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盈
【摘要】歷朝歷代以來,出于不同的需要,統(tǒng)治者和學者們給《將仲子》這首鄭國民歌賦予不同的意義。通過對《詩經·鄭風·將仲子》的具體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將仲子》是詩中女主人公對情郎羞澀的告白。
【關鍵詞】《詩經·鄭風·將仲子》;媒妁;男女有別
在中國詩歌這個百花盛開的大觀園里,《詩經》是最早盛開的而且至今仍久開不敗的一朵嬌艷奪目的玫瑰。《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產生的305篇詩作。我之所以稱《詩經》為一朵嬌艷的玫瑰,是因為《詩經》中記敘了大量的關于愛情、婚戀的詩歌,如象征愛情的玫瑰一般浪漫。
全《詩》共305篇,其中《風》占了160篇,是全《詩》的二分之一有多,《風》的部分收錄了十五國的民歌,展現(xiàn)了各個地區(qū)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朱熹在《詩集傳序》里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也?!狈从硱矍榛橐鲱}材的詩在《風》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其中有對自由戀愛的歌頌,有對在外丈夫的思念,也有遭受悲悶的詠嘆,從不同的方面展現(xiàn)男女青年在愛情中的各種復雜而微妙的心境。
《鄭風》的《將仲子》就是愛戀題材中的一首篇幅不長卻意蘊深厚的詩歌。歷朝歷代以來,出于不同的需要,統(tǒng)治者和學者們給《將仲子》這首鄭國民歌賦予各種各樣的意義。
《十三經注疏》:《將仲子》刺莊公也。不勝其母,而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詩集傳》:莆田鄭氏曰:“此淫奔者之辭”。女性自主擇夫締結的婚姻,春秋文獻載之為“奔”。所謂“淫奔”,是指幽會、偷情的意思。
雖然將《將仲子》中的男女主人公私會定性為偷情似乎有點過,但他們確實是在幽會。從女主人公規(guī)勸她的戀人仲子“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無逾我園,無折樹檀”,可以看出,仲子翻越女主人公家的院墻來偷偷見她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仲子如此大膽的翻墻密會的舉動著實嚇著了這位姑娘,姑娘對戀人的這種行為憂心忡忡,即使心里雖然很高興仲子冒著風險也來看自己,但由于還是懼怕父母兄長發(fā)現(xiàn)而給仲子招來責罵和鄰人的閑言閑語敗壞仲子的名聲,還是要規(guī)勸仲子不要再翻墻來了。向戀人勸告,又怕他誤會自己是害怕因為翻墻而損壞折斷樹枝,而一再地在勸言中吐露自己的愛意“仲可懷也”,不是因為愛惜那家中的樹木,而是怕戀人因翻墻幽會而招致父母之言、諸兄之言、鄰人之言。善良的姑娘處處為自己的愛人著想,怕因為這愛的密會而影響仲子的名聲。
善良的姑娘勸告仲子不要偷偷摸摸地翻墻而來,除了擔心愛人會被發(fā)現(xiàn)而惹來非議外,在我看來,姑娘更加希望仲子能理解到她話里的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你不要再偷偷摸摸地翻墻來看我了,如果真的愛我,就堂堂正正地從正門進來,帶著媒人和聘禮來向我家提親,把我迎娶回去。姑娘三次重唱“仲可懷也”,真摯熱切地向戀人吐露自己的愛意,也盼望著愛人能回應自己的愛意,帶著媒人從正門進來向自己求婚,而不是來翻墻密會。
古語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睹ァ分幸灿小胺宋翼┢冢訜o良媒”這樣的句子,《將仲子》里的姑娘也希望仲子能帶媒人來提親。為何在古代如此重視媒妁,提親還要帶著媒人登門拜訪?
“媒妁之言”婚姻禮制的確立與春秋時期“男女有別”的觀念加強有關。男女有別,指的是在一夫一妻的專偶婚的婚制下,除了結成配偶成為正式夫婦之外,所有男女一律不準有性行為。春秋時期,男性生產力飛速發(fā)展,主要針對女性貞潔的“男女有別”觀念進一步加強,除了強調女性婚后的貞節(jié),對女性婚前與外界男性的交往也有嚴格限制。為了防范女性婚前與男性交往,春秋時期的婚姻講究“無媒不婚”。根據《左傳》所載的聯(lián)姻文獻證明,即使雙方父母已有婚配之約,正式的婚姻六禮儀式仍由媒人來引導操辦,如有女子自作主張私定終身,更是為世人所不齒。除此之外,“男女有別”觀念還嚴禁防范男女私會。因此,仲子翻墻來和姑娘私會是有違社會的禮教觀念的。
媒妁在周代確立了其不可或缺的社會地位。孟子道出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钤谑⑿小澳信袆e”、“無媒不婚”觀念的春秋時期,姑娘的一曲《將仲子》不只是愛的勸告,還是羞澀的愛的告白。重章疊唱的“仲可懷也”——“仲子啊,我可真想你啊”,是愛意的滿溢,更是期盼愛人能感受到其中更深一層的羞澀的表白——仲子啊,請你不要再踩著樹枝來翻越我家圍墻,如果你真的愛我就請帶著媒人堂堂正正地從正門進來向我提親吧!真心希望仲子能領會到這善良害羞的姑娘蘊藏在《將仲子》中那羞澀的愛的表白,把這名深愛著他的好姑娘堂堂正正地娶回家。
【參考文獻】
[1] 朱 ?熹. 詩集傳[M]. 香港: 鳳凰出版集團出版社, 2007.
[2] 周海霞. 束縛與保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春秋女性婚姻[J].前沿, 2010(24).
[3] 張金光. 商鞅變法后秦的家庭制度[J]. 歷史研究, 1998(2).
[4] 龔世俊, 李 ?寧. 媒妁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嬗變[J]. 學術界,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