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燦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德陽 618000)
冠狀動脈疾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的價值研究
郭開燦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德陽 618000)
目的 本實驗課題主要探討放射CT血管造影對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范圍限定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45例,全部患者均進行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分別用1 mm和3 mm的方法對患者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對患者的診斷結果中的鈣化斑塊和小鈣化斑塊的檢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1 mm小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高于3 mm小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P<0.05);1 mm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高于3 mm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P<0.05)。結論 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應用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中,采用不同厚度重建數(shù)據(jù)對鈣化斑塊和小鈣化斑塊的檢出率有差異,且1 mm的層厚、層間隔比3 mm更具有檢出優(yōu)勢,有較高的檢出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冠狀動脈疾病;放射CT血管造影;價值
冠狀動脈疾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鈣化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動脈膜內有沉淀類脂質和積聚著復合糖,繼而患者組織纖維內有鈣化沉淀。以前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是應用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這是心血管檢查中常見安全的方法,也很好的為冠狀動脈的檢測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但是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利用冠狀動脈造影診斷,患者容易出現(xiàn)各類并發(fā)癥,例如心率不齊、冠脈離斷等等,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而且此種方法在診斷上價值過高,只有在具有嚴重的臨床指征時才會內采用,這樣給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帶來了困擾。隨著放射CT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其用于檢查和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帶來了不少的效益,放射CT血管造影與冠狀動脈血管相比其掃描速度較快,對斑塊的分辨率也較高,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次擇取我院冠狀動脈疾病患者45例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范圍限定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且符合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的條件,男28例,女17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8.2±6.32)歲,心率52~97次/min,平均心率(68.4±3.26)次/min,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適應證:(1)患者不能夠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2)有胸悶、胸痛和胸前壓榨性疼痛等不適感覺。(3)有不確定原發(fā)性心肌疾病等。(4)患者有同位素心肌檢查異常、不典型心絞痛、超聲運動負荷檢測為陽性、冠狀動脈支架后置入等等。
禁忌證:(1)患者有嚴重的心力衰竭、心率不齊、不穩(wěn)定心絞痛[1]以及嚴重的心肌疾病等心血管疾病。(2)患者有嚴重的肝功能、腎功能不全,且呼吸功能出現(xiàn)障礙、凝血功能障礙。(3)患者有過敏性體質且對碘劑藥品過敏。
1.3 方法
(1)數(shù)據(jù)重建:對入選患者在1 mm和3 mm的層厚和層間隔進行數(shù)據(jù)重建,選擇西門子64排多層螺旋CT[2]和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分析儀。(2)檢測方法:在對患者進行檢測之前,將西門子64排多層螺旋CT的電流設置在1331A,電壓設置在120KV,儀器矩陣選取為512 mm×512 mm。將上述條件設置完成后,患者進行屏氣,用儀器從患者氣管隆起處一直掃描至心臟隔,在掃描中注意觀察患者心電信號,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1.4 觀察指標(檢出標準)
觀察并記錄患者1 mm和3 mm層厚、層間隔下小鈣化斑塊和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
鈣化斑塊的檢出標準:冠狀動脈鈣化檢出需要在130Hu區(qū)域范圍內多個相鄰的CT值檢驗出鈣化灶,每一層檢出都會被保存在軟件中,在鈣化斑塊大于或等于130Hu時斑塊會被自動轉化為粉色。當檢測的影像中出現(xiàn)偽影,應該準確的將偽影和鈣化斑塊區(qū)分開來,同時還要調整窗框、位,這樣才能減少誤差,還可以將檢測區(qū)局部放大,這樣才能準確的和原始圖像進行對比。患者在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對患者檢測的數(shù)據(jù)采用1 mm和3 mm層厚的方式進行重建,主要分為1 mm重建組和3 mm重建組,1 mm每一層厚度的定義為1 mm,3 mm每一層厚度的定義為3 mm。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mm組應用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檢測出鈣化斑塊45個,檢出敏感性為100%,檢測出小鈣化斑塊39個,檢出敏感性為100%;3 mm組中檢出鈣化斑塊31個,檢出小鈣化斑塊23個,檢出敏感性分為為68.88%和58.97%。1 mm的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高于3 mm的檢出敏感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1 mm的小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同樣高于3 mm的小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具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狀動脈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診斷標準就是冠狀動脈血管中的鈣化,所以說提高對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檢測是很有必要的。以前在臨床上對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通常采用冠狀動脈造影進行檢測,也是目前在臨床上運用最廣泛的診斷方法,它能夠經過診斷檢測給醫(yī)生提供正確的數(shù)據(jù)信息,給患者的治療提供合理的依據(jù)。但是這種診斷方法在總體上檢測的步驟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其次所需要的費用也較高,同時這種檢測方法容易導致心率不齊、心肌梗死[3]等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種檢測方法也多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進行使用。但是放射CT血管造影則很好的克服了這些缺點,使患者在臨床上的檢驗更為方便、實惠和準確,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掃描快、分辨率高的特點。有關研究表明,通過冠狀動脈疾病積分的評價情況,能夠有效合理的將冠心動脈疾病患者的風險進行分層,從而進一步確定患者冠心疾病發(fā)生危險的程度?;颊卟捎梅派銫T血管造影檢查血管內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過程中,層厚與層間隔是影響檢測的主要因素。檢測過程中根據(jù)相關文獻報道[4],大于40歲的患者中冠狀動脈疾病的確診率為50%左右,敏感性為100%,在大于60歲患者的人群中冠狀動脈硬化可能對導致冠狀動脈內狹窄,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鈣化斑塊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在冠心病的診斷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能夠準確的計算出患者血管內鈣化的情況,放射CT血管造影對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方便性和準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5],1 mm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100%高于3 mm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68.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1 mm小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100%高于3 mm小鈣化斑塊的檢出敏感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疾病的臨床診斷檢測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準確的檢測出患者血管內含有的小鈣化斑塊及鈣化斑塊,為患者在臨床上的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和準確的數(shù)據(jù),且在診斷中不同層厚、層間隔所檢測出患者血管內斑塊數(shù)量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說可以將放射CT血管造影作為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診斷方法,但是在檢測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進行重建,這樣才能確保臨床檢測的準確性。
[1] 陳 琦.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05):608-609.
[2] 張俊勇.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應用探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5,15(05):57-58.
[3] 毛海英.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7):41-42.
[4] 蘭勝青.放射CT血管造影對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7):47+49.
[5] 屈光雄.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臨床應用[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6,29(07):1098-1099.
本文編輯:吳宏艷
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GUO Kai-c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Deyang People's Hospital,Sichuan Deyang 618000,China)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CT angiography 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s This study limits the scope of 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5 January-2016 year period,all patients underwent radiation CT angiography on patients were reconstructed by 1 mm method and the data of 3 mm,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results of patients in the small calcified plaque and calcified plaque were compared analysis.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1mm small calcification plaque det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3 mm,and the sensitivity of small calcified plaque detection was lower(P<0.05).The sensitivity of 1mm calcified plaque det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3 mm,and the sensitivity of calcification plaque detection was lower(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radiation, using different thickness reconstruction data on calcified plaque and small calcification plaque detection rate differences,layer thickness, layer spacing and 1 mm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3 mm dete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is high,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adiology;CT angiography;Value
R816.2;R543.3
A
ISSN.2095-6681.2017.2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