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何以成人:回儒論小世界的起源與復歸

      2016-12-17 11:00:32馬曉琴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真主有形伊斯蘭

      馬曉琴

      (1.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wù)學院,江蘇南京210094;2.寧夏社會科學院期刊中心,寧夏銀川750021)

      ?

      何以成人:回儒論小世界的起源與復歸

      馬曉琴1,2

      (1.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wù)學院,江蘇南京210094;2.寧夏社會科學院期刊中心,寧夏銀川750021)

      作為人的小世界,是伊斯蘭創(chuàng)世論中的重要內(nèi)容。明清回儒學者在堅持伊斯蘭創(chuàng)世論的基礎(chǔ)上,借鑒、吸收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對伊斯蘭人類起源學說進行了全新詮釋,建構(gòu)了完整的小世界起源觀,論述“人何以成人”及人的最終歸宿。身處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回儒,將伊斯蘭神學進行了儒學化的解釋,是一種巧妙而智慧的創(chuàng)造。歷史上回儒學者開創(chuàng)的以漢文化著述解釋伊斯蘭文化的學術(shù)形式,以及以回儒文化豐富中國文化的歷史經(jīng)驗,對當下文明、文化間的對話有重要啟示意義。

      回儒;伊斯蘭;創(chuàng)世觀;回回

      在伊斯蘭哲學中,小世界是與大世界相對應(yīng)的一個概念。大世界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天地世界(后天世界)和宗教意義上的精神世界(先天世界)。小世界主要指人的世界,包括現(xiàn)實世界的人和精神世界的人[1]。本文討論的問題是,回儒是如何論述小世界的起源與復歸的,以及起源與復歸之于回儒宇宙觀的意義。

      一、真主創(chuàng)世與小世界的誕生

      探討人是如何起源的,是回儒小世界理論的首要問題。關(guān)于小世界起源這一命題,明清回儒們延續(xù)了與大世界起源相同的論述傾向,即將伊斯蘭哲學中的“造化論”與“顯化論”相結(jié)合,認為作為人類小世界的誕生既是真主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又是真主逐漸顯化的結(jié)果。

      根據(jù)伊斯蘭神學創(chuàng)世說,人是真主創(chuàng)造而有的,《古蘭經(jīng)》中有許多經(jīng)文提到,例如:“我確已創(chuàng)造了你們,先用泥土,繼用一小滴精液,繼用一塊凝血,繼用完整的和不完整的肉團,以便我對你們闡明(道理)”(22∶5);“他精制他所創(chuàng)造的萬物,他最初用泥土創(chuàng)造人。然后用賤水的精華創(chuàng)造他的子孫。然后使他健全,并將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體中,又為你們創(chuàng)造耳目心靈”?!豆盘m經(jīng)》還講到,真主創(chuàng)造了人類,并且賦予人類完美的身體結(jié)構(gòu)和形態(tài),“他曾創(chuàng)造了你,然后,使你健全,然后,使你勻稱”(82∶7)。

      《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為回儒論述人類小世界起源問題提供了神學依據(jù),他們認同伊斯蘭教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即宇宙大世界和人類小世界都是“真主創(chuàng)造而有的”。明清時期的回儒們認為,真主完成宇宙大世界的創(chuàng)造之后,便開始創(chuàng)造人類小世界,先造出了人類始祖——阿丹和好媧,再由他(她)們二人繁衍出蕓蕓眾生。

      王岱輿在《正教真詮》“元始”章中詳細敘述了人之造化的過程:“第一日造化山川;第二日造化草木;第三日造化憎惡,在天地為陰霾晦暝,在人物為災(zāi)禍病殃;第四日造化日月星辰;第五日造化飛行之物,莫不備為用,此理實不離于當體也;第六日甲時,始命天仙取五方土,造阿丹人祖之形體,即古今人民形體之祖也。其體成于四十晝夜,所以天地萬物,始終共四十六日……及人祖身體成全之際,真主復以其本來真性,自命智兩源游歷而來,遂結(jié)合于此身之內(nèi),然后四肢百骸,眼耳鼻舌,運動靈明?!捌涫烀?,真主自彼之左肋,造化其妻,名曰好媧?!盵2](27)

