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化
在作文教學中,不少學生“墨水”太少,寫作素材困乏;還有的苦于方法欠缺,面對作文題,無從下手,倉促而就往往篇章結構混亂。如何解決學生的認知障礙,讓學生面對作文茅塞頓開,寫出文道俱佳的上乘之作?毛繼東的《三步作文法》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變得有章可循,易于實踐;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掌握寫作的技巧,從而使作文教學出現(xiàn)新的變化。
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以字、詞、句和語言訓練為教學的關鍵,普遍認為“詞美文便佳”,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也從書寫是否認真、規(guī)范,語言表達的好壞、優(yōu)劣等方面定論,忽視了作文試題要求、蘊含、引申、折射的“理”與“義”。
毋庸置疑,文章是否精彩與文字的表達固然有關,但對于一篇文章而言,字詞表達為“末”,“理”與“義”是“本”。作文應該是“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我心體現(xiàn)理”,“我理彰顯義”。
毛繼東教授揚傳統(tǒng)作文教學之長,避其之短,并且突出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提出了作文“三步法”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因素。從“三步法”可以看出作文是動態(tài)的過程。
從三個要素可以看出,學生不但有和成年人一樣的感知力,而且還很敏感和熱烈,如一朵盛開的鮮花。一個人心情舒暢時,看到這朵花在笑,而心情憂傷時,再美的鮮花也欣賞不出其美。在這方面,只要引導正確,學生會對即將書寫的人與物有較強的感知力,接下就是轉化成語言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學生思維力羸弱,更沒有欣賞“美”的積極情感體驗,所以不可能表達出更高的“理”與“義”。對此只有依靠思維認知與訓練以及多實踐才能提高。
一、感知能力的訓練
感知是作文的第一步。作文訓練首先要調動學生的感知積極性,引導他們感知世界,感受身邊的人或者事,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獲得寫作的真實素材,在這些真實素材中,獲取作文的信息來源。
如果讓高中生描寫“寵物貓”,他們會啞然失笑:“小兒科了,小學就寫貓呀、狗呀的……”而真正寫出好文章實屬不易。如果學生對小貓的觀察不細致入微,機靈的小貓形象很難躍然紙上。因此,感知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才可能走得更遠更深。
高中作文以議論文為主。不論是記敘文還是抒情散文都需要寫出真人、真事、真情、真感,需要生活中鮮活、生動的實例做基礎。議論文也需要學生具備對身邊人、事的感知能力。如寫《勤能補拙》,學生作文中的例子,都是用爛了的“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笨鳥先飛”等,很少能以身邊的體驗過的實例作為論據(jù)材料,導致出現(xiàn)大量“千人一面”的“撞臉”作文,得高分成為“癡人說夢”。
感知能力的訓練,始于觀察事物。感知身邊的人、物、事,文章才不至于空洞無物,所表達的感情才不至于“假”“空”“泛”,才會寫出描寫細膩、感情真摯、說理深刻的文章。
二、思維能力的訓練
思維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開拓想象的空間,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力重啟智慧之門,提升想象的空間。
如2016年的江蘇省高考語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話題作文,80%的學生認為好寫,材料切合他們的特點和思維實際,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要寫好這個作文,其實也不是容易的事,應學會分析材料,把握文章的立意,確定文章的主題。如果考生缺乏想象力和思維力,單單局限于這幾個字而展開話題,作文想寫出新意、得高分也不可能。而如果考生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變換說法“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中立意,卻寫不出新意,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流于表面的形式,那么,“彰顯個性”就成了“盲從”、“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也是“簡單的重復”。因此,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覷。
三、情感能力的訓練
作文“三步法”,除了感知、思維,情感也是關鍵的一步。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的愛,通過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加深對身邊的人、事的深切的愛,再把這個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作為所寫文章的中心主題。
2016年的江蘇省高考作文,一考生在作文中這樣說道:“高三學生的苦和累,我有許多話要說,可是什么又不想說,說了也不一定有用,但面對語文的半壁江山,又‘趕鴨子上架而不得不說、只好冰火相融了。首先對江蘇撥3.8萬名額給其他省的話題,我說什么有用嗎?江蘇的父老鄉(xiāng)親說了有用嗎?……本科上線率不到10%的大省,要把3.8萬名額讓出,那么,北京、上海、天津等大省市怎么不拿出部分名額給貧困省份?……”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充分的分析和思考,不會有這樣的吶喊。
綜上所述,作文“三步法”,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三步法”的理論融入到作文教學的始終,作文教學將會得到新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必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高流中學(2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