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潔
摘 要:為了更好的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更好地為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服務,文中探討了計算機競賽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廣度、深度及改革起到的推動作用;以及如何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培養(yǎng)提供了實踐的平臺。
關鍵詞:計算機競賽;計算機基礎教學;應用型人才;創(chuàng)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89-02
一、背景
學科競賽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通過實踐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動[1]。
目前,我校組織參加的兩項重要計算機競賽,分別為市一級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和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
市一級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自2009年起,每年一屆,共舉辦了八屆。該項賽事是以提高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為進一步激勵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不斷豐富學生課外創(chuàng)新性實踐教育體系。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其前身為中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設計大賽。自2008年起,每年一屆,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軟件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和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高校本科專業(yè)面向21世紀的計算機教學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激發(fā)其學習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復合型與應用型的人才。
我校于2010年開始參加市一級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后簡稱為市賽),2012年開始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后簡稱為國賽)。在2016年市賽中,有8支隊伍參賽,共有1支隊伍獲得一等獎、1支隊伍獲得二等獎、3支隊伍獲得三等獎、1支隊伍獲得優(yōu)勝獎。在2016年國賽中,有4支隊伍參賽,1支隊伍獲得一等獎、2支隊伍獲得二等獎,1支隊伍獲得三等獎。上述成績是學校參賽以來獲得的最好成績。
二、計算機競賽模式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建設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各高校越來越注重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計算機技術的學習與熟練掌握是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這也推動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學校使用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與市級計算機等級考教材一致。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fā)展,教材的版本兩三年更新一次,但是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仍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學習感覺枯燥、脫離實際、毫無用處,而學習計算機的唯一目的似乎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動力不足[2],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計算機競賽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出高要求
以國賽為例,參賽類別分為軟件應用與開發(fā)類、微課(課件)類、數字媒體設計類、軟件服務外包類、計算機音樂創(chuàng)作類等。學生若選擇其中一種類別進行作品設計,這對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如軟件應用與開發(fā)類,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運用某種語言進行前臺的開發(fā),還需要建立穩(wěn)定安全的后臺數據庫;如參加媒體設計動畫組,既要熟練運用某種二維或三維動畫軟件進行場景搭建、動作的設計,也要運用音樂軟件進行配音、背景音樂制作等等,這些都對學生在軟件使用的深度和廣度上提出了高要求。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也應當在教學中不斷提升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從而為學生后續(xù)參加大賽奠定一定的基礎。
(三)計算機競賽促進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
競賽促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實踐動手能力強,特別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學生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但對于文科院校來說,參加競賽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我們也希望將競賽的主旨,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融入到傳統教學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我們會設計相應的任務。如在講解“計算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理論時,我們要求學生以2-3人為一組,選取本節(jié)中的一個知識點,進行微課的設計,時長為5分鐘左右,最終選取優(yōu)秀的微課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整個任務的完成,既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的能動性和掌握度,又對整個微課設計的新穎性、內容組織的嚴謹性提出了高要求,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實際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計算機競賽模式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一)計算機競賽與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批準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創(chuàng)新是在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基礎。計算機競賽無論是在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方面對于學生都給予了鍛煉的平臺。
計算機競賽主題的設定、參賽類別的設立對學生都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考察[3]。在同一類作品中想要脫穎而出,在作品的立意上不僅要奪人眼球、更要具有價值性、推廣性,而在作品的實現上,也對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提出較高的要求。
我校有一支隊伍“海關專業(yè)英語翻譯APP”的項目,在2015年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中立項,并且參加了2016年市賽,收獲了二等獎。該項目將學生所學專業(yè)與計算機相結合,設計了基于android平臺的APP,為學生在學習海關專業(yè)英語時、相關從事外貿及海關的人員在工作中隨時可以通過該應用進行查詢提供了便捷的服務。詞匯量達到了5000,翻譯的精準度也比同類APP高,受到了用戶的好評。同時在今年國賽中獲得二等獎的參賽隊伍也在參賽作品的基礎進行了擴展,并成功申請了今年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這是競賽與創(chuàng)新實踐相互貫通、相互延伸的體現。
(二)計算機競賽與學生綜合素質
計算機競賽中,允許參賽隊伍由1-3名學生組成,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進行組隊時,就要對任務進行分工;在作品的整個設計過程中如何協作;遇到挫折時,如何相互鼓勵;遇到難題時,一起查閱資料,一起分析;在模擬決賽答辯時,如何分模塊穿插演說;在進行作品設計文檔撰寫時,需要運用文字將作品的構思、設計等各種細節(jié)展露無遺。
計算機競賽不僅考察了學生的計算機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也是一種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2014年國賽的多媒體類作品主題為“生命”。我校的一組參賽作品“護生畫集”就是很好的例證。學生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前的三個月,首先進行了大量素材的收集、研讀。最終以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一書命名。挑選了書中的幾幅經典漫畫,進行白話文的注解、彩色繪制、動漫畫創(chuàng)作、三維動畫展示、游戲漫畫拼圖制作,并運用“護生畫集”的畫風進行漫畫的再創(chuàng)作,作品不僅是在提倡尊重生命的主題,更是從通過計算機對前人留給我的人文遺產做了很好的傳承,從新媒體的角度延續(xù)了畫集的“生命”。作品的實現中運用到了SAI、PS、Flash、3DMAX、C4D、Audition、會聲會影、iebook等多款軟件。整個作品具有人文性、藝術性和技術性,最終獲得國賽一等獎。
四、結語
計算機競賽,不僅從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深度、廣度上給予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空間,也為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集思廣益,開闊了眼界,拓寬了知識面,知識結構得到了調整和更新。我們將不斷探索科學的競賽指導體系,并將競賽的理念融入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作者單位:上海海關學院,上海市華夏西路5677號上海海關學院基礎部)
基金項目資助:文科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項目(No.2014-B023);上海海關學院實驗教學項目(No.2016SY03)
參考文獻:
[1]李蘇北.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課程建設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大學數學,2009,25(5):8-10.
[2]宋秀芹,寧玉富,曹金鳳.全國文科計算大賽對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啟示.計算機教育,2010(8):84-86.
[3]嚴薇,楊天怡,袁云松.學科競賽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