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達
摘要:“年齡是否對二語習得產生影響”,這一直是一個在專家學者中存在爭議的課題。本篇論文將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探討“關鍵期”是否存在,以及二語習得是否有必要過早地滲入到兒童教育中。
關鍵詞:二語習得;年齡;關鍵期假說
一直以來,人們的認為小孩學語言的能力遠超過成年人。關于小孩子為什么能如此迅速掌握外語,科學家對于它的爭議已經持續(xù)了半世紀之久。盡管大多數學者都贊同在第一語言習得中存在著一個 “關鍵期”,但是這個理論是否可以被應用到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仍然存在爭議。
一、前人結論綜述
1979年,Krashen依據他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如下的結論:從語法的學習角度來看,年輕的學習者進展更慢;但如果給予了足夠的時間及語言輸入,年輕的學習者更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水平,甚至能夠達到本族母語使用者的標準(The Standard of Native Speakers)。相反,那些起始習得年齡較晚的學習者在習得的最初進展很快,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他們其中很少有人能達到年輕學習者水平的人。
語言學家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在理想條件下,兒童二語習得者比成年人二語習得者更容易成功。但是,關鍵期假說并不能因此而被輕易地證明存在。筆者將在下文開展進一步的研究總結。
二、深入探究
當前人們普遍認為只要規(guī)劃了英語教育,學生們便可以學好英語,忽視了許多影響學習進度與效果的因素。在大部分情況下,最終習得成果是由年齡和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首先,從動機的角度來看,學習過程中對成果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便是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外語學習態(tài)度指的是學習者對外語學習的認識情緒、情感、行為在外語學習上的傾向。
其次,教學實踐表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學好第二語言。雖然有些個例可以輕松地掌握數門外國語,但很多人在其他學科表現良好,卻在二語習得方面卻很吃力。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語言潛能都是不一樣的,并不是在一定的年齡內進行二語習得,每個人都可以取得卓越的成效。
最后,語言環(huán)境也是影響最終習得成果的重要因素。國外的語言專家對于語言學習有著很深入的研究,他們發(fā)現,如果能夠維持穩(wěn)定外語環(huán)境,想要一個成年人的口語流利程度達到熟練,需要的時間是年齡除以6。但是事實表明,國內的教育并不能保證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這一事實也是阻礙最終成效的一大障礙。
關于關鍵期存在的證據十分有限,并且大部分是從理論知識以及同其他類型關鍵期的生物學類比中衍生的。在關于二語習得關鍵期領域的所有研究中,以下的三個重點問題仍然沒有被確定。
1、關鍵期假說中的一個確切的起終點。Lenneberg提出關鍵期即是青春期之內,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呼應。Johnson和Newport(1986)在他們的報告中認為15歲時關鍵期的結束點。Pinker則認為關鍵期是從6歲開始,直到青春期結束。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舊沒有劃分出關鍵期范圍的確切時間點。
2、在關鍵期內和關鍵期外進行語言習得的成效差異。目前大多數語言學家在此問題上都只采取了理論研究,缺乏有說服力的跟蹤對比調查。
3、在關鍵期內語言環(huán)境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教育即是這個問題一個有力的反例。雖然英語教育在兒童6歲時就開始了,但最終收獲的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在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假說中,多數研究者并沒有考慮外部因素的作用。
三、結論和建議
年齡與二語習得的關系仍然是一個開放的話題,但是基于專家們的研究及歷史紀錄,筆者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科學依據,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關鍵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其對語二語習得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證明。
在得出了如上結論之后,面對二語習得低齡化的趨勢也便有了較為明確的指導方向。在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里盲目地開展英語補習班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更為嚴重的是,此舉非常有可能讓兒童產生挫敗感,逐漸喪失學習第二外語的熱情,最終對語言學習產生抵抗情緒。兒童學習外語,不一定要從絕對的低齡開始。這一來可以減輕兒童的學業(yè)負擔、保證孩子們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二來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在國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Johnson, J. & Newport, E,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y Press,1989.
[2] Krashen,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1982.
[3] Majrjorie Hall Haley, Theresa Y. Austin.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ve.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4] 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 胡壯麟,習得與學得,《中國外語》,2007.
[6] 靳洪剛.《語言習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7] 羅躍光.王琳.2012.從對比分析理論到錯誤分析理論看二語習得的歷史發(fā)展,《語文學刊》,
[8] 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 文秋芳.《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10] 文秋芳.王立非.二語習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顧與思考,《外國語》.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1] 鐘啟泉.雙語教學之我見,《全球教育展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