      馬注在《清真指南》中亦有類似闡述:“客曰:圣人既本天命,人類復有從生,阿丹之始可得聞歟?曰:按經(jīng)云:真主造化了天地萬物,始命天仙取五方土,造化阿丹之形體,復以其本來真性,自命、智兩源結(jié)成人祖之一身,然后四肢百骸,運動靈明。又自彼之左肋造化其妻,名曰好媧,夫婦相育,凡五百胎?!盵3](38)

      王岱輿、馬注立足“真主創(chuàng)世”的伊斯蘭神學論角度,指出真主共用46日完成宇宙大世界和人類小世界的創(chuàng)造活動,其中用6日創(chuàng)造了宇宙大世界,用40日創(chuàng)造了人類小世界。造人用時遠遠長于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的時間,顯示出人類小世界的創(chuàng)造較之宇宙大世界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更加復雜的過程,也反映出人類小世界的誕生相較于宇宙大世界更為重要。在伊斯蘭教看來,雖然小世界最終以具體形態(tài)的人出現(xiàn),與宇宙大世界最終以具體物質(zhì)形態(tài)出現(xiàn)基本一致,但是與大世界所不同的是,真主將自己的“靈魂”吹入人的身體,使人具有了“人性”,即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這就使得人具備了與宇宙大世界不同的根本特質(zhì)。盡管,宇宙大世界和人類小世界都是真主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然而與真主從“無”中直接創(chuàng)造大世界不同,人類小世界的誕生不是真主從“無”中創(chuàng)造的,不是僅憑真主一聲命令便“有”了,而是真主用“泥土”這一物質(zhì)創(chuàng)造的。

      伊斯蘭教認為,“土”是真主創(chuàng)造人類的首要物質(zhì)原料,在人類的誕生中有著重要作用。真主為什么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而不是其他物質(zhì),譬如造化天仙的火。對此,王岱輿和馬注等回儒大師如是解釋:“火雖外明而內(nèi)原黑暗,且難托付,所以星星之火,能燒萬頃之山,頓為灰燼之余;土固外濁而內(nèi)本光明,便可托付,是故一粒種子,增添百萬千億,總成翠綠之美。蓋得真主寄托之玄機,故有謙能受益之大德也”[2](71);“因土能生萬有之物,人能闡萬有之理;土雖卑而任者重,人雖微而寄非輕”[3](79~80)。

      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世論中,真主在創(chuàng)造宇宙大世界的過程中,曾用火創(chuàng)造了天仙和精靈,所以有論者認為,相較于土,火可能更尊貴。對此,王岱輿、馬注等回儒學者并不認同。他們認為,火雖然外表光明,但本質(zhì)上是黑暗的,因為其能毀滅一切,所以難以承載真主造化的玄機與奧秘;土雖然外表渾濁,但內(nèi)在具有光明之本質(zhì),因而能夠寄托真主造化之玄機。王岱輿、馬注的解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土有厚生之德,能夠承載萬物”的觀點頗為一致。可以說,身處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回儒,將伊斯蘭教的神學創(chuàng)世觀賦予中國化的解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妙而智慧的作為。

      二、真主顯化與小世界的誕生

      回儒學者亦將人類的出現(xiàn)視為真主不斷“顯化”的結(jié)果。具體論證“真主如何顯化人類”時,回儒學者在堅持伊斯蘭創(chuàng)世觀的基礎(chǔ)上,借鑒、吸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思路,尤其是宋明儒學理論思辨的方法,賦予伊斯蘭人類起源學說全新詮釋,建構(gòu)了完整的小世界起源理論。

