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軍
摘 要: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審題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它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yǎng)
我一直從事數學教學工作,經常會聽到家長說“這孩子,就是馬虎”,學生在總結自己的問題時也是“因為我馬虎了,所以這道題做錯了?!弊鳛榻處?,有時也會說,這次檢測題挺簡單的,學生怎么會錯那么多呢?細看你會發(fā)現,有時同一道題,只是選項的順序換了,結果學生還是按照原來答案來選擇,錯誤的同學一大堆。有時左右沒有分清,有時個位十位弄混?!熬褪邱R虎,不讀題!”其實不然,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
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審題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它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細讀題,抓題眼
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第一步就是讀題,學生只有把題目讀明白,弄清楚,才能為解題打好基礎。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理解能力差,閱讀的速度慢,所以在指導時,我引導學生慢慢地逐字逐字地讀,讀時不僅用到口,還需要手的配合,即一邊指一邊讀。這樣能夠幫助學生仔細審題,加強審題意識。在讀的時候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圈畫出關鍵字,通過抓關鍵字,理解關鍵字,進而加深學生對題目的理解。例如:把2057、5207、597、7520從大到小排列
( )>( )>( )>( ),這時候就引導學生在讀題時找到關鍵字,即從大到小,這樣學生找到關鍵字就能夠明確,這道題讓我們從大到小排列而不是從小到大排列。又如:下面哪個數最接近7000( )A.7002 B.6903 C.7010 D.6999這道題引導學生找到關鍵字“最”,進而理解“最”,即與7000相差最小的數,有些學生在選擇時一不小心就會把7002選上,就是沒有認真讀題,如果能夠進一步理解“最”,就會更準確地進行選擇。
二、對比練,提能力
有的學生做完題之后,再出相似的題目,他們就覺得自己做過,已經會了,所以連題都不讀,直接選擇答案,卷子一發(fā),恍然大悟,“唉,這道題我會做,當時怎么不好好讀題呢?”看到卷子的教師可能會說:“這題,練過多少次了,還錯?!睂忣},不是教師講了學生就一定去做,不是教師逼著做,學生就能去做。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生有興趣了,才能更好地學。同樣的道理,只有學生知道了審題的重要性,才能夠主動地進行審題。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審題,我進行了一些對比練習。如:
○÷6=8……☆,☆最大是( )
○÷☆=8……6,☆最小是( )
對比中讓學生知道,第一題☆表示余數,而第二題☆表示除數,當表示的數不同時,答案就可能不同。另外,也要注意對比最大和最小,要求不一樣,答案就可能不一樣。又如:
5個千、2個百,3個十、4個一組成的數是( )位數,是( )。
5個千、2個百、3個一、4個十組成的數是( )位數,是( )。
學生經常做的第一題是這樣的題,由于思維定式,第二題學生很容易直接寫成5234,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讓學生認識到,題目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不是每次都一樣,題目中的每個字都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每一個計數單位是什么,各自歸位才會準確,否則,很簡單的題目也會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再如:
提出一個減法問題并列式解答。
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并列式解答。
二年三班有男生23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女生有幾人?
二年三班有男生23人,男生比女生少4人,女生有幾人?
這樣的對比練習會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認真審題很重要,從而主動地讀題、審題、做題。
三、動手做,明思路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要大于抽象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審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幫助理解題目,理解數量關系。二年級下學期學生認識了方向,如下圖,小華家在學校的( )面,學校在小華家的( )面。
直接讓學生說出方向有點難度,如果能夠畫出方向板,利用方向板再進行判斷,難度會降低很多。
又如,一個筆記本4元、一支鋼筆15元、一支油筆3元,小明買了兩個筆記本和一支鋼筆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明確數量關系,明確先算出兩個筆記本的價錢,再算筆記本和鋼筆一共多少元。畫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同時也能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正確做題的開端,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必不可少的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從細小處抓起,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蔣丹.“重審題,理題意”之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yǎng)漫談[J].學苑教育,2014(20).
[2]戴飛洪.“讀出”精彩:淺談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讀題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上),2011(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