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明玥++李茜++何習文
[摘要]新聞線人是通過為媒體提供新聞線索而從媒體獲得相應報酬的人。新聞線人的大量涌現(xiàn),緣于媒體之間競爭的加劇,是媒體市場化的結果。本文從新聞線人的產生背景入手,試圖對線人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討論了新聞線人職業(yè)化問題,提出并闡述了筆者關于新聞線人的合法權利保障問題。
[關鍵詞]新聞線人 職業(yè)化 新聞法規(guī)
一、 新聞線人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隨著新聞改革的步伐加快,新聞媒體的大量出現(xiàn)使得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近年來,市場化、產業(yè)化運作已成為媒體發(fā)展的方向。這就促使媒體要大力增強新聞的時效性、貼近性,想方設法開辟新聞來源,新聞線人也就應運而生。當然,新聞線人能在中國產生并生根發(fā)芽,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密切相關。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我國報紙品種的增加和報紙產業(yè)的發(fā)展,報業(yè)競爭變得十分激烈,《羊城晚報》等紙媒開始向社會征集新聞線索,并對報料人加以重獎。為打敗對手,各個媒體都先后意識到,追求新聞產品差異化,豐富擴展新聞源是在市場中獲勝的途徑。線人們走街串巷,無意中就能掌握很多即時發(fā)生的新聞,這作為一種稀缺資源,也就成為媒體競爭的焦點。
同時,隨著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受眾總是希望能在眾多媒體中獲得越來越多別人不知道的信息,這就逼迫媒體不得不發(fā)掘一切新聞資源來獲取線索,滿足受眾的要求。利用新聞線人補充、擴充新聞源,就是媒體采取的應對措施之一。
所以,新聞線人的產生與整個社會大氣候有關,它離不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
二、新聞線人的出現(xiàn)帶來的積極作用
1.給媒體帶來的積極作用。
“新聞線人的出現(xiàn),突破了新聞制作流程由傳媒包辦的傳統(tǒng)觀念?!蔽覈碾娨暫蛷V播媒體,新聞制作的社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少媒體都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制播分離模式,但在報紙媒體,仍然堅守著新聞制作的流程由傳媒獨自完成的模式。新聞線人的出現(xiàn),標志著這一模式已經開始改變。受客觀條件限制,記者并不總是能夠出現(xiàn)在新聞的第一現(xiàn)場,獲得第一手的資料,但是由于無所不在的新聞線人,媒體可以獲得鮮活的新聞資訊。
新聞線人的出現(xiàn),對于新聞傳媒來說,它擴大了新聞線索的來源、克服新聞報道面窄的缺憾。新聞線人和通訊員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他們生存狀態(tài)的不同,他們不像通訊員那樣往往坐在辦公室里采寫新聞,而是活躍在街頭巷尾捕捉第一手的信息,不管是為了獲取報酬還是出于其他動機,新聞線人都具有更高的熱情。
“媒體對報料人的開發(fā)利用,實質上是一種低成本的用人謀略,省去了記者盲目尋找線索的成本,也等于提高了記者的使用效率,同樣,考慮新聞線人所作的工作和帶來的收益,媒體也節(jié)省了一筆不小的費用?!?如果說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實踐是我們獲知信息、發(fā)布新聞的第一現(xiàn)場和主要來源的話,那么新聞線人可以說是“離新聞最近的人”,他們的身份使得他們提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小事情,因此提供的新聞極具接近性,而新聞線人同時又是讀者,這種接近性無疑能抓住讀者的眼球,有利于媒體獲得更多得受眾。因此可以說,媒體對新聞線人的重獎行為并不是嘩眾取寵的伎倆,而是有利于媒體長遠發(fā)展的一種低成本的用人謀略。
此外,新聞線人的出現(xiàn),也是對傳媒社會功能的進一步強化。過去我們強調傳媒的宣傳和教育功能?,F(xiàn)在隨著傳媒市場取向的日趨明顯,又提出要強化服務等社會功能。通過新聞線人的方式,關注和依賴傳媒的人會越來越多,傳媒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從而使新聞的社會功能不斷加強。同時,由于傳媒不是一個權力機關,他們反映的一些問題,通過線人提供的線索和記者調查在媒體中公開出來,實際上對整個社會的一部分群體起到了宣泄和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
