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農(nóng)
被誤讀的俗語(之九)
劉建農(nóng)
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俗語的最初語義與現(xiàn)在人們的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語義相左,出現(xiàn)嚴重的誤讀;有的語義因出處不明,而失去了原來韻味。這其中的演進,很值得探究。我想我或許能試著做一點拋磚引玉的工作,萬一不小心堵了俗語研究方面的一個“漏洞”,填了一絲空白,豈不“無心插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凡是經(jīng)歷過“樣板戲”時代的人,都會記得《沙家浜》里有這么一句臺詞:“阿慶嫂,我刁小三有眼不識金鑲玉!”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金牌設(shè)計為“金鑲玉”,一時間,“有眼不識金鑲玉”成為一句熱門俗語。
“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和“有眼不識泰山”一樣,都是比喻一個人見識淺陋,不知人,不識貨,與成語“有眼無珠”同義。然而“有眼不識金鑲玉”卻是由另一句俗語,“有眼不識荊山玉”演變而來。
關(guān)于“荊山玉”,古文獻中有多處記載。先秦《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壁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為誑,而刖其右足?!边@里說的是楚人和氏從楚山得到一塊玉石,他把玉石前后獻給兩代楚王(即:楚厲王、楚武王)的事,這兩個昏君都有眼不識真寶玉,反而責罰和氏欺君,一前一后分別殘忍地砍斷了和氏的左腳和右腳。
那么文中所說的“楚山”又在哪里呢?
晉·庾仲雍《荊州記》云:“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清溪位于今當陽、遠安之交界處),溪北即荊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處?!?/p>
《湖北通志》載:“案《韓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荊山,其地在今南漳縣,蓋《尚書·禹貢》之南條荊山也。”
清顧祖禹《方輿紀要》亦載:“荊山頂有池,旁有石室,相傳卞
和宅,上有抱玉巖。案荊山在今南漳縣西北?!卑竿?,是查考、核查的意思。核查的結(jié)果,原來卞和是在湖北南漳縣的荊山發(fā)現(xiàn)了那塊玉璞。
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半身殘疾的卞和抱著玉石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來了,終于使文王知道了玉石的事。文王令玉匠將那塊玉璞雕琢加工成壁。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nèi)蚊蠅不近,乃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因而后來也就有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演繹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后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漢代·曹植《與楊祖德書》中云:“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p>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將其雕成玉璽,上鐫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又飾以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始皇視之為神物。
漢滅秦后,和氏璧幾經(jīng)滄桑落到劉邦手中,作為傳國玉璽代代相傳,傳了十二代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政,脅迫孝元皇后交出玉璽。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取出猛力擲在地上,玉璽當即被摔掉一角。后來,缺角的玉璽被鑲上了黃金,于是得名“金鑲玉璽”,省稱“金鑲玉”。
稀世國寶“金鑲玉”自三國后不知去向。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大市場內(nèi),一位中國留學生,從幾個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璽。憑著自身的文物鑒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中國古代的印璽。經(jīng)過艱難談判,最終把這件東西買了下來。之后,通過文物專家對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熱釋光檢測,確認這就是兩千余年前的秦王玉璽!
畢竟,歷史上“玉璽現(xiàn)身”的故事太多了。無法貿(mào)然下結(jié)論,只能姑枉一聽。虛實真?zhèn)?,必須等待時間來驗證。
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于是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fā)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
“有眼不識荊山玉”一語散見于明清文集,顯然早于“有眼不識金鑲玉”。比如,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一回:“(西門慶)連忙與月娘跟前深深作了個揖,說道:‘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p>
“防君子不防小人”要找到這句俗語的出處,還有一定難度。這句看似充滿矛盾的俗語,在今天看來似乎有特別的意味。“大盜竊國,中盜竊心,小盜竊財?!倍案`心、竊國”只有“君子”才干得出來,當然不得不防。
我們先來看看圣賢們都給了“君子”、“小人”怎樣的定義:《論語·憲問》中有這樣的句子:“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中國文化的所謂“君子”,是一個與“小人”對立的名稱,等于是個符號,至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很難下個準確的定義,這就等于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是一樣的道理。而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來講的,它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起源就是子貢問關(guān)于君子的問題,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鬃拥囊馑季褪钦f,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說明要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
孔子又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到底是什么呢?孔子眼中的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為人處世,是對每一個人的態(tài)度都是一樣的,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孟子的“仁者愛人”就是不“比”。
另外,還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多種解釋,不一而足。
既然是君子,何必再要防呢?其實圣賢們眼中的“君子”是難得一見的,更多的則是貌似君子的偽君子,如果沒有好的約束機制,這些占有眾多社會資源的“君子”,
可能會被人性的弱點所戰(zhàn)勝,成為有影響力的小人。那時就不是防的問題,而是抓的問題了。所以,這句俗語如果是“防偽君子,不防小人”,可能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不防小人”是小人防不勝防,對小人已無設(shè)防的必要,“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等在那里。
“莫須有”現(xiàn)在時常被用到,一說“莫須有”都想到岳飛,都以為宰相秦檜用“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加害岳飛,其實這是一大誤讀。在現(xiàn)在通常對“莫須有”是“不需要有”、“不存在的”、“憑空強加的”。
“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zhì)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云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
以“莫須有”三字,成為俗語為例,大家都解釋做“沒有”的意思,這是根本說不通的。秦檜若悍然說“莫須有”是“沒有”,等于沒有證據(jù)就整岳飛、等于公然承認自己胡來,天下哪有這種事?誤讀并非來源于今日,起源于何時查找也難。要弄清楚一句話的本意,就要從當時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特點入手,才可能弄明白。
其實,“莫須有”三個字,是宋朝人的用法,應該從宋朝人的書里去找旁證,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在宋朝人的書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里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的話;《曲淆舊聞》里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的話;《鐵圍山叢談》里有“莫須問他否”的話;《寶真齋法書贊》里有“莫須與他明辯”的話;《分類夷堅志》里有“莫須謝尚書否”的話;《思陵錄》里有“莫須批出”的話;《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須有人”的話……從這些宋朝口語中,歸納出來“莫須”的語義,原來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
后人也有考證分析的聲音留下來:徐乾學在《資治通鑒后編》一里,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該是“必須有”;畢沅在《資治通鑒考異》里,用《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也該是“必須有”;朱彝尊說過這樣才對。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據(jù)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兩個字啊!俞正燮有鑒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認為“莫須有”三字還是該從字面解釋,認為該標點做“莫,須有”?!澳北硎厩貦u的遲疑,“須有”表示必須有。
從宋朝口語中,從后人的分析中,我們歸納出來“莫須”的語義,原來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澳氂小比齻€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的意思。印證“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狈涩F(xiàn)代話,是“岳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的傲慢語氣。這種語氣,才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莫須有”三個字這樣解釋,才說得通。
“莫須有”之相似的事例還會有,各種解讀雖有誤差,但并無大礙。筆者之所以對這個俗語有興趣,關(guān)鍵在于今人與古人語言表達有差異,造成的理解就差異更大了。這一點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筆者有一位發(fā)小,現(xiàn)正在北京大學參與編纂“儒學大系”,主要是歷代儒學典籍進行重新斷句、標點。那里有一些“莫須有”的錯誤,等待后人去厘清,還原真相。
(作者系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編輯)
責任編輯 溫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