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tǒng)計局國際統(tǒng)計信息中心
?
·權 威 觀 點·
國際權威機構觀點綜述
國家統(tǒng)計局國際統(tǒng)計信息中心
2015年11月以來,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和判斷,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兩年緩慢前行
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經合組織)2015年11月9日在半年期的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降至2.9%,比2015年9月預測時低了0.1%;預測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3.3%,2017年有望增長3.6%。在對抗低通脹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兩年緩慢前行。此前,根據經合組織發(fā)布的通脹報告,因世界能源價格持續(xù)下跌,經合組織成員2015年9月通貨膨脹率僅為0.4%,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核心通脹率為1.8%,20國集團(G20)當前通脹率為2.4%。
就國別而言,美國經濟將保持“相對穩(wěn)固的”增長,2015年經濟增速將達2.4%,美聯(lián)儲加息將推升美元,引導私人投資進一步流入美國,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推動作用,美國經濟2016年將增長2.5%;歐元區(qū)經濟將逐漸企穩(wěn),但依舊缺乏動能,預計2015年和2016年經濟增速將分別為1.5%和1.8%;預計日本經濟2015年增長0.6%,2016年增長1.0%;巴西經濟深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低迷的沖擊,預計2015年經濟將下降3.1%,惡化程度甚于2015年9月預計的下降2.8%,盡管巴西本幣已大幅貶值,但復蘇仍需時日,預測2016年經濟仍將下降1.2%。
在世界經濟緩慢前行的趨勢下,全球貿易狀況引發(fā)了經合組織的深度擔憂。2015年全球貿易可能僅增長2%,過去50年只有五次降至這一水平,分別為1975年、1982年、1983年、2001年和2009年經濟低迷時期。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凱瑟琳·曼恩呼吁,各國應加強環(huán)境投資,以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確保世界經濟長期穩(wěn)定而健康地持續(xù)增長。
(二)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乏力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2015年11月10日發(fā)布《2015年—2017年全球宏觀經濟展望:2017年底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將削弱經濟抵御沖擊的能力》報告表示,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繼續(xù)影響全球經濟,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乏力。預計2015年—2017年G20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長率為2.8%,僅比2012年—2014年增長率高0.3%,而低于國際金融危機前五年平均3.8%的增長率。上述預測與其2015年8月《全球宏觀經濟展望》季度報告預測基本相同。穆迪信用政策部高級副總裁Marie Diron表示,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將導致政府無法大幅削減債務,央行無法顯著上調利率。政府缺乏大規(guī)模的財政與常規(guī)貨幣政策緩沖來保護經濟免受潛在沖擊的影響。
經濟前景的主要風險包括,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全球的影響高于預期,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內外部融資環(huán)境趨緊產生更大的影響。Marie Diron補充稱,上述兩種潛在風險對全球經濟的直接影響可能有限,但發(fā)達經濟體政策制定者對財政與貨幣政策及多個行業(yè)與國家出現高杠桿率的調整空間有限,因此難以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有所作為。
G20的GDP增長率預計將從2015年的2.6%緩慢升至2016年的2.8%和2017年的3%。2015年—2017年新興市場對G20的GDP增長率貢獻,將降至本世紀初以來的最低點。大宗商品價格保持低迷及全球經濟增長不振,將使通縮壓力持續(xù)并影響企業(yè)收入及去杠桿的努力。預計未來幾年,大宗商品價格不大可能大幅上漲。大量庫存積壓、供應反應緩慢、中國及其他主要進口國的需求不振均會影響價格。對于生產國而言,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經濟影響將通過供應鏈和家庭收入增長無力而波及其他行業(yè)。
