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所學校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會上,老師提出,考慮到孩子們還太小的實際情況,希望家長們貢獻點兒時間,一起來打掃一下教室,迎接新學期。還有的學校為了確?!熬珳守暙I”,甚至發(fā)給了家長一個調(diào)查表——“您能為學校作什么貢獻?” (9月16日《工人日報》)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息息相關的。在立體式教育構架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持與參與,可以保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亦能拓寬與延展教育的內(nèi)涵與外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
然而,家校合作,卻并不等于家長單向性的“作貢獻”,合作的基礎是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合作。家長“作貢獻”顯然背離平等原則,不管家長自愿也好,被自愿也罷,這樣的合作牽連著物質(zhì)利益,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物質(zhì)性索取,目的并不是指向?qū)W生本身,而是學校的需求;而家長提供給學校的物質(zhì)利益,也并非真正為了學校的需要,而是以“貢獻物質(zhì)利益”為代價獲取教師的信任與好感,換取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在這一連串的物質(zhì)利益輸出與輸入過程中,明顯帶有功利性,使彼此的合作充滿著利益交換的成分。
教育是純粹的,容不得半點功利,以物質(zhì)利益為指向的家校合作,只會讓教育變得功利與勢利,與教育的本質(zhì)嚴重背離,不僅異化了家校關系,而且還會對學生的教育產(chǎn)生嚴重誤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之中栽下功利的種子,使他們過早地被世故與利益蒙蔽了純潔的雙眼。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基本的辦學條件完全能夠保障學校的正常運轉,所謂的掃把、抹布、飲水機等物質(zhì)需求,通過辦公經(jīng)費完全可以得到有效解決,沒有任何爭取家長贊助的必要。事實上,真正的家校合作,絕非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之上,而是超脫物質(zhì)的精神支持。
家長是重要的資源,學生的家庭背景豐富多彩,家長也來自不同戰(zhàn)線、不同崗位、不同職業(yè),其中潛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值得學校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與利用。如開設“家長大講堂”,請具有某一特長的家長擔任主講教師,介紹自己的職業(yè),為學生傳遞某一領域的前沿信息,讓學生形成職業(yè)概念,科學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人生。通過某些家長,建立學校與社會的橋梁,讓學生走進工廠、走進鄉(xiāng)村、走進軍營、走進市場,了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生活世界中感受到社會的五彩斑斕。
再者,家長合作,需要充分調(diào)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的積極主動性,使其主動自愿地為學校的發(fā)展出力。通過加強家長委員會建設,讓家長通過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的管理,使學校的管理更加科學、更加透明、更加優(yōu)化。讓家長對學校涉及學生利益的事項予以監(jiān)督,如校服的選購、食堂的監(jiān)管等。通過家長志愿服務者,讓家長參與學生路隊護送、課外活動輔導,讓家長為學校教育貢獻力量。
當然,不管怎樣,家長參與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遵循自愿原則,都不應摻雜任何功利性因素,這樣的活動對學校才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才是家校合作的準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