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利
[摘 要]在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招生錄取機制的時代背景下,當前音樂教學狀況值得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更亟待解決。就如何提高音樂鑒賞課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一些策略,在此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音樂鑒賞力 綜合素質 情境 聆聽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00055
一、引言
隨著2014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啟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已經拉開序幕。不僅考試形式與內容進行改革,而且將綜合素質評價上升到新的高度,形成考試分類、評價綜合、錄取多元的考試招生模式,倡導多種學習成果的終生學習觀念,實現整體育人的教育目標。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社會實踐等,注重考察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必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要拓展文化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梢?,這與新一輪招生制度改革中選拔人才的要求是相符的。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渠道之一的音樂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的召喚,改革課堂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與欣賞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然而實際教學狀況如何呢?
二、當前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認識模糊
自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音樂教師對音樂教育目標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教學實踐中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其深度與廣度而言,許多教師的教學認識仍然是片面的,過分地注重音樂技能的灌輸與訓練,忽視學生對音樂的本質認識?!耙魳房梢愿嬖V我們什么”,這一問題不是靠機械地訓練某首樂曲所能體會到的,它還應滲透文化感知和音樂鑒賞的元素。
(二)教學實踐偏差
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注重教學的知識化、理論化,一味地在教學中告知學生這是什么,而沒有給予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這種重講授輕學生參與、鑒賞與體驗的教學很難提高學生對不同音樂的鑒賞力,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為了體現學生的參與性,有的教學形式雖有一些變化,而實際上依舊是教師在獨霸課堂,缺乏對學生情感動機的激發(fā),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音樂的感知。這種缺乏內驅力的音樂欣賞是無法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的。
(三)教學功效偏激
音樂教學中離不開樂器與聲樂。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只要會彈幾種樂器,能夠歌唱幾首動感的歌曲,甚至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獎次,音樂鑒賞能力就強,這是對音樂教學成效的功利性變現。音樂鑒賞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能唱幾首歌曲的單方面素養(yǎng),還應包括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的認識和音樂內涵美感的體驗與感悟。
三、音樂鑒賞力的含義
本文所述的音樂鑒賞力,廣義上是指對待音樂的欣賞與鑒別能力。狹義而言,它包括對不同音樂的識別與感知能力,更涉及對音樂所傳達的文化背景和音樂所表達的人文內涵方面的認識與欣賞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力的策略
(一)情境感染,共鳴導入
在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良好的導入能點燃學生傾聽音樂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情境渲染,共鳴導入,要求教師要精心布置具有音樂氛圍的環(huán)境。具體的做法有:其一,將與本節(jié)欣賞內容相關的音樂作品以各種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播放學生喜愛的流行曲或者樂曲、歌劇、舞劇、戲曲、朗誦、影片等。其二,教師本人通過精彩的歌唱、舞蹈、朗誦、器樂演奏等形式創(chuàng)設并渲染音樂情境。其三,邀請有音樂特長的學生登臺表演來創(chuàng)造情境。情境渲染極其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角色,如同身臨其境,直接引發(fā)心理共鳴,為“走進音樂”做鋪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設計激趣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主題內容銜接要自然。
(二)引領探索,發(fā)散了解
此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欣賞作品前對其作者、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相關音樂知識等方面的了解與探索,主要使用的方法如下。
1.教師講解。教師要注意語言精練,涉及知識面廣,富有啟迪性,同時也可利用肢體語言的魅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查詢資料以及用所學知識自主學習,進行探討交流,獲取新知識。
3.師生相互交流合作。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設計問題發(fā)問,從多角度探求知識,師生合作解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探索知識,引領學生發(fā)散思維。例如,在《雨打芭蕉》這節(jié)課中,“引導探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樂坊中凝聚了許多民族樂器,有我們熟知的,還有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獨有的樂器,你認識它們嗎?”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辨認。既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一些民族樂器,還要引發(fā)他們探索少數民族鮮為人知的獨有音樂。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遵循一個原則:時間不能過長,在學生意猶未盡時進入主題。
(三)體驗融入,聆聽共振
課程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中提到,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第一步,學生對一首作品必須有整體的印象,所以要先讓學生完整地欣賞一遍作品。欣賞中教師盡量不要講解,以免打斷音樂,破壞音樂的情境。第二步,根據作品的大小結構等特點分段欣賞。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音樂的基本要素分析作品,師生重在聆聽體驗。第三步,再次完整地聆聽音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師生要共同探討作品,情感升華。欣賞時要求學生專注而積極,同時要參與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改變許多學生把音樂作為放松娛樂的習慣。引領學生反復聆聽作品,加深理解,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這才是欣賞課中最重要的內容!
(四)激勵創(chuàng)造,諧振表現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xié)調能力。其形式有:故事編造、音樂旋律小片段創(chuàng)作、配音朗誦詩文、為音樂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自制樂器演奏、小樂隊合奏、問題辯論賽等。師生根據活動形式進行才能展示,成果評價。這一學習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學生與教師和諧統(tǒng)一、共同完成的過程。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并不是創(chuàng)設活動越多越好,要在欣賞作品的基礎上,圍繞欣賞主題進行激勵與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激勵創(chuàng)造,諧振表現音樂的魅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了一個完美結合的理想境界——“共振”,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共振效應”的最大值。
(五)學科綜合,拓展升華
學科綜合是指要聯(lián)系其他藝術類別,將其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使內容得到深化,拓展學生的視野,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 參 考 文 獻 ]
[1]陳龍.音樂課堂中的情境教學[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0).
[2]丁紅梅.中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探究[J].北方音樂,2010(3).
[3]何月珍.探究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反思有效性[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
[4]陸璟.綜合素質評價推動學校深度改革[J].上海教育研究,2015(12).
(責任編輯 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