2.對新聞記者產生的積極作用。
對新聞記者而言,相對減輕了他們搜集新聞線索的負擔,記者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來挖掘新聞背后的意義,進行更多的深度報道,推出高質量的報道作品。特別是面對一些突發(fā)性的事件,新聞線人的優(yōu)勢就更加顯現(xiàn)。比如說出現(xiàn)了重大交通事故,而記者無法在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事件性新聞報道如果失去了現(xiàn)場,那么這樣的報道無疑是失敗的。要是在場的線人把整個事件拍錄下來,事情就改變了,一篇生動的突發(fā)事件報道就形成了,記者可以根據線人提供的現(xiàn)場資料重新經歷一次事件的發(fā)生寫出新聞報道,甚至可以直接利用新聞線人提供的影像和音像資料做出新聞報道。因此,線人的出現(xiàn)彌補了記者不在場的缺憾,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新聞流程。
3.對受眾產生的積極影響。
陳力丹教授曾說:“長期以來,新華社是黨報和黨領導下的我國傳媒的唯一新聞源;黨領導的中新社的稿件,內部也有規(guī)定,內地的傳媒不得采用”。在改革開放的中國,隨著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加快,公眾的新聞素養(yǎng)越來越高,公眾對新聞信息要求越來越豐富、全面、迅速。面臨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黨報自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報道能力,新聞源單一的問題無疑是束縛黨報發(fā)展的絆腳石,他們正在考慮以適當的方式將這種狀況進行改變。新聞線人體現(xiàn)了鄧拓所稱的“群眾內容”和“群眾寫作”的精神。
三、新聞線人的消極影響
首先,“新聞線人的三低狀況,新聞線人層次低,新聞線索質量低,報料獎勵額度低,新聞線人的三低決定了,媒體要發(fā)展高層次的新聞線人?!毙侣劸€人的出現(xiàn)雖然豐富了新聞源,但它也存在線索費用高的問題。由于新聞線人一般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教育或培訓,他們選擇新聞的標準,也往往不合乎新聞規(guī)范,這就為新聞單位篩選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增加了難度。
新聞線人大多數是售報小販,下崗失業(yè)人員,退休職工,城市中的外來務工者,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專業(yè)的新聞素養(yǎng),對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一般情況下,他們只能提供一些比較簡單,比較瑣碎的新聞線索,難以挖掘到反映社會深層次問題的線索。
有媒體曾做過統(tǒng)計,在一段時間報道的新聞中,記者根據新聞線人提供的線索采寫的新聞,絕大部分是突發(fā)事故,如火災,落水,車禍等等,還有一些奇聞趣事,而那些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報道,一般都是記者自己采寫的,因為新聞線人掌握的社會資源,新聞資源都十分有限。
其次,新聞線人通常會遇到暴露陰暗面、揭別人老底的選題,這一問題在舉報類線人身上尤為明顯。為了使媒體相信自己,他們往住還要先期做些調查核實,努力找出一些證據。因此他們也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
伴隨著中國的新聞改革,媒體的力量日益彰顯,新聞報道更加關注社會生活。近幾年來,不計其數的問題都是通過新聞線人的報料而曝光,在此過程中新聞“線人”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新聞線人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一旦走漏風聲,被曝光的對象知曉并報復。媒體記者在觸及敏感問題時,都可能遭到圍攻和毆打,更何況是無名無份的新聞線人。他們更加沒有保障,遭遇質疑時無法證明身份,也不知道從何尋求保護。
