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紅 李清梅 黃冬蘭 周麗華 李鶯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眼科,廣東 韶關 512026)
個性化健康教育對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復診率的影響
吳寶紅 李清梅 黃冬蘭 周麗華 李鶯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眼科,廣東 韶關 512026)
目的 觀察個性化健康教育對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復診率的影響。方法將100例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按就診次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個性化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半年內的復診率。結果兩組患者復診率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個性化健康教育增強了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的復診意識,提高了復診率,有利于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挽救視功能。
青光眼; 個性化健康教育; 復診; 護理
Glaucoma;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Referral; Nursing
大多數青光眼患者處于慢性進展狀態(tài),因此需要終生隨診和治療,才有可能免于失明或嚴重的視功能損害[1]。但是,當患者出院后,隨著角色的轉換及時間的推移,對定期復診的依從性也逐漸下降,影響了對疾病后續(xù)的觀察和治療。為提高患者的復診依從性,及早發(fā)現病情變化和挽救視功能,我科對50例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予以個性化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科就診的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100例,年齡18~78歲。其中,男47例,女53例;閉角型青光眼90例,開角型青光眼10例。按照就診次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為50例。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青光眼診斷標準。(2)無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具備回院復診能力。(3)年齡<80歲,入院時較好眼視力≥0.1。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護理常規(guī),在相應的環(huán)節(jié)給予相應的護理,落實相應的健康教育。出院1周內電話隨訪,了解眼部恢復情況,提醒、督促病人回院復診。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2.1 發(fā)放資料 根據患者的視力及文化水平發(fā)放宣教資料。編寫淺顯易懂的青光眼宣教資料及以吳沛霞[2]《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問卷》為藍本的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指南,打印成不同字號版本,按患者的視力水平選擇發(fā)放,方便患者有效學習。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由患者根據自身的閱讀能力、學習需求借閱王寧利教授主編的科普讀物:《青光眼——沉默的致盲性眼病》,讓患者對青光眼疾病有更深地了解。
1.2.2.2 拓展宣教途徑 借助智能手機的微信平臺,延伸院外健康教育服務。了解患者或家屬的手機功能及微信使用情況,與能熟練使用微信的患者或家屬建立微信聯系,指導患者或家屬在電腦或手機上觀看王寧利教授在央視科教頻道的視頻講座——“光明的盜賊”,利用權威媒體的公信力、知名專家對青光眼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講解及真實病例的現身說法,增加患者或家屬對青光眼的感性認識;不定期發(fā)送各屆世界青光眼日/周的宣傳知識鏈接,讓患者對青光眼的早期發(fā)現、及時治療、日常生活保健及終身隨診要求有全面地了解。
1.2.2.3 選擇宣教方式 盡量使用患者最易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既增加了患者的親切感,又能讓患者更好地理解宣教內容。評估患者的理解、接受能力,對年齡較大、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我們以拳頭比作眼球、以下水道比作房水流出通道,形象地講解疾病知識;對理解、接受能力較強的患者,我們采用眼球解剖模型,配合文字說明,對疾病知識進行直觀講解。
1.2.2.4 強調終身隨診 (1)向患者講解電腦視野檢查結果,讓其對現有的視功能有直觀地了解。必要時展示青光眼晚期患者的電腦視野檢查結果,如:管狀視野、顳側視島、廣泛絕對暗點,引導患者充分認識保護現有視功能的重要性、定期復診監(jiān)測眼壓的必要性。(2)向患者講解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房角檢查結果,讓其了解目前的房角狀況和房角的開放程度對房水流通、眼壓的影響,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術眼的解剖生理也可能發(fā)生改變所導致的潛在的窄角/閉角高危風險及其急性發(fā)作的潛在可能。
1.2.2.5 對患者家屬的教育 我們邀請家屬一起參加健康宣教活動,特別是視力較差、學習及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對家屬的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颊唠x院后的后續(xù)治療、心理調節(jié)、定期復診離不開家屬的配合與支持。特別是年齡較大、視功能損害較嚴重的患者,對家屬有較大的依賴性,家屬所給予的支持力度,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
1.2.2.6 督促患者定期復診 指導患者出院1周后門診復診、不適隨診,并于每次復診時與醫(yī)生預約下次復診時間。提供主管醫(yī)生或其上級醫(yī)生的門診坐診時間,因其相對固定,可方便患者按時按需復診;提供咨詢電話,方便患者遇突發(fā)情況而不能及時就診時來電咨詢。建立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出院隨訪電子表,登記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聯系電話、出院時間、出院時的視力及眼壓,按術后常規(guī)復診要求設置復診提醒預警,根據患者的復診執(zhí)行力,結合患者或家屬的通訊設備功能,通過微信、短信、電話等方式與患者或家屬聯系,提醒、督促患者定期復診。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出院后的復診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出院后1個月、3個月、半年的復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1)。出院后1周的復診率與對照組相比,雖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復診人數還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后復診情況比較 例(%)
意識決定行動,患者及家屬對青光眼疾病知識的了解,特別是對終身定期復診的認識,決定了其日后的復診態(tài)度,并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視功能進展狀態(tài)。為了取得更好的宣教效果,我們根據患者的視力、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及通訊設備的功能,通過文字資料、立體模型、觀看視頻講座的方式為患者及家屬提供看得見、聽得懂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按醫(yī)囑用藥、定期復診、不適隨診,以便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挽救視功能。
從表1所見: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及半年的復診率雖然比對照組高,但仍有將近1/2的患者未按時復診。由此可見,要讓患者徹底領會青光眼防治的重要性,由被動就醫(yī)轉變?yōu)橹鲃忧筢t(yī),我們仍需進行不懈努力,探討更有效的方法來提高患者的復診依從性。同時,早日構筑青光眼防治體系[1],將青光眼納入門診特殊病種,將有利于患者定期復診。
[1] 趙家良.構筑我國防治青光眼的體系[J].中華眼科雜志,2011,47(2):99-100.
[2] 吳沛霞,席淑新,郭文毅,等.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問卷的編制及其信、效度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7):18.
吳寶紅(1976-),女,廣東樂昌,大專,主管護師,從事眼科臨床護理工作
R473.77,R775.2
B
10.16821/j.cnki.hsjx.2016.02.029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