除了較低的大宗商品價格外,自身因素也將成為新興市場增長放緩的原因,并可能導致投資者重新評估某些國家的增長及回報前景。例如,政治不確定性將是巴西和俄羅斯的負面因素,基礎設施短缺則會影響南非的增長。新興市場增長緩慢不會拖累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未來幾年后者的經濟前景可能會得到更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長有望基本穩(wěn)定。預計2015年—2017年,美國、英國和韓國的GDP平均增長率為2.5%左右,歐元區(qū)為1.5%。
(三)全球經濟面臨三大轉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5年11月12日發(fā)布了一份為G20峰會提供的監(jiān)測報告《G20領導人峰會監(jiān)測提示:全球前景和政策挑戰(zhàn)》提到,全球經濟面臨三大重要轉變:美聯(lián)儲即將開啟貨幣政策正?;?,而其他經濟體貨幣政策依舊寬松;中國經濟在結構轉型過程中正在經歷必要的增速放緩;長達十余年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結束。預計全球經濟將在2016年增長3.6%,雖然這一增速仍然疲弱,但已是2011年以來的最快速度,主要發(fā)達經濟體仍然從寬松貨幣政策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受益。
如果不能順利實現過渡,全球經濟增長將面臨“脫軌”。具體表現為:美聯(lián)儲加息將增加金融市場動蕩,擾亂資本流動和資產價格;中國經濟轉型將給全球帶來外溢效應,盡管中國經濟具備“減震”能力,但轉型之路仍然崎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制約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財政和經濟增長。過去五年里,全球經濟前景一再被下調,世界經濟面臨非常具體的風險,即長期低水平增長伴隨著不可接受的貧困和高失業(yè)率。
IMF呼吁G20成員采取結構性改革,尤其要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在經濟活動存在“閑置”和低通脹的大背景下,大多數發(fā)達經濟體仍需繼續(xù)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金融市場方面,IMF呼吁發(fā)達經濟體加強對迅速擴張的銀行體系外金融活動的監(jiān)管。對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而言,有彈性的匯率機制應當是市場“減震器”。在比較無序的市場環(huán)境下,人為干預和資本流動管制可以暫時發(fā)揮作用。
(四)未來全球經濟仍會繼續(xù)增長
據摩根士丹利2015年11月發(fā)布的策略報告稱,2016年全球經濟狀況應好于2015年,預計GDP增長3.4%(2015年的預估值為3.1%),但還是低于過去30年全球GDP的年均值3.7%。據分析,未來全球經濟仍會繼續(xù)增長,但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將出現分化。其中,新興市場國家恐怕會進一步調整,發(fā)達國家則會趨于穩(wěn)定。
在近期舉行的摩根士丹利2015亞太峰會上,摩根士丹利全球經濟部門主管、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etan Ahya將新興市場疲弱的原因歸結為3D,即人口(Demographics)、債務(Debt)及通縮(Deflation)。據其測算,包括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在內的東北亞地區(qū)以及新加坡、泰國的老年撫養(yǎng)比將持續(xù)上升,從目前不到40%上升至2050年的70%左右,幾乎是翻番(老年撫養(yǎng)比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老年部分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不過,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亞國家未來還能繼續(xù)享受人口紅利,未來35年都能保持在50%左右。債務方面,亞太地區(qū)(除日本)的非金融企業(yè)債風險正在迅速上升,債務占GDP比重已經從次貸危機時的80%上升至2014年的128%,升幅超過50%。工業(yè)方面的通縮也十分明顯,包括中國、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在內的亞洲多國正經歷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xù)下滑。
(五)全球經濟風險溢出效應正在增長
歐洲央行2015年11月25日發(fā)布《金融穩(wěn)定評估》報告稱,全球經濟風險的溢出效應正在增長,并預計新興市場風險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在增加。近幾個月,歐洲金融市場顯示出對于市場波動的彈性,但是新興市場帶來的風險正在增加。美國等發(fā)達經濟體金融政策回歸正?;那熬埃赡軙挂恍└叨纫蕾囃鈪R的高負債經濟體變得脆弱。其他主要發(fā)達經濟體早于預期收緊寬松貨幣政策也可能引發(fā)全球性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可能會傳導至歐元區(qū)。歐洲央行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評估的等級提升至“中等”,由于低利率仍在持續(xù)而維持對銀行體系的風險評估等級不變。旨在幫助刺激通脹率回升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和經濟增長正在推動資產價值上升,因此面臨的調整風險正在加大。