      關(guān)于人類小世界是真主逐漸顯化這一思想,在劉智、馬德新等回儒的著述中表現(xiàn)較為明顯。劉智在《天方性理》《天方典禮》中對“天地”和“人”的產(chǎn)生予以概括性闡述,他說:“真宰無形,而顯有太極。太極判,而陰陽分。陰陽分,而天地成。天地成,而萬物生。天地萬物備,而真宰之妙用貫徹乎其中。天地萬物既備,乃集氣、水、火、土四行之精,造化人祖阿丹于天方之野”[4](27);“最初無稱,真體無著。唯茲實有,執(zhí)一含萬;唯一含萬,妙用斯渾;唯體運用,作為始出。真主流行,命照元化,本厥知能,爰分性智。一實萬分,人天理備,中含妙質(zhì),是謂元氣。先天之末,后天之根。承元妙化,首判陰陽。陽舒陰斂,變?yōu)樗?。水火相溥,爰生氣土。氣火外發(fā),為天為星。土水內(nèi)積,為地為海。高卑既定,庶類眾生。造化流行,至土而止。流盡則返,返與水合,而生金石。金與火合,而生草木。木與氣合,而生活類?;钆c理合,而人生焉”[5](26)。

      劉智將伊斯蘭創(chuàng)世論中的“真主以土造人”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相結(jié)合,賦予伊斯蘭教的人類起源更加具體的解釋。他認為,真主顯化宇宙大世界之后,集“氣火水土”四行之精華創(chuàng)造了人祖阿丹。具體而言,人類小世界出現(xiàn)的過程不是純粹的物質(zhì)過程,而是精神與物質(zhì)相統(tǒng)一的過程,即為先天無形顯化與后天有形化合相結(jié)合的過程。在先天顯化階段,宇宙大世界與人類小世界的顯化屬于精神范疇,真主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了世界,先顯化了先天的“理世”,在“理世”中又貫徹著“性”與“理”,“性”與“理”屬于精神范疇。在后天形化階段,宇宙大世界和人類小世界都是有形物質(zhì)自然顯化的結(jié)果,其中元氣是構(gòu)成有形世界的基質(zhì)。也就是說,有形世界從元氣開始,元氣又分離出陰陽二氣,陽氣向外舒展,陰氣向內(nèi)收斂;陽氣動而產(chǎn)生熱變?yōu)榛穑魂帤馐斩a(chǎn)生冷變?yōu)樗?;水火相互搏擊,水得火產(chǎn)生氣體;火燒水產(chǎn)生土粒;氣與火向外擴散,生成天與星;土與水向內(nèi)積聚,生成地和海。天地形成以后,萬物繁衍生長,造化演進,至止土生。土生后與水相合,生金和石,金再與火合,生成草木;木又與氣合生成活類,活類與先天的理相合生成人類。至此,作為小世界的人類就誕生了。

      清末回儒馬德新在《漢譯道行究竟》中說:“蓋造化之初大命也,大命著,則性理分;性理分,則元氣出;元氣出,則陰陽成;陰陽成,則天地定;天地定,則萬物生;萬物備,人類出,則造化之功全矣?!盵6](41)馬德新認為,真主在造化最初先顯化了“大命”;從“大命”又分化出人與萬物在先天的本質(zhì)“性”與“理”;從“性理”又產(chǎn)生“元氣”;“元氣”判而分為兩儀“陰”與“陽”;陰陽相互交感和合而產(chǎn)生“天地”;天地定位而萬物產(chǎn)生;萬物齊備,人類隨之出現(xiàn),至此,真主的造化方告完成。顯然,馬德新關(guān)于宇宙大世界和人類小世界的生成思想,與劉智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都將伊斯蘭的創(chuàng)世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自然化合學說相結(jié)合,闡釋真主創(chuàng)造宇宙萬有的具體過程。

      那么,小世界是怎樣具體形化的呢?為了保持與大世界的后天六品顯化一致,劉智將小世界的形化也分為六個階段:“天地,大世界也;人身,小世界也。大世界未有之先,先有六品無形之理,后有六品有形之象。小世界之有也,先有六品有形之象,后有六品無形之理。大世界先無形而后有形者,有理而達于氣也。小世界先有形而后無形者,由氣而達于理也……及其流行昭著,亦分為六品?!湫砸槐径摵?。一繼性,二人性,三氣性,四活性,無長性,六堅定?!盵5](67~75)

