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健
河北省永清縣大辛閣鄉(xiāng)中心校
?
小學生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陳曉健
河北省永清縣大辛閣鄉(xiāng)中心校
創(chuàng)新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新能力,其核心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教學和培養(yǎng)方式。小學語文教學的憑借是圖文式教材,生動形象、內涵豐富,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學對象是思想靈動、活潑可愛的孩子,“童言無忌”賦予他們獨特的表現力。這兩種獨特性,為在小語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了可行性。如何實現可操作性?現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略作探討。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事物底蘊的內在動力,是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力因素,是哺育創(chuàng)新意識的源頭。
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一切有效的手段,創(chuàng)設情調和趣味,從外部刺激和內部感化兩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讓學生理解“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是描寫月兒還是小船。教師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打開課本,課本上一個孩子坐在兩頭尖尖的月兒上,手搖船槳在云彩疊蕩的藍天中伴著悠閑的音樂徐徐晃動著。學生一下子就會被這“色、形、情”俱濃的外部刺激吸引住,積極表述意見:有的說這句話講的是月兒像小船;有的說這句話講的是月兒,把月兒當作小船;還有的說這個孩子把月兒當作小船,把藍藍的天空當作大海,把云彩當作水波,多有意思??!隨著學生語言的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意識從中得到孕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才能有所思、有所學,有所評判。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做學問”,而不是“做學答”,是讓學生主動求學,而不是被動接受。否則,學生只是容器,大腦中思潮風平浪靜,毫無跌宕起伏之勢,思維不靈動,能力何來長進?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機會,引導學生從批判的角度質疑,激起他們心海片片漣漪。如在漢字歸類復習中,設計到兩個字:“矮”與“射”。有一個學生提出:“矮”字為shè,“矢”為箭,“委”乃拋棄為shè也;“射”字為ǎi,“寸、身”ǎi也。按著會義字的組字規(guī)律,能不能糾正過來?這種不信書,不信師的敢想敢說的批判精神,正是創(chuàng)造精神的一大體現,教師要給予呵護和疏導。
應該看到,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種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質疑作為引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有效的刺激物,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扣準時機,合理利用。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是思維的重要形式之一。對異同各具或矛盾叢生的事物進行比較分析,逐步認清事物的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就是一個思維的訓練過程。
如“辛”與“幸”的字形比較,一生想出“辛苦一點,幸福十分”的歌詞識字法,形義聯(lián)系,文道結合,一石二鳥,富有創(chuàng)意。
當然,據心理學家威廉·戈登認為,強迫沖突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如“救生殺手”、“溫潤火焰”的詞語組合。它反映出學生把一個對象置于兩個參照系中,參照系之間的距離越遠,則心理的靈活性就越大。如眾所周知的《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練習,“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師問:“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這不是矛盾嗎?學生通過討論懂得“焦急”是盼著靈車出現,“耐心”是一定要等到靈車出現,矛盾的組合,充分體現了老奶奶對周總理的尊敬和愛戴。教師捕捉這一矛盾沖突點,展開訓練,在比較中撞擊出學生思維的火花。
語文素材大多取自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創(chuàng)作品,很多事例極為典型,有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當時當地只有一個,而學習者往往背離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他們的心思未受到任何限制,具有極大的自由度。教師要利用這一關系,引導學生提出多種假設,展開合理討論,擴展認識。
如《跳水》一課,解救孩子的辦法是爸爸(船長)用槍逼兒子跳水,師問:方法僅此一個嗎?學生討論后提出各種方案:⑴水手上竿救孩子;⑵用槍打死猴子;⑶拿漁網接孩子……最后師生歸結出在當時特定環(huán)境里方法只有文中一個。在這里,學生的思維得到擴散,培養(yǎng)了良好的思維品質——流暢性、深刻性。像《司馬光砸缸》一課亦如此,那時救人的方法只能“缸離人”,而不能“人離缸”。
在引導學生假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荒謬絕倫的信息,但往往在這種荒唐的異想天開之中,誕生靈感與創(chuàng)造。如《撈鐵?!芬徽n就給學生撈出了新方法,文中介紹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撈起了沉在黃河中的八只鐵牛,用了十六船泥沙。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提出多種假設,一學生說只需兩船泥沙,四只大船就行,泥沙四船可互換,不但不會阻塞河道,而且不會污染河水。這種環(huán)保意識及可行辦法,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物。
行家說: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這就要求學文要細細品味,不能“囫圇吞棗”,文中的深意要讓學生在自我反復咀嚼中領悟出來。
講《白楊》一課時,文中“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弊詈笠痪涫鞘裁匆馑??學生帶這個問題反復品讀了幾遍,分別悟出四層意思:大白楊樹身邊長出幾棵小白楊樹;幾棵小白楊迎著風沙在大白楊身邊茁壯成長;爸爸盼望孩子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孩子們在爸爸的培育下,也能成為祖國的邊境建設者。如果這教師滿足于第一種意思,則是我們對教材鉆研不透,訓練不到位,如把后三種意思全盤托給學生,則又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因此,要得到好的學習效果就在于讓學生自我品味。
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富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情景與氛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勇氣和信心,從而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