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英
【摘 要】課堂提問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可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shù)性,過于簡單,使得課堂提問的作用全無,甚至出現(xiàn)反作用。作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就課堂提問方法進行了分析,并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教育;方法;思考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經(jīng)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讀書,往往一讀而過,不留“痕跡”,雖然原因是很多,但讀書不會生疑則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因而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真諦,體會不到文章的“妙處”,“長進”也就不大。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否提出高質(zhì)量,并達到預期目的,是評價一名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
一、 課堂提問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一)閃電式提問
陳述問題后馬上就提問,不給學生留思考時間;或者不留反思回顧時間,事先也不打招呼,想問就問。這種提問特殊情況下可以使用,例如為了考察某一同學的反映情況;或者看到某一同學沒有注意聽講,于是突然向他發(fā)問,以做“警示”。但是一般情況下,提出問題以后必須給學生思考時間;因為提問的目的是反饋學生接受的效果,不是讓學生難堪。提問之前先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的思考能較為深入和認真,因為老師要反饋,學生有壓力;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一下,把問題想清楚,這實際上是一個編碼、加工、同化的過程。知識的傳授不同于實物的傳授,在一交一接之間就完成了。它必須經(jīng)過個人的體驗、加工、建構(gòu),將外在的知識(社會公有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內(nèi)在的知識(個人的知識)。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上課就是要調(diào)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維,打造其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zhì)。
(二)追擊式提問
對某一個學生連續(xù)發(fā)問,直到問得張口結(jié)舌。這種問法,使本來應是老師與全體同學的交流變成了老師與一個人的對話。而且,在這種“追擊式”的交流中,被問的同學緊張、尷尬;而全班的絕大多數(shù)人,看到老師沒有轉(zhuǎn)移提問對象的意思,便放松了自己,有的甚至放棄思考,成了看客。這時的效率往往很低,有時甚至產(chǎn)生負面效應。例如,由于被問學生思路堵塞、回答困難,還有可能造成老師的反感和批評,從而使課堂氣氛緊張起來。但這種方法對于優(yōu)生出于特殊目的也可以一用。例如,為了考察一位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的反映能力、思維潛力等,也可以使用此法;但不宜過多。
(三)突襲式提問
有時,我們會在學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fā)問,這可稱之為襲擊式提問。要是為了考察學生的專注性等可以一用,但如果將它用于一般教學過程,則有些不妥。這種問法是先提名叫站,然后才提出問題。這時候,提出的問題如果不是特別簡單(特別簡單的問題可以群答,沒有必要單獨指答),一般學生是難以回答出來的。不但被問的學生答不上來,而且其他同學也不可能真正進入思維狀態(tài)——因為他們沒有接受做答的指令,不會產(chǎn)生問題情境,當然也就不會引起積極思維活動。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改為啟發(fā)思考,并告訴學生,這一問題必須認真思考,老師要問的。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課堂提問的問題需要進行精心設計
課堂提問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進行精心設計,問題設計要巧妙合理,構(gòu)思巧妙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從而獲得知識。反之,則會使學生厭煩。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力求精當,“精”指的是精煉扼要、言簡意賅,“當”指的是得當,所提問題要恰是重點、難點;還要富于思考,即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難點,并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使學生理解詞句豐富而深刻的含義及其作用;同時,所提問題緊扣主題,以點帶面,對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充分概括。問題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任務,教師在備課時應進行充分的準備,做到適時適度,靈活多樣。
(二)熱情鼓勵,提供線索,引發(fā)學生思維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他接受外面信號的速度就會飛快。這就是說,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輕松自如的情緒中,那么無論是記憶,還是思維,都會得到最好的發(fā)揮。當學生對教師的某一個問題疑惑不解時,教師應適時點撥、解惑;當學生對某問題考慮成熟,苦于無法表達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從而激勵學生興奮起來,活躍課堂氣氛,主動探求知識,而不是由教師填鴨的給予。
(三)捕捉信息,延伸疏導,拓展學生思維
蘇聯(lián)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考合起來,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這種問題情境就是解決問題的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渴望、探究問題的答案。教育實踐證明,這是激發(fā)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在矛盾、疑惑、驚訝中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為使學生能順利的回答問題,教師要提供學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作答條件。或做知識鋪墊;或啟迪學生根據(jù)已知的去開拓未知的;或進行示范講解,教師“舉一”,令學生“反三”,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這樣給學生一個“支點”,讓他們用“杠桿”把“地球” 撬動。
(四)積極評價,觀點明確,提高學生思維
教師教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對“深奧”之處的理解,對知識的挖掘,所以提問要突出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guān)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巧克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jié)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lián)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題途徑,從而深入地理解知識,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以外,還應適當點撥,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利用學生主動性的提問,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來”。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必須嚴格把關(guān),既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不要使學生的發(fā)言漫無邊際、正誤不分。因此,課堂上老師要審時度勢,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明確觀點,從而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回答正確的,其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回答錯誤的或不全面的也給予及時調(diào)整、糾正,改變原有欠缺的認知結(jié)構(gòu)。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加強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那么就會激發(fā)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shù),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
參考文獻:
[1] 高佳. 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與反思[J]. 教育探索. 2010(04) .
[2] 盧元姍. 如何通過教師提問促進課堂互動[D]. 華東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