2015年8月,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產生了強烈的溢出效應,也傳導到了歐元區(qū),這種全球股價的聯(lián)動性并不只受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暗示市場可能反應過度。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狀況已是全球投資信心的重要驅動因素,金融市場的低流動性正在加劇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盡管美聯(lián)儲官員表示收緊貨幣政策的過程將是漸進的,但是新興市場的借貸方仍對美聯(lián)儲加息十分敏感。
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經濟危機相比,目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的宏觀財政失衡狀況均已減弱,宏觀經濟政策框架更加堅固,外匯政策更加靈活,緩沖性增強。然而,宏觀經濟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同時一些經濟體私人領域信貸的增長(部分以外匯計價)顯示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體系的風險也將增加。報告還將包括投資基金在內的“影子銀行”領域的風險等級提升至“潛在”級別?!坝白鱼y行”仍在持續(xù)快速增長,同時正在金融體系中占據更加核心的位置,但標準數據收集有限使得該領域的監(jiān)察和監(jiān)管不足。這些因素均顯示出該領域的風險正在上升。歐元區(qū)投資基金對于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的風險敞口正在加大。
(六)全球經濟前景黯淡
花旗集團2015年12月2日在2016年前景展望報告中稱,2016年全球經濟前景正變得愈發(fā)黯淡。該行利率策略師指出,隨著美國經濟在2008年—2009年危機之后第七年擴張,該國陷入衰退的累積概率達到65%。而債券收益率曲線快速趨平,甚至向倒掛發(fā)展,這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信號,同時收益率曲線倒掛可能會比大家預期的更早出現。另外,中國的通貨緊縮壓力和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將迫使中國政府放松財政政策、讓人民幣貶值,也許還將成為首個把利率降至“零”的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
(一)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將會保持6%以上的強勁增長
標準普爾評級機構2015年11月23日表示,由于中國在恢復經濟平衡方面所做的努力,今后三年其將保持6%以上的強勁增長,對中國長期公共債務的評級維持“AA-”,并認為前景穩(wěn)定。中國政府的反腐敗運動是改善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yè)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或將提高法治信心、改善私營部門經營環(huán)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增強社會契約等。改革的快速執(zhí)行也或助管理未來兩三年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而穩(wěn)定的展望是基于未來幾年內中國政策議程將提升該國經濟應對動蕩的彈性。這一看法假定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信貸增長將大致持平名義GDP增長率。
預期至少到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保持強勁,年增長率為6%或更高,對應的人均GDP增長率為5.5%。在2018年,預計人均GDP將超9000美元,2015年預估值為7900美元。未來三年內,預計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上升,使內地總投資對GDP的比率降至40%以下。標普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大體上是可信的、有效的,其較低的通脹率紀錄就是例證,預計2015年—2018年的年通脹率可能為1%~3%。
(二)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6.3%