      劉智認為,人類小世界在后天的形化,經(jīng)歷了元始品(種子)—孶生品(結(jié)胎)—變化品(四本)—成形品(表里分)—定質(zhì)品(體竅全)—呈露品(靈活現(xiàn))六個階段。第一品,元始品,即種子。劉智認為,小世界具體的形象,根源于“一點”,這一點便是先天性理之所余——溟渣,它是人之生命的根源與種子。第二品,孳生品,即結(jié)胎品。這一品中,種子開始結(jié)為胚胎,人開始具有了“象”?!跋蟆眮碜愿改傅慕桓兄畾狻⒅侵赋?,種子沒有進入母腹時,存在于父親的脊柱中,此時清妙無象;當離開父親脊柱,進入母腹時,原本沒有形象,現(xiàn)在開始具有了形象。此象大概是憑借父母交感之氣而形成。第三品,變化品,即四本分著。“四本”就是黑、紅、黃、白四色液體。劉智認為,從父脊進入母腹的種子,分為清與濁;清與濁由于得到母腹的溫養(yǎng),又各一分為二,分為四層,即四本。四本猶如氣、火、水、土四行一樣,相互作用發(fā)生變化,從而成為人身血肉精氣的根本。這就是“變化品”。第四品,成形品。此品中,“人身”(表)與“人心”(里)開始分化,故又稱“表里分形”品。劉智認為,當胚胎兩個月時,“四本”因久受母腹溫養(yǎng)之氣,“四行”的本性發(fā)揮作用,并各歸本位。其中風、火向內(nèi)升騰,形成“人心”;水、土向表面下降,形成“人身”。“人心”與“人身”形成并發(fā)生分化,就是成形品。第五品,定質(zhì)品。此品中,人的內(nèi)外體竅漸次形成。劉智指出,這是胚胎三月的情形,此時人的五臟、六腑、肢體等各種器官一一形成。第六品,呈露品。這一品中,人的體竅發(fā)育齊全,人的“靈活”開始顯用。至此,“人”就以具體的形態(tài)完全顯現(xiàn)了。

      三、小世界的復歸與真主造化人類的目的

      真主創(chuàng)造人類,目的何在?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人類,是為了讓人類認識自身,進而認識真主,最終趨向和歸于真主?!坝扇粟呄蛘嬷鳌?,便是小世界“復歸”真主,且最終實現(xiàn)與真主的“合一”、天人渾化。“復歸”是人之為人的終極價值與意義所在,也即伊斯蘭人道的終極價值與意義。

      “人類復歸真主”這一思想淵源于《古蘭經(jīng)》,《古蘭經(jīng)》云:“你們怎么不信真主呢?你們原是死的,而他以生命賦予你們,然后使你們死亡;然后使你們復活;然后你們要被召歸于他”(2∶28);“他們確信自己必定見主,必定歸主”(2∶46);“你們當敬畏真主,當知道你們將與他相會”(2∶223);“真主是最后的歸宿”(3∶28);“你們要像他創(chuàng)造你們的時候那樣返本還原”(7∶29)。

      《古蘭經(jīng)》為伊斯蘭教解釋“復歸”思想提供了導向。隨著伊斯蘭教義學的發(fā)展,尤其是蘇非行知的興起,許多伊斯蘭學者和蘇非大師對“人復歸真主”的問題予以普遍關(guān)注,賦予其以豐富內(nèi)涵,“他們以形象的譬喻和豐富的想象,解釋返本還原、歸主、見主、相會、召歸于主等概念,并賦予它們以神秘主義的含義,把它說成是‘大化總歸’‘歸根復命’‘天人渾化’‘人主合一’等等,以此作為人的最終歸宿”[7](186)。

      對從事漢文譯著的回儒學者而言,他們以《古蘭經(jīng)》和伊斯蘭哲學中的相關(guān)表述為基礎(chǔ),運用中國化的語言風格,解釋他們的“復歸”思想。明末回儒王岱輿對于小世界之“復歸”的思想,主要通過“回回”和“升降”二詞來論述?!盎鼗亍笔侵袊滤沽肿晕抑阜Q的主要概念,中國穆斯林學者賦予其極高的價值意義。王岱輿如是而述:“大哉回回,乃清真之鏡子,天地即彼之模范也。萬物之擁護,直為全鏡之形;教道之蹉磨,皆緣回鏡之光。夫回光有二:曰‘身回’、曰‘心回’。身之回亦有二:曰‘還復’也、‘歸去’也?!盵2](169)

