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瞇
2016年9月,臺風“莫蘭蒂”肆虐溫州。受臺風“莫蘭蒂”影響,溫州泰順暴雨如注,多處溪流暴漲,各地災情頻出。最讓人痛心的是,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nèi),屹立百年的3座國寶級廊橋: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消失在洪水中,但偏偏又是這一次臺風,讓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廊橋,又一次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里……
廊橋?qū)嶄?/p>
那道美麗的彩虹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有一座很搶眼的木拱橋,因其形似彩虹,故名為虹橋。虹橋是中國四大古名橋之一,它的建造昭示著中國橋梁技術(shù)的一個巔峰。許多研究中國橋梁建筑史的專家認為,自清中期以來,木拱橋的造橋技術(shù)已失傳,這道美麗的彩虹已經(jīng)消失——它只存在于張擇端的名畫當中了。
這個認識,一直到1980年才改變。那年,專家們在浙江省文物普查信息里發(fā)現(xiàn)了一條重要的線索:泰順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幾十座“形狀怪怪的八字木拱橋”。大家迫不及待地趕到泰順,在那里,他們震驚了:這不就是失傳了900多年的虹橋嗎?
【銜接】橋梁專家、清華大學八旬高齡的陳志華老教授來到泰順,禁不住潸然淚下,他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如此高超精湛的技藝,有如此偉大的創(chuàng)舉而感動。他說:“美國素稱‘廊橋之鄉(xiāng),但真正的廊橋之鄉(xiāng)卻是在溫州的泰順啊?!保妓?創(chuàng)舉/經(jīng)典)
天工圖騰
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獲得了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證書。這里的木拱橋即指我國浙、閩兩省的木拱橋,也稱“廊橋”。
這種橋獨受世界遺產(chǎn)保護組織的青睞,是由于其編梁木拱式的巧思,這種造橋方式讓橋有令人驚訝的堅固性。廊橋沒有橋墩,它凌空飛架,似長虹飲澗,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guī)格的桿件,穿插搭接起來。無釘、無鉚、無橋墩的“三無”原則,要求廊橋完全依賴于構(gòu)造,搭建時必須嚴絲合縫,一點也馬虎不得。
【詮解】當?shù)厝藢υ鞓蛑?,極為認真與熱忱。每一座橋,都帶著人們的一個個祈愿。這些橋梁既需凌波跨澗,又要負載千鈞。橋梁所用的都是容易朽壞的木頭材料,無釘無鉚,如何創(chuàng)造百年不倒的傳奇?皆因締造堅固廊橋的六個關(guān)鍵詞——愿景、責任、巧藝、恒心、厚德與天人合一。(責任/匠心/巧藝)
堅固的田園理想
因為修橋需要很大一筆錢,具體需要多少,由橋的跨度、規(guī)模決定。直到今天,修橋的錢通常都是鄉(xiāng)鄰們好不容易湊起來的。
過去村里造橋,有的村民窮,但也一錢、二錢、三錢地捐,或捐幾根木頭,如果什么都沒有,就出力,扛木頭,干幾天不要工錢的活。這些捐助行為都被刻在廊橋上,或被鐫于石碑,比如我看到一塊木板上密密寫著:冠伯一錢,成伯一錢,濟伯一錢……
歷史上的泰順廊橋除了供路人歇腳,還兼具廟宇的功能,是民間祭祀的場所。像樣點的廊橋在橋屋上都設有神龕。虔誠的鄉(xiāng)民在一些特殊的時節(jié),家家戶戶提著祭品聚到橋上,上香禱告平安,在青山綠水間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微評】廊橋的美,傳遞出民風的淳樸和人們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互幫互助/淳樸/向往)
廊橋美話
【素材鏈接】在泰順有一座最古老的廊橋——三條橋。橋板上的《點絳唇》所寫:“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清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盈盈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蹦E無有古風,只是引人幾分遐想。沒有雕龍畫鳳,沒有朱紅漆色,她古貌蒼顏,遺世而隱。
關(guān)鍵詞:遺忘/孤獨/守護
【微評】她孤獨,她多情,可她還是被遺忘在了時光里。但她的歲月,她的美,卻還是悄悄映襯著大自然。七百多年的歲月流過,她默默地執(zhí)守在這里,陪伴她的,是明月清風,碧水青山。
廊橋匠人
■守■藍振城——守橋人
在文興橋的盡頭,有一間泥土做成的小房子,房子里住著一位名叫藍振城的守橋老人,他20年守著廊橋,靠著在山里的一畝七分地及橋上人們進貢的香錢,過著清貧的日子。他為橋清掃、守護,從當年的壯小伙到現(xiàn)在的兩鬢花白,風雨中的文興橋俊美依舊。守橋的日子是孤寂的,問老人守橋守到什么時候,老人笑笑說:“風風雨雨都過來了,跟這橋,就一輩子吧!”
關(guān)鍵詞:堅守/信仰/十年如一日
【微評】這就是最樸實的民間信仰、民間承諾。一座橋,一生情。這世上還有一些人,也在默默地守護著他們的信仰,不論貧窮與富貴,這就是他們的一生。
■藝■曾家快——造橋人
木匠的手藝,曾家快是祖?zhèn)鞯?。從小生活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廊橋”北澗橋邊上的曾家快,對廊橋有著特殊的感情。要知道,能練到用斧頭剝雞蛋這般的手藝,才能手工造廊橋。可是,能把木匠這門手藝練到出神入化的人,難尋。在溫州泰順縣,會造廊橋的熟練工匠除了他和他90多歲高齡的師傅董直機,已別無他人。
關(guān)鍵詞:責任/傳承/工匠精神
【微評】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瀕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藝傳承人數(shù)量的銳減,這可能會導致技藝失傳。曾幾何時,學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吃飯的門路。可現(xiàn)在,老祖宗們留下的手藝,我們還能看到幾個?
遺夢三生
來過泰順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夢。溪上有橋,橋上有亭,亭上水榭,雕梁畫棟。石拱橋、木廊橋、石梁橋、石木混合橋鱗次櫛比。歷數(shù)唐、宋、明、清,保存完好的竟有958座之多。更有那一條條蒼勁明凈的石板路,任歲月打磨光滑,一頭伸向遙遙地遠古,一頭連接到二十一世紀的輝煌。
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之遺夢它不在這里,它無處可尋。可它在大家心底,揮之不去。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廊橋的修復工作即將在年底動工,重現(xiàn)古廊橋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