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紅
摘要:生活化的思品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理念,也給思品課堂教學自然地注入了鮮活的生命。本文通過用生活實例給思品課進行“潤色”“掩缺”“點睛”努力打造其“妝容”,從而提升思品課堂的亮度、品位和韻味。
關(guān)鍵詞:生活實例;思品課堂;妝容
時下的初中思品課堂雖教學方式多樣,但很多都是“六宮粉黛無顏色”,激不起學生對思品課學習的興趣。如何讓我們的思品課成為“緩歌謾舞凝絲竹”的魅力課堂,讓“君王”們有種看不足的感覺?筆者認為,用生活實例“妝容”思品課堂,提升思品課課堂的亮度、品位和韻味。
一、用生活實例“潤色”,提升課堂的亮度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guān)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因此思想品德課程用生活實例 “妝容” ,提升課堂的亮度。當然“潤色”、“妝容” “調(diào)整膚色”,要做到一個“真”字。教師通過真實的心理、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故事出發(fā),讓學生沉浸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內(nèi)心體驗和思考,得出自己心服口服的結(jié)論。這樣的課堂才是有亮度的、靈動的課堂,才是學生真正的學習的課堂。
例如,在學習“學會拒絕”一課時,筆者預先給學生一個禮拜的時間來準備這一課,課題取名為《潘多拉魔盒中的理智與情感》,學生積極準備,尋找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的誘惑。最令學生們印象深刻的一組是《好奇掃個二維碼,銀行卡里的錢不見了》:第一幕中讓同學們見識了原來看似平常不過的通過手機獲取免費商品的現(xiàn)象也存在著“陷阱”,使同學們的“安全閥門”意識上了一道鎖;第二幕中再次面對二維碼的誘惑,表演者通過演繹“理智說”和“情感說”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有些人還會抵制不住誘惑的原因,這種情感與理智的沖突與交鋒下給同學們上了生動的啟示課。這組表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編劇的靈感源于小品《賣拐》系列,精彩程度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讓筆者有了更多的想法,布置課后拓展延伸作業(yè)——編寫劇本。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的可取之處是把書本知識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培養(yǎng)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能夠辨證地看待身邊的誘惑,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中吸取營養(yǎng)和力量,不斷提升社會認知水平,為以后適應社會生活培養(yǎng)一定的能力。
二、用生活實例“掩缺”,提升課堂的品位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深化,需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體驗,通過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使其真正內(nèi)化。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提升課堂的品位。如學習“禮貌顯魅力”一課時,筆者展示了學生平時讓座中遇到的困惑而寫的一篇周記《善》:在公交車上,空無一人,我便找到角落坐下,其實我知道,這個位置坐不長,但我還是坐了,可能就是因為坐不長才會坐,希望久一些,因為心里的虛榮心。車上慶幸沒有老人,車啟動了,沒過多久三位老人上來了,在我之前會有人讓座,這樣我就不用讓座了,但似乎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沒有人讓座。這時車上鴉雀無聲,聽歌的聽歌,玩手機的玩手機,看風景的看風景,假眛的也有。可我總覺得我沒臉再坐在座位上,就像是干了什么壞事,幾分鐘后,我只能讓座,因為我無法做的心安理得。老人朝我笑笑,坐下。這時玩手機的,聽歌的,看風景的人都看向我,眼神中有嘲諷,有輕蔑,或許還有鄙夷,車上的人都在給這個遲到的讓座打分。不管他們怎么看,或許這個讓座遲到了,但我至少做了,總比沒有做的好。許多次乘車,都會有這樣的情景,要么你在眾人尖刀似的眼神中讓座,要么就像我在良心的譴責下讓座,那為什么我們不在自己的心甘情愿下讓座呢?這次的事讓我明白,善良一些,禮貌一些,不是做給人看的,而是讓自己良心安心,讓自己舒心。
真實的角色體驗:首先,統(tǒng)計班級里碰到在公交車上讓座的以及不讓座的人數(shù)。通過真實的角色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和反思這一平常的行為背后所揭露出的道德上的深層次問題。小組合作探究:請你評價該學生的“內(nèi)心獨白”。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把讓座位上這一小事的深入剖析,能幫助學生理解禮貌的最高境界,不是通過平時的說教像木偶似的去執(zhí)行,而是通過內(nèi)心的掙扎和矛盾沖突加深內(nèi)心的修煉,從而真正做到如何禮貌待人。
三、用生活實例“點睛”,提升課堂的韻味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實施者應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積極開發(fā)各門學科中的相關(guān)資源,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聯(lián)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所以, 打破思品課堂“慘淡”的氣色,教師“妝容”思品課堂中,也用生活實例來點“晴”,架起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架起突破重難點的橋梁,打造出思品課堂“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效果,來提升課堂的韻味。
如在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筆者問學生: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么?為了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得到閃爍,筆者點撥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中華文化的縮影——名字,學生立即對自己名字的出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發(fā)現(xiàn)有些名字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不少名字出自經(jīng)、史、子、集等典籍,如懷瑾(出自《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由此學生舉一反三從名字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家鄉(xiāng)的漁文化),這些都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guān),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我們的語言文字是如此的生動活潑,富有靈性,感受到了中華文化(漢語)的精深,激起了他們對文字追本溯源的興趣,課后掀起了說文解字的熱潮。生活化情景創(chuàng)設的教學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改變了單調(diào)乏味的效果,讓學生樂于探究,體驗感悟,追本逐源,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厚實度和底蘊。
總之,要讓思品課能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必須把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用生活實例“潤色”、 “掩缺” 、“點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切入點,利用生活實際有目的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精心裝扮課堂,努力打造有美感和魅力的思想品德課。
參考文獻
[1] 《義教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2] 張華.《論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樓江紅.《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