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第二小學 陳拴國
讓“讀”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
○唐縣第二小學 陳拴國
縱觀小學語文每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幾乎每篇都有這樣一條關于“讀”的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背誦?!边@大大強調(diào)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備課和課堂中只關注教學流程設計、文本知識的掌握、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等,“讀”的教學目標往往被忽視,致使很多課堂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循序漸進的“自讀”與“指導讀”,學生則難以理解課文內(nèi)容、難以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采取“喚起讀的欲望、達成讀的目標、感悟讀的魅力”三大策略,大大強化了“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作用,使“讀”深深扎根于閱讀教學,“讀”成了語文教學的一道靚麗風景,教學效果也顯著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喚起他們讀的欲望。教師要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氛圍:學生在邁進班級的那一刻就想到讀書,使其無意中就能端起書本讀起來,讓每一名學生與書為友,打造書香班級,使讀書成為習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讀書情況進行有效指導和評價,對學生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點進步,一個很小的閃光點,教師也要給予肯定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一種“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從而使學生不斷努力、不斷進步。教師還可以適時利用讀書名言、名人故事、及時評比班級“小讀者”“讀書大王”“讀書明星”等,開展讀書經(jīng)驗介紹等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讀書、愛讀書,進而形成習慣。
教師要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不論是在預習讀、學文前瀏覽讀、精讀、品讀及朗讀、默讀等閱讀環(huán)節(jié),盡量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為掃清字詞障礙、解答問題、化解疑難、品析感悟等奠定基礎。
每篇文章“讀”的目標要落實到位。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是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基本目標,也是最低要求,正確地朗讀是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前提。所謂“正確”地讀,是指能用普通話讀準字音,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語,較準確地讀出輕聲、變調(diào)、兒化等變音,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改字。在讀“正確”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讀“流利”。所謂“流利”,就是指讀得自然連貫、清晰流暢,不指讀、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不破句。正確流利地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在學習中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深刻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教學一定要保證學生讀的“量”。只有讀通讀懂,一般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即便是一些聯(lián)系生活的感悟問題,也可聯(lián)系上下文,領悟題目中的深層含義,揣摩詞句的含義,根據(jù)文本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進行推敲,結(jié)合生活進行聯(lián)想,真正讓學生做到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處,“撥”必須撥在疑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