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潘則南
摘 要:本文以蘇教版教材為基礎,從生活化學和化學實驗兩個角度出發(fā),適當應用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等科學方法開展“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乙醇”的教學,突出了化學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乙醇;模塊教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乙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lián)系,學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如何把日常生活經(jīng)驗轉化成嚴謹深刻的科學認識,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有機化學的研究方法,帶著這些思考與認識,筆者“對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乙醇”的教學進行如下設計。
1 教材分析
1.1 課標分析
課標解讀見表1。
1.2 本節(jié)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
“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乙醇”出現(xiàn)在蘇教版《必修2(必修)》專題三的第二單元,通過前面課時學習學生對有機物有一定理性的認識:已知道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構成元素),了解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乙醇作為烷烴類物質(zhì)的衍生物,但不強調(diào)按官能團分類學習該部分知識。同時該課時與乙酸、油脂等內(nèi)容緊密相連,將為后續(xù)學習打基礎、作鋪墊 [1 ]。
2 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目標
(1)理解烴的衍生物概念,掌握乙醇的分子結構。
(2)通過對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學會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變化,獲得知識遷移擴展、因果判斷分析等方面的技能,進一步提高綜合探究的能力 [2 ]。
(3)通過對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培養(yǎng)相信科學、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2.2 教學重難點
乙醇分子結構的推導、乙醇化學性質(zhì)。
3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3.1 從生活實際引入的教學設計
【片段1】用學生熟知的內(nèi)容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我國是酒的故鄉(xiāng),也是酒文化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享譽中外。酒在文學創(chuàng)作(李白把酒問青天,斗酒詩百篇)、生活娛樂(如朋友聚會)、飲食烹飪(如料酒)、養(yǎng)生保健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那么同學們知道酒的成份中含有那種有機化合物?
生異口同聲回答:乙醇!
講述: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乙醇這種有機化合物。
【片段2】通過喝酒臉紅、檢測酒精等內(nèi)容引出乙醇發(fā)生氧化反應的性質(zhì)
乙醇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時,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有機化合物——乙醛。如何讓學生把這種物質(zhì)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
講述:我們知道部分人飲酒時常伴隨著臉紅,一些人認為喝酒臉紅的人酒量好,這樣的看法正確么?其實飲酒臉紅是乙醇在體內(nèi)被氧化生成了一種有毒物質(zhì)——乙醛,所以同學們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勸阻適可而止,暴飲 傷身!
乙醇可以發(fā)生燃燒反應、催化氧化,從有機化學反應的角度來看都屬于氧化反應。交警檢測酒精其實也是利用乙醇發(fā)生氧化反應,其原理為CrO3(H+)(橙紅色)→ Cr3+(綠色),通過是否有顏色的變化判斷是否酒駕。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事故調(diào)查顯示,大約50%~60%的交通事故與酒后駕駛有關,今年我國也加大了對酒駕的懲罰力度。所以同學們應當從我做起,珍惜生命、遠離酒駕。
3.2 乙醇分子式確定的教學設計
【片段3】乙醇分子式的確定方法
本專題第一課時“天然氣的利用——甲烷”已經(jīng)學習了甲烷分子式的確定。如何確定乙醇的分子式?通過元素分析儀(展示圖片)測得乙醇中含碳52.2%,含氧34.8%,含氫 13.0%,由此可得nC: nH:nO =2:6:1?,F(xiàn)已測得乙醇摩爾質(zhì)量為Mr=46 g/mol ,可以確定乙醇分子式為C2H6O。通過本片段的教學,鞏固了所學知識,加強學生基本功。課后作業(yè)是完成本單元課后第4題(蘇教版必修2 P86)。通過的該儀器的簡要介紹可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化學科學素養(yǎng)。
3.3 認識乙醇結構的教學設計
【片段4】 乙醇結構的確定與認識
現(xiàn)已經(jīng)確定乙醇的分子式,那么乙醇可能存在如圖1所示的兩種結構。
設問1:這兩種結構間互為什么關系?
生:分子式相同,結構明顯不同,互為同分異構體。
提示1:鈉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是鈉可以與水分子劇烈反應。
提示2:煤油屬于烴類物質(zhì),水分子結構如圖2所示。
分析1:烴類物質(zhì)僅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設問2:烴類物質(zhì)含有那些類型的化學鍵?
生1:含有碳氫鍵。
生2:含有碳碳單鍵。
生3:還可能含有碳碳雙鍵、碳碳三鍵。
分析2: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知道烴類物質(zhì)含有碳氫鍵以及碳碳鍵。而我們觀察水分子中僅有氫氧鍵。
分析3:結合提示1的事實以及分析2,說明鈉可以使氫氧鍵斷裂而不能使碳氫鍵、碳碳鍵斷裂。
設問3:通過實驗知道鈉可以與乙醇反應,那么乙醇的結構為(1)還是(2),為什么?
生:乙醇結構為(2),因為結構(2)含有與鈉反應的氫氧鍵,與實驗事實相符!
