石”戲班和“踩直麻石”戲班,這是專指湘劇班社規(guī)模大小和區(qū)分在城鎮(zhèn)與在農村表演的兩類湘劇班社。其中,“踩橫麻石”的湘劇班社是指在橫鋪麻石路的城鎮(zhèn),用兩輪的馬車或牛車拉戲箱等演出道具的戲班。這類戲班以唱高腔、弋陽腔、昆腔、青陽腔為主,多是以表演“三十六按院”的南北路湘劇大戲為主,演員也以此為職業(yè)生存,劇目中的角色包括“生旦凈末丑”在內的所有行當,表演的劇目也多是湘劇劇目中的經典折子戲,這些演員與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富貴人家、士族官吏、鄉(xiāng)紳土豪等階層人士及文人墨客的喜愛。而“踩直麻石”的湘劇班社,則是指在直鋪麻石路的鄉(xiāng)村表演的戲班,這類戲班以唱高腔為主,只分九行,即三生、三旦、三凈。在農村班社中,這種體制一直保留到清末民初,俗謂“九條網巾打天下”。由于這類社班受體制及演員人數的限制,因此形成“文武不擋,唱念做打俱全”的表演要求,以適應表演人員不足的境況。這類社班常演的劇目多與祭祀、還愿、酬神、祝壽、添丁等民俗事項有關,因此常演的劇目多是長篇大戲,以適應儀式的要求。
這兩股力量平行進行,為湘劇的傳播和發(fā)展都貢獻了巨大力量。其中演出的劇本是為了適應更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而出現的,表演場地多為廟臺或農村地區(qū)臨時搭建的場地。每天演上、下兩場,可連續(xù)表演十多天,表演的劇本除了有章回小說的“連臺大本戲”,也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劇本。表演者們?yōu)榱藴悤r間,也為了迎合當地觀眾的一些需求,往往會往劇本中加各種語句進去,這些劇本與前文所提到的相比,確實粗制濫造,且因為含有“水詞”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受到批判,直至文革期間這些表演在舞臺上已經絕跡,劇本也已蕩然無存。
湘劇一路傳承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明末清初,各地方聲腔蓬勃發(fā)展,對當時只崇尚昆曲的主流審美趣味形成強有力的挑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花雅之爭”,最后由花部取勝。清代各地方聲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京劇,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其他地方戲曲也不甘示弱,蓬勃發(fā)展,湘劇便是其中之一,在大環(huán)境的驅使下湘劇迎來了第一個春天。
清朝末年,出身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大坪村)的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帶領湘軍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并承諾如若能攻下天京便可將太平天國里面的王府搶劫三天。最后湘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了太平天國。這些搶來的金銀財寶被運回湘軍的家鄉(xiāng)——湖南,因此湖南發(fā)展了兩個行業(yè),一個是金號,另一個便是他們的精神糧食——湘劇。在這一時期,湘劇有大力的發(fā)展,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是湘劇的全盛時期,這一勢頭一直持續(xù)到20 世紀30 年代。在這一時段,舊科班人才輩出,且涌現了無數新科班,更擁有大量票友,藝人生活穩(wěn)定。
晚清時期,社會動蕩,清朝滅亡,后又經歷了軍閥割據時期,十年內戰(zhàn),以及十四年抗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時期,不僅是民族的災難也是湘劇的災難:遺失了大量的湘劇劇本,也損失了大批湘劇精英。這一時期,對湘劇做出杰出貢獻的便是中國著名的劇作家、戲曲作家田漢先生。田漢出身于湖南省長沙縣,對家鄉(xiāng)有著深厚的感情。湘劇藝人在田漢的組織領導下,先后成立了七個“湘劇抗敵宣傳隊”,排演了田漢、歐陽予倩的《江漢漁歌》、《土橋之戰(zhàn)》、《梁紅玉》等新劇目。此時的湘劇藝人用戲曲藝術喚起民眾的愛國之心,紛紛加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來,許多湘劇藝人們英勇犧牲,為國捐軀。
1949 年新中國成立,湘劇再次迎來了他的春天。毛主席愛好廣泛,喜歡戲曲,可能基于他的家鄉(xiāng)情結尤其偏愛湘劇。那個年代湘劇大出風頭,包括赴朝鮮慰問演出,拍攝湘劇電影等等。湘劇藝人們也先后進京演出,因此成立了一些優(yōu)秀劇團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湘劇表演家,也出現了一些歌頌新中國、歌頌毛主席的好劇本,如《布衣毛潤之》、《園丁之歌》等。據湘劇票友口述,在20 世紀50 年代,湘劇市場十分火爆,想觀看湘劇演出的票友們需要提前一通宵排隊買票,很多票友們都是帶著鋪蓋卷等待購票。
1966 年5 月中國發(fā)起了“文化大革命”,服裝、劇照被大量燒毀,劇本也僅存不多,湘劇表演家與劇作家們也未能幸免于難,“文革”的十年破壞使得湘劇元氣大傷。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影響著中國,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多元文化蓬勃發(fā)展,電視、網絡等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迅猛,湘劇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時至今日,失去了觀眾的湘劇再也未能恢復到往昔的繁榮。
如今戲曲行業(yè)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以湘劇來說,幾乎面臨著全軍覆沒、后繼無人的局面。據筆者采訪年長的湘劇演員得知,湘劇有些戲沒有傳承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戲太難、太累。除了要唱、念、做、打,還含有雜技成分的表演,演員的投入與回報得不到正比。最重要的還是失去了票友的支持,越來越少的人觀看湘劇?,F在的湘劇演出基本是免費開放,盡管如此,觀看演出的人也寥寥無幾。
另外,受西方音樂的影響,現在的戲曲逐漸形成了話劇加唱的模式,丟失了傳統(tǒng)的戲曲立身之本——行當的演出模式,也沒了其程式性的特色。各個劇種之間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專業(yè)人士認為這已經不是靠戲本身來衡量一個劇種了,它的方向已經偏離。
戲曲文化是中國傳承已久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2015 年7 月17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7 年由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戲曲進鄉(xiāng)村的實施方案》。湘劇傳承人們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這些人包括湘劇表演家、劇作人、湘劇愛好者、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等。在多重的競爭環(huán)境壓力下,讓湘劇能恢復往昔的榮光似乎已經不大可能。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因此深入挖掘湘劇歷史,在此前提下為湘劇注入新鮮血液,依舊能成為我們研究的內容。
注釋:
①水詞,戲曲、曲藝名詞,專指其藝術品味不高,演唱中時有插科打諢、甚至有“調情”、“罵大會”的不雅之辭和不雅之舉?!P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