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的本來“面目”
民間有很多俗語在使用過程中,被傳得失去了原來的“面目”,久之,其語義發(fā)生了“逆轉”,原意反倒不被人知曉。看看下面這些俗語,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不到黃河不死心 原語為“不到烏江不死心”,烏江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地,不知什么緣故,后來將烏江傳成了黃河。
名列前茅 其實正確的寫法應是“名列前旄”,“旄”是古代用旄尾裝飾的旗幟,這種旗子在軍隊中為前軍所執(zhí),所以稱為“前旄”,與茅草的“茅”沒有任何關系,“名列前茅”完全是以訛傳訛。
有眼不識金鑲玉 其原語為“有眼不識荊山玉”,典故出自“和氏璧”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荊山玉”被訛傳為“金鑲玉”。
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一俗語原本為“打破砂鍋璺到底”,意為砂鍋被打破后其裂紋會一裂到底,后來被諧音訛傳為“打破砂鍋問到底”,表示遇事刨根問底、窮追不舍。
衣冠禽獸 這是個貶義詞,多用來罵人,而其原詞卻是個典型的褒義詞。古時,官員的袍服上都繡有飛禽猛獸圖案,用來區(qū)別文官、武官的級別,大體上是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可篡繡,人們從官員袍服上所繡之物一眼能辨認出其官級。
無奸不商 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zhàn)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字,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未免過于偏頗。
兩肋插刀 其來歷是《隋唐演義》中秦瓊為救朋友,染面涂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歷城,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莊岔道體現(xiàn)出秦瓊的深重義氣,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而今卻誤傳成了在肋上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