學生實踐:請根據(jù)乙醇的結構式,寫出乙醇的結構簡式。并向學生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圖3)與比例模型(圖4),要求學生指出相應模型中不同顏色球代表的原子。
3.4 實驗探究教學設計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瘜W實驗是架起化學基本理論與元素化學的橋梁,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實驗能力也是化學學科的基本技能,體現(xiàn)了學科的的基本素養(yǎng)。
【片段5】乙醇物質(zhì)性質(zhì)
學生分組實驗:請大家拿起桌上的一瓶無水乙醇,從顏色、氣味、狀態(tài)、水溶性等方面觀察總結,說說乙醇的物理性質(zhì)。
提示液體藥品聞氣味的方法,部分同學操作不規(guī)范,正確操作方法如圖5所示。
學生交流總結:通過觀察和生活經(jīng)驗,總結乙醇的物理性質(zhì)。
【片段6】乙醇與鈉反應
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動手完成鈉分別與水、乙醇反應的實驗,提示學生規(guī)范操作注意實驗安全。
設問:從鈉反應時的位置、形狀、聲音、劇烈程度等角度對比鈉與水反應的異同并完成表格2。
生1:鈉與水反應劇烈,鈉與乙醇反應較平靜,但都有氣泡冒出:說明都生成氣態(tài)物質(zhì)。
生2:鈉與水發(fā)出嘶嘶響聲,而鈉與乙醇反應基本聽不到。
生3:鈉與水反應迅速變成小圓球,而鈉與乙醇沒觀察到。
生4:鈉與水反應是鈉浮在水表面,與乙醇反應沉到底部。說明ρ鈉<ρ水,ρ鈉>ρ乙醇,進一步得出ρ乙醇<ρ水。
教演示實驗: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生成的氣體是氫氣。為了進一步驗證猜想,操作如圖6的實驗,可以聽到尖銳爆鳴聲。
【片段7】乙醇結構的再認識
學生分組實驗:(1)如圖7所示加1~2 ml乙醇于試管中,滴入2~3滴酚酞觀察液體顏色變化。(2)用玻璃棒沾取無水乙醇液體于pH試紙上。
設問1: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乙醇中含有-OH,那么乙醇是否呈堿性?
生:酚酞滴入無水乙醇中液體顏色無變化,說明乙醇不呈堿性。通過pH檢測發(fā)現(xiàn)乙醇呈中性。
設問2:分析實驗,從物質(zhì)分類的角度看,乙醇屬于哪類物質(zhì)?
生:乙醇呈中性表明無法電離出H+或者OH-,說明乙醇是非電解質(zhì)。
設計實驗意圖:通過實驗加深乙醇非電解質(zhì)印象,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直接給出結論更有說服力,同時為后續(xù)課程說明乙酸為弱電解質(zhì)做鋪墊,加深對有機化合物的認識。
【片段8】乙醇的催化氧化
學生分組實驗:已經(jīng)由片段 2知道,乙醇在體內(nèi)可以轉化成乙醛,實驗室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實現(xiàn)上述轉化。在酒精燈上灼燒銅絲,然后插入無水乙醇中,聞其氣味。
設問1:在該反應中,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你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嗎?
生1:灼燒后銅絲變黑。
分析1:灼燒后紅色變黑的原因是什么?銅被氧化變成黑色氧化銅方程式為:2Cu + O2_____________2CuO ① 。
生2:黑色銅絲插入乙醇中迅速變成紅色,有刺激性氣味物質(zhì)物質(zhì)產(chǎn)生。
分析2:顯然氧化銅和乙醇為反應物,刺激性物質(zhì)就是乙醛,所以產(chǎn)物之一為乙醛。黑色銅絲再度變紅說明產(chǎn)物之二是單質(zhì)銅,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不難發(fā)現(xiàn)另一產(chǎn)物是水。方程式為:
CH3CH2OH+CuO → H2O+CH3CHO+Cu ② 。
設問2:請同學討論下這里銅絲起到什么作用?說明理由。
生3:銅絲的作用是催化劑,反應前后沒有發(fā)生變化。
分析3:根據(jù)方程式①、②可知銅反應前后沒有變化,因此起到催化作用。大家可以看到銅參與了化學反應,所以催化劑也可能參與化學反應。兩式相加即可得到乙醇催化氧化的方程式:2CH3CH2OH+O2 → 2CH3CHO+2H2O。
4 教學反思
就高一學生而言,剛開始接觸有機物,一部分學生感到陌生、困惑,其原因可能源于學生沒有跳出無機物的固定思維模式,對共價鍵形成有機物缺乏足夠認識。蘇教版本課時著重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分析得出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思維容量大,因此教師要適當引導,對于學生陌生的領域盡量一語道破、一針見血以減少學生困惑,減小學習難度。本節(jié)課以乙醇為載體,重點從生活化學與化學實驗兩個角度入手,開展課程教學。通過科學實驗,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步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王云生.高中化學教學參考書:化學2(必修)[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