      王岱輿對“回回”一詞進行了哲學角度的解釋,為“回回”一詞在宗教教義中找到了理論依據(jù)。他將“回回”分為兩方面:“身回”和“心回”。所謂“身回”就是身體之回;“心回”就是心之回。“身回”又包括“還復”和“歸去”。王岱輿認為,“還復”是指生命終結(jié),肉體消失;“歸去”是指人接受真主的末日審判。其實,王岱輿關(guān)于“身回”的表述,基本以伊斯蘭教傳統(tǒng)教義的“復歸”學說為依據(jù),因為伊斯蘭教認為,世界從時間和空間而言,存在現(xiàn)實的“今世”和未來的“后世”,今世是短暫的、有限的,而與之相對的后世是永恒的、無限的,這才是人的最終歸宿。終有一天,今世會毀滅,作為肉體之身的人將會死亡;在世界末日,真主將使人類“復活”,屆時真主會依據(jù)人在今世的行為進行審判,行善且信主的人會進入天堂,行惡且不義者將進入火獄。

      王岱輿關(guān)于“心回”的論述才是對“復歸”學說在學理層面展開的討論。他將“心回”分為“正心之回”和“無心之回”。所謂“正心之回”,是指人忽然覺悟,開始反思自己而逐漸向主靠攏;“無心之回”,是指完全實現(xiàn)與真主的合一。在王岱輿看來,從“正心之回”向“無心之回”的發(fā)展是一個認識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具有從理性向直覺飛躍的意義;“正心之回”屬于復歸真主的一個層次,而“無心之回”是“回歸”的最高境界。

      另外,王岱輿還通過“升降”一詞解讀伊斯蘭的“復歸”思想。他認為,人承載作證真主的使命,人作證真主的過程便是尋求并獲得“自我”的過程。王岱輿將“我”分為“幻我”與“真我”兩個層次。所謂“幻我”乃“形色之我,乃人我分別之我,是為幻我非作證之我也”[2](231);“真我”乃“作證之我,乃真主寄托之我,是為真我,除斯寄托之我,本無我也”[2](231)。王岱輿認為,“幻我”是現(xiàn)實中的“我”;“真我”是真主寄以大命的“我”,“真我”來源于真主造人的初衷,是人生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罢嫖摇迸c“幻我”均來自真主的造化,這一造化就是“降”;而“幻我”接近“真我”的過程便是“升”。當“升”達至最高或最終階段,生命的實質(zhì)也就顯現(xiàn)了。可見,人作證真主的過程,就是人由“降”而“升”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在信仰的旅途中由低向高的發(fā)展,人生最終獲得的是“結(jié)果”和“增益”,即人在作證信仰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最終價值和意義。

      如果說,王岱輿的“回回”解說側(cè)重于“復歸”形式的話,“降升”則側(cè)重于“復歸”的本質(zhì),因此,“降升”可視為“回回”的繼承與發(fā)展。至此,“降”與“升”這組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復歸”說的基本內(nèi)容,以后的學者多以此為基礎(chǔ)闡發(fā)、解釋他們的“復歸”思想。劉智就是在王岱輿的“降升”理論基礎(chǔ)上,建構(gòu)了“升降來復”的學說。

      在劉智的“升降來復”說中,“降”與“升”,“來”與“復”是兩組相對的概念。那么,何謂“降”“升”“來”“復”?劉智指出:“宇宙間千頭萬緒之理,至無盡也。然不過一真宰之自為升降來復而已。降于種,升于果,來于最下,復于最上。大世界之為降為升,即小世界之為來為復。而小世界之為來為復,妙于大世界之為降為升。則以大世界之由降而升也,其升盡于有形;小世界之自來而復也,其復盡于無形,無形較有形為于精也?!盵5](41~47)

