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摘 要 作為德國功能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翻譯理論,目的論在德國甚至整個西方翻譯研究領域引發(fā)了一場革命。功能派翻譯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其形成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Possibility an)大份額,且深受觀眾喜歡。但是電影字幕翻譯一直是參差不齊,備受詬病。目的論作為德國功能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對電影字幕翻譯具有指導意義。利用先進的翻譯理論來保證并提高字幕翻譯質量是翻譯實踐者們一直追究的目標,為此,本文借鑒目的論對電影《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字幕翻譯進行分析。
關鍵詞 目的論 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外國電影在中國市場上占有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外國優(yōu)秀影片涌入中國市場,電影成為中國人日常娛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有效提高字幕翻譯質量,消除文化隔閡,增強影片觀賞性一直是眾學者積極探討的問題。我國的字幕翻譯研究則相對滯后,缺乏行業(yè)規(guī)范,尚有許多問題有待探討。
字幕特有的表達功能、呼喚功能和信息功能決定了其翻譯應是以喚起觀眾共鳴、吸引觀眾興趣以及告知觀眾故事進展為特定的目的。因為英漢語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異,譯語文化背景和譯文觀眾的期待成為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因素。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研究電影《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中的字幕翻譯。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不久以后,其學生漢斯·弗美爾(Hans Vermeer)擺脫以原語為中心等值論的束縛,創(chuàng)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根據(jù)這種理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在Vermeer的“目的論”基礎上,賈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 Holy―Manttari)進一步發(fā)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20世紀90年代,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nae Nord)根據(jù)已有的功能翻譯理論,寫成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提出“忠誠”原則來完善功能翻譯理論??偟膩碚f,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由其目的所決定的活動,由此摒棄了傳統(tǒng)的忠實和對等的原則,從接收終端的實踐者這個新角度來研究翻譯活動,通過把翻譯研究從狹窄的語言學領域轉移到更廣泛的跨文化交際領域,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翻譯研究視野。
《納尼亞傳奇》是七本系列兒童魔幻故事,被認為是英國小說家劉易斯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兒童經典文學作品之一?!都{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是由沃爾頓傳媒公司出品的納尼亞系列電影中的第二部。故事中凱斯賓王子遭到不合法國王彌若茲(王子的叔叔)的驅逐,在逃難中吹響蘇珊的號角,將佩文西兄妹四人彼得、蘇珊、埃德蒙和露西召回納尼亞世界。披上戰(zhàn)袍的帕文西兄妹,在獅王阿斯蘭的幫助下,協(xié)助凱斯賓王子和納尼亞的動物和精靈,再一次用智慧和勇氣戰(zhàn)勝殘暴的強敵,讓納尼亞重新煥發(fā)往日的和平、生機與魔力。該影片的字幕翻譯可以視為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導演的意圖和中國觀眾的期盼決定了字幕翻譯的目的。因此,從翻譯目的以及字幕的特殊功能來看,目的論的核心觀念和翻譯原則都能夠用于指導該電影字幕的翻譯。
1直譯
例1: We cant accuse the Lord Protector without proof.
Translation: 沒有確鑿證據(jù)不能無端指責護國公。
Lord Protector曾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奧利弗·克倫威爾使用的稱號,當時克倫威爾執(zhí)掌英國政府,權傾一時。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相似的情況,當皇位繼承人年幼無權時,最具實力的大臣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實權。影片中,Lord Protector指的是the Lord Miraz凱賓斯王子的叔叔,彌若茲,不但殺兄篡位,還暴力統(tǒng)治著納尼亞王國。此處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符合目的論中的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即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也確保觀眾理解不存在偏差。
2意譯
例2:I will say this. If Caspian does know of the Deep Magic, my lord would have good reasons to be nervous.
Translation: 請恕我直言,如果凱斯賓知道了那種法力, 您的麻煩可就大了,勛爵。
例3:Which of you superstitious old women wants to spend the night in a cell?
Translation: 你們這些膽小鬼不想被關進監(jiān)獄吧?
例2中,“I will say this” 并沒有直譯為“我這么說吧”,這句話是凱賓斯王子的老師對護國公所說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下屬用這種語氣對國君說話顯得不夠尊敬,影片中翻譯為 “請恕我直言”更符合中國文化。而后面的半句也沒有直譯為“……有理由緊張起來了”,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別扭甚至是不知所云,影片中意譯為“……麻煩可就大了”,聽起來更為自然貼切,易于觀眾接受,依據(jù)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此處意譯法為最佳選擇。同樣,例3中“superstitious old women” 并沒有翻譯為“迷信的老女人”,也是為了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老愛幼(下轉第95頁)(上接第93頁)的習俗,且該影片觀影者主要為兒童,“迷信的老女人”會對他們產生不良的影響,意譯為“膽小鬼”可以避免這一尷尬,確保達到翻譯目的,取得理想的觀影效果。
3分譯法
例4:Expect us to stand by while you blame such a blatant crime on fairy tales?
Translation: 你信口雌黃,瞞天過海,還想讓我們袖手旁觀。
例5:One should choose his words as carefully as he choose his friends.
Translation: 說話應該像交友一樣,必須三思而后行。
英語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英語結構往往緊湊嚴密,好比一棵參天大樹;漢語結構常常簡練明快,猶如一根竹子。在進行長句翻譯是,將長句翻譯為幾個簡短的小分句,可以降低中國觀眾的理解難度,縮短看字幕的時間,提高影片的觀賞性。按照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例4和例5中選擇分譯法。這兩例中,采用大量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對小觀眾而言,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實現(xiàn)娛樂目的的同時,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A].In L.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227-238.
[3] 邱敏.從目的論視角談英漢電影翻譯[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0):127-129.
[4] 王丹斌.試論影視翻譯的方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6):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