為在披露負面新聞時,使報道顯得更加準確,媒體往往有意無意地把線人的資料透露出來,這也使得線人在遇到負面線索時更加猶豫。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根據一位線人的詳細舉報做了一期節(jié)目《透視運城滲灌工程》,揭露了山西運城地區(qū)一毫無用處的耗資2億元的“形象工程”。節(jié)目播出后,線人高勤榮的命運十分悲慘。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的孫玉勝在《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中這樣描述了高勤榮的遭遇:“1998年冬天,高勤榮去北京反映情況,被跟蹤而去的運城警方帶回運城紀檢、公安人員隨即搜查了高勤榮在太原的家?!?/p>
就像給警方破案提供線索、向紀檢監(jiān)察部門舉報貪官的知情者一樣,新聞線人的性質和作用與前者無異,他們一旦遇到打擊報復,需要媒體和司法部門的保護。但在中國,新聞線人還只是一種現(xiàn)象,并未形成一種職業(yè),沒有通過有關部門的認可,因此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角色并不明確,因此也沒有相關機構對其進行保護。
四、新聞線人現(xiàn)象普遍化,呼吁合法權利保障
由于新聞線人身份的特殊性,而且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群體,給予他們合法的社會地位以及合法的權利保障。
制度上,新聞線人市場目前尚未成熟,缺乏“游戲規(guī)則”。新聞線人和媒體實際上是一種懸賞合同關系,但他們與媒體之間又沒有任何的合同約束。在其他行業(yè)中,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也沒有關于線人或線人制度的規(guī)定。線人的收入水平沒有標準衡量,新聞線人的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由于缺少職業(yè)化培訓,導致新聞線人的線索質量不高,以及出現(xiàn)“一條線索上報多家媒體”的現(xiàn)象等等的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新聞線人職業(yè)化來解決。
經濟上,新聞線人是通過自己合法勞動獲得收入的群體,他們向媒體出售的是信息產品,新聞線人與媒體之間有交換行為,應該說,他們的勞動收入是合法的,是符合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原則的,但線人獲得收入的同時,由于缺少職業(yè)的鑒定和規(guī)范,無法進行依法納稅,“新聞線人是納稅義務人,支付報料獎的媒體是扣繳義務人,負有扣繳義務,應在支付報料獎時,按稅法規(guī)定扣繳稅款,新聞線人不得拒絕?!备鶕覈秱€人所得稅法》等相關規(guī)定,新聞線人報料所得屬于“偶然所得”應稅項目,應繳納個人所得稅。新聞線人的納稅問題還未引起足夠關注,如果將新聞線人職業(yè)化,這個問題便能很好解決。
法律上,線人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定位,保密機制更無從談起。有的新聞線人是冒著危險,與造假者、罪犯等作斗爭,媒體作為受益方,應當將新聞線人與記者同等對待。國家不僅要為他們在法律上和政策上加以明確規(guī)定,而且媒體還應當認真考慮新聞線人為媒體和社會作出的貢獻,在內部機制上盡可能為線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最后,“媒體有責任保護新聞線人”。新聞線人是通過正當勞動換取經濟收益,從事新聞線人的工作,尤其是把新聞線人當作職業(yè),只要他尋找新聞線索的過程不違法,這種行為在多元化社會里應該是允許的。但是,由于新聞線人對負面新聞的報道,有可能會對他的人身安全帶來危害。為此,報社在利用新聞線人的同時,不應該忽視自身的職責,應該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切實保障新聞線人的安全。
保護消息來源,是媒體維持公信力的最基本原則。這方面上,西方媒體的發(fā)展要早于中國,也比中國媒體更加成熟。雖然兩國的經濟,政治情況十分不同,但他國新聞事業(yè)在發(fā)展中的有益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西方,新聞競爭也十分激烈,新聞線人也極為普遍,各大媒體都重視從消息靈通人士中發(fā)展線人,并非常嚴格地保護線人。如揭露水門事件的“深喉”身份得以保存30多年,《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一直堅守著職業(yè)道德,成為新聞界美談。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徐培汀:《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3]鄭智勇:《“新聞熱線”的冷思考》,《新聞戰(zhàn)線》2002年第7期
[4]劉毅:《對新聞報料人的傳播社會學思考》,《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