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珠
[摘 要]目前,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已經(jīng)面臨必須做“減法”的境地。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根據(jù)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文體特點、單元主題和學生的認知需求等,減掉臃腫的教學目標、繁雜的交流流程、過度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才能還語文教學一片純凈的天空,讓語文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語文課堂 刪繁就簡 本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11
時下,不少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大上”,不忍舍棄文本中任何一個訓練點,紛至沓來的語言實踐、雨后春筍般的資料拓展,讓學生忙得不亦樂乎,但學生真正收獲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卻很少。因此,閱讀教學已經(jīng)面臨必須做“減法”的境地。只有減掉臃腫的教學目標、繁雜的交流流程、過度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還語文課堂一片純凈的天空。
一、刪繁就簡,凸顯科學性質(zhì)定位
2011年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再次明確了語文是基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zhì)。但縱觀當下的閱讀課堂,充斥著各種非語文元素的內(nèi)容,從流于形式的盲目探究到看似熱鬧的角色表演,從所謂的音樂熏染到關注視角體驗的圖文結(jié)合,各種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語言運用的核心卻完全消失。因此,閱讀教學必須要大刀闊斧地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砍除,落實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
如,《美麗的丹頂鶴》課后練習要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描畫一只丹頂鶴,并涂上相應的色彩。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僅描畫涂色就用了大半節(jié)課的時間,直接將閱讀課教成了美術課。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定位,體現(xiàn)在哪里?對話編者,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題旨在引領學生感受丹頂鶴色彩搭配的和諧,并通過“涂色”反芻文字,形成直觀形象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勾勒出丹頂鶴的輪廓、感知描寫色彩語言的同時,引領學生體驗“鮮紅鮮紅”等疊詞的表達效果,并感知“卻”“而”等轉(zhuǎn)折之后形成的色彩反差,將填涂色彩與語言感知自然地融合起來。這樣的刪繁就簡,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貼合語文的本質(zhì),強化了學生的言語體驗,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痛下殺手,貼合學生認知需求
為了從多維的視角印證、拓展教材文本,教師常常將相應的資料引入課堂。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無視資料的目標意識,過度的拓展擠占了閱讀文本的時間。這種只注重形式的拓展,有悖于資料補充的初衷。
《埃及的金字塔》是五年級的一篇說明文,在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說明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說明方法表達效果的感知及其實踐運用上。而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卻為學生補充了胡夫金字塔的各種數(shù)據(jù)資料,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yè)名詞,顯然是從一篇建筑學專業(yè)文章中摘錄下來。學生讀起來都非常吃力,就更不用說借助資料去感知文本了。
與其脫離學生能力實際,背離學生真實的內(nèi)在需求,還不如去除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賞析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并實踐運用,促進讀寫之間的完美結(jié)合。
三、忍痛割愛,彰顯文本體裁特點
一篇文本一旦入選教材,就有著其與眾不同的典型教學價值?;谖捏w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每一篇文本只有遴選出與文體特點相得益彰的典型語言,才能讓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主題化、系統(tǒng)化。
例如,在教學《說勤奮》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兩個事例,感受司馬光、童第周的勤奮。如此教學,仍舊偏重于對“勤奮”內(nèi)涵的感知,耗時不少,卻未能與作者的思路一脈相承?;谡n題中的“說”,教師要忍痛割愛,減去對敘事記人類文本語言的感知,騰出時間關注文本說理的過程和策略,感受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的典型價值為自己的中心論點服務的,讓學生在首次學習說理文中,形成對說理文語言的初步感知。
四、舍車保帥,融合教材單元視域
當下的小學語文教材都以主題單元的方式編排,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的視野不能拘泥于某一篇孤立的文本,而要放眼整個單元,從單元內(nèi)在的組合關系入手,既要充分開掘“此一篇”的獨有價值,也要考量其在單元視角下承載的職責,刪除其他繁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例如,教學《諾貝爾》一文,可謂“四處開花”,有的教師從文本出發(fā)探究諾貝爾為人的可貴品質(zhì),有的研究諾貝爾發(fā)明的炸藥種類……當我們將視野拓展到整個單元時,就不難看出這個單元的主題內(nèi)涵都指向“挫折中的堅守”。因此,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應該緊扣單元的主題,聚焦諾貝爾所遭受的種種不幸與挫折以及其執(zhí)意前行的頑強毅力。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能舍車保帥,凸顯核心,將教學之力用在關鍵處。
總而言之,面對閱讀教學過于沉重的包袱,我們要在基于教材、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毫不猶豫地進行“減法”,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