      劉智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宇宙、人類及人類復歸,就是一個“降升來復”的過程。其中,“降升”是就大世界而言的,指從先天的“降”達至后天的“升”;“來復”是就小世界而言的,指從先天的“來”達至后天的“復”。具體而言,大世界的“降”是以無形的性理形式而降,“升”是以有形的形器形式上升;小世界的“來”是以有形的軀體而來,“復”是以無形的性理形式復歸。無論是大世界的“一降一升”,還是小世界的“一來一復”,都是“真主之本然”自我顯化的過程。如果在此過程中,大世界達至“升”的最高境界,小世界達至與真主完全“復合”的境界,那么,大世界、小世界的實質(zhì)也就實現(xiàn)了。劉智指出,小世界的“來復”妙于、精于大世界的“降升”,因為大世界的“降升”是從無形到有形,而小世界的“來復”是從有形到無形,更為精妙。

      不難看出,在回儒的思想體系中,因“復歸”關(guān)乎人的最終意義和價值,關(guān)乎人與萬物的最終歸宿,故而意義重大。此中的“復歸”是指,真主顯化宇宙萬有之后,以有靈性的人對“真主”的認識和對“真主”的信仰而返回到“真主”;“真主”既是人的起點,也是人的終點;“真主”既是人的本原,也是人的最終歸宿;“真主”顯化一切,一切應(yīng)向“真主”復歸。因此,伊斯蘭教又將“復歸真主”稱為“返本還原”“歸根復命”“復命歸真”等。

      綜上,在人類小世界起源這一問題上,回儒學者采取了與宇宙大世界相同的論述路徑,將小世界既視為“真主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也視為“真主顯化”的結(jié)果。同時,在具體闡述過程中,他們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陰陽”等概念和術(shù)語,賦予小世界起源理論中國化的詮釋。中國穆斯林知識分子運用中國儒學概念解釋伊斯蘭文化的做法,對于不同文化的對話、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在大力倡導文明對話的當下,歷史上回儒學者開創(chuàng)的以“漢文化”著述解釋“伊斯蘭文化”的學術(shù)形式,以及以回儒文化豐富中國文化的歷史經(jīng)驗,對文明、文化間的對話有重要啟示意義。

      [1] 馬曉琴.回儒宇宙觀:“大世界”的生成與真主的顯化[J].西北民族研究,2016(2).

      [2] (明)王岱輿.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3] (清)馬注.清真指南[M].余振貴,標點.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4] (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清)劉智.天方性理[M].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清真大典:第17冊[M].合肥:黃山書社,2006.

      [6] (清)馬德新.漢譯道行究竟[M].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清真大典:第17冊[M].合肥:黃山書社,2006.

      [7] 金宜久.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李小鳳】

      2016-08-21

      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明清伊斯蘭典籍中的‘天道’思想研究”(16NXCZJ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劉智《天方性理》的整理、翻譯及研究”(15AZJ005)

      馬曉琴(1982-),女(回族),寧夏同心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wù)學院博士生,寧夏社會科學院期刊中心副編審,主要從事回儒思想研究。

      B96

      A

      1674-6627(2016)06-0089-05

      猜你喜歡
      真主有形伊斯蘭
      從無形到有形 化復雜為簡單
      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覆蓋” 不斷提升基層黨的建設(shè)質(zhì)量
      嘉米拉伊斯蘭服飾旗艦店
      車 站
      中外文摘(2020年9期)2020-06-01 13:47:56
      未定義
      《古蘭經(jīng)》中的人生觀
      論中世紀伊斯蘭海商法的形成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10-21 19:35:20
      精致概念,化“無形”為“有形”
      “真主”觀念與五代政局嬗變
      “生命的尊嚴”
      海燕(2009年6期)2009-06-11 10:22:20
      佛学| 宕昌县| 隆回县| 连南| 河东区| 湟中县| 璧山县| 营山县| 凉城县| 巩义市| 常熟市| 娱乐| 高淳县| 集贤县| 武清区| 谷城县| 新乐市| 新龙县| 桐城市| 河北省| 镇平县| 文成县| 巩留县| 海阳市| 子长县| 兰考县| 揭东县| 江口县| 津南区| 邓州市| 鹤山市| 泸定县| 海城市| 芦溪县| 永昌县| 孝感市| 巴塘县| 安丘市| 洛宁县| 开阳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