國際著名評級機構惠譽2015年11月26日確認中國“A+”評級,展望為穩(wěn)定。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5年的6.8%放緩至6.3%,2017年至6%。中國力爭到2020年實際GDP較2010年增長一倍的目標,需要2016年—2020年平均年增速約為6.5%,預示著中國的經濟再平衡步伐將非常緩慢,預計中國經濟調整過程(及其伴隨風險)將延長。即使在最佳情況下,中國的不良貸款調整都將導致其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和金融波動加大。預計2015年末中國一般政府債務占GDP比例為53%,高于去年年末的49%,接近A類評級的中值51%;預計中國一般政府債務將在2016年達到峰值,相當于GDP的54%??紤]到中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以及持續(xù)的經常賬戶盈余,資本外流不會構成系統(tǒng)性威脅,預計中國2015年經常賬戶盈余占GDP比例將從2014年的2.0%上升至2.9%。
(三)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影響歐元區(qū)
歐洲央行2015年11月25日發(fā)布《金融穩(wěn)定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會給歐元區(qū)帶來一系列風險,如出口下滑、資本外流以及匯率波動等?!爸袊越衲昴瓿蹰_始的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減少了歐元區(qū)出口,尤其是機器和交通運輸設備。如此一來,制造此類商品的出口商遭受重創(chuàng)。統(tǒng)計數據顯示,歐元區(qū)部分出口商旗下近90%的產品是出口到中國的?!?/p>
歐洲央行聲稱,中國實際GDP每放緩一個百分點,就會導致歐元區(qū)活動在2~3年后減少0.1~0.15個百分點。當經濟“信心沖擊”——或許歸因于中國經濟放緩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可能導致新興市場金融環(huán)境收緊時,歐元區(qū)的外國需求就會進一步放緩。“此外,來自中國的資本外流,可能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歐洲央行補充說。同時,中國經濟規(guī)模非常龐大,意味著其可能會對油價造成明顯影響。2014年,受累于供應和需求的不平衡,美國原油價格已經暴跌45%左右。從某種程度上,這種下跌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部分關系,因為中國是美國原油的主要買家之一。不過,歐洲央行強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油價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全球經濟形勢,其中包括中國,可能會影響歐洲央行究竟是延長還是擴大資產購買計劃的決定。
(四)中國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
2015年12月1日IMF表示,中國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將在操作方面遇到一定挑戰(zhàn)。IMF執(zhí)行董事會同意將人民幣作為第五種貨幣,與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構成SDR貨幣籃子,這是中國爭取作為一個全球性經濟體獲得承認而取得的一項勝利?!八麄兂姓J還有一些操作方面的挑戰(zhàn),但其影響預計會由于一些因素而得到緩和,這些因素包括IMF成員國以及SDR使用者能夠毫無障礙地進入在岸和離岸市場”,IMF在一份聲明中對執(zhí)董會的決定進行了概括,“執(zhí)董會強調,中國繼續(xù)和深化近期的改革,并解決一切可能在執(zhí)行中出現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IMF人士指出境內和境外人民幣匯率之間的差距,并警告未來這種差異可能給IMF成員構成挑戰(zhàn),一旦人民幣入籃的決定生效,他們可能收到部分以人民幣發(fā)放的貸款。中國還必須確保,其他成員國可以將人民幣自由兌換為其他貨幣。
(五)亞行上調中國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至6.9%
亞洲開發(fā)銀行(簡稱亞行)在2015年12月3日公布的最新展望報告中稱,中國2015年經濟增幅預計為6.9%,略高于之前預計的6.8%,維持對其2016年經濟增長6.7%的預期不變。盡管當前房地產業(yè)面臨問題且工業(yè)產能過剩,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韌性,主要受益于民間消費和服務。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應會繼續(xù)為經濟提供支撐。
亞行對亞洲發(fā)展中經濟體2015年和2016年的經濟增長預估仍分別為5.8%和6.0%,證明該地區(qū)在應對發(fā)達經濟體持續(xù)疲弱的影響時具有韌性。亞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認為,中國民間消費旺盛,印度等國家的工業(yè)生產也不斷擴張,支撐了該地區(qū)的經濟增長。該地區(qū)包括了亞太地區(qū)的45個經濟體,2014年經濟增長6.2%。亞行維持對印度2015年和2016年增長預估不變,分別仍為7.4%和7.8%;將中亞2015年經濟增長預估從3.3%下調至3.2%,2016年從4.2%下調至3.7%;維持東亞與南亞經濟增長預測不變,仍預計東南亞2015年增長4.4%,2016年增長4.9%。
責任編輯: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