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教學作為一種既可為傳統(tǒng)也可為新貴的教育傳播模式,在新形勢下對高校發(fā)展建設具有重要積極作用。本文提煉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優(yōu)質電教文化,分享環(huán)境育人的相關經驗,將電教與環(huán)境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出一條特色發(fā)展之道。
關鍵詞:電教文化;環(huán)境文化;校園媒體;建設發(fā)展
以電視媒介為載體,全力打造電教平臺,推動校園文化又好又快發(fā)展
電視教學模式主要以電視媒體為傳送教學信息的載體。電視媒體的信息表現特點,使該模式從產生至今一直經久不衰,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遠程教育形式。而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正是運用了這種電視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努力,現已實現校內電視網絡全覆蓋,且以先進的設備突出優(yōu)勢,不斷使名家大家以及院領導,甚至優(yōu)秀學生陸續(xù)登上電視熒屏,極大豐富“電教課”的內容。而這種模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著重要作用。
——每個班都配備性價比較高的電視。
——每周網羅三河新鮮事,開設兩期校園新聞欄目——《三河新聞》。
——每天晚上學生都能記住電視平臺觀看央視全國新聞聯播,了解國內時事。
——組織開展電視教學,舉辦電視講座以及視頻會議。
——校園電視網絡全線拉通,已實現全覆蓋。
在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電教課已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第二課堂,并遙遙領先于省內其他一些高等院校。這也成為師生共鑄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
在致力于發(fā)展“電視教學”的同時,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還同期制作原汁原味的校園電視臺視頻欄目《三河新聞》,每周兩期(周三與周六晚上7:30準時播放)。截至目前,《三河新聞》已成功播送近200期,自該欄目創(chuàng)辦起,基本上從無間斷,從而使其成為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校園電視臺的品牌欄目,并一直都深受學生的喜愛。至此,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已實現一報一臺一網,進入全媒體化時代,為“打造豐富多彩校園文化,共建繽紛魅力最美三河”做了積極有效的準備。
每期校園新聞的制作都極不容易。制作團隊從最初拍攝,到主持播音;從文稿起草,到后期剪輯;從后期剪輯到最后影像呈現,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工作難度卻極大,面臨的挑戰(zhàn)極多,任務繁重,時間緊迫,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精力。
在欄目開設期間,不少學生紛紛加入《三河新聞》的制作團隊,并以學生記者與學生編輯的身份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極大地充實了校園電視臺的采編隊伍。
《三河新聞》類似于《新聞聯播》,但它既貼近實際,又貼近學生,而深受學生的喜愛。還有不少學生志愿者的積極參與,積極配合,讓該欄目始終處于“火熱”狀態(tài)。這為校園文化更廣泛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省市縣各級電視臺廣泛播放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新聞,學院通過內宣促外宣形式,不僅竭力打造校園媒介的內宣優(yōu)勢,還將外宣納入學院發(fā)展的重要議題,進一步開拓外宣新局面,樹立良好的學院形象。
此外,電視教學便捷有效。由于電視網絡在各教學樓已實現了全覆蓋,電視教學已成為了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優(yōu)質的教學亮點之一。目前,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電視圓滿實現了班班通,既可邀請名家教授通過電視進行講座,又能夠組織學生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不僅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同步,也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整合更多優(yōu)質教學資源。
電視教學,因其便捷有效的特點,除了《三河新聞》的欄目外,還有多種主題教育活動,都以電教形式展開。為了讓‘電教資源能夠有效利用,上至學院整體會議,下至優(yōu)秀理論成果的宣講與解讀,以及一些必要的演講與公告通知,都成了我們‘電教課的重要內容與對象。這也形成了三河學院獨特的文化形式之一——電教文化。
以校園環(huán)境媒介為依托,提煉文化內涵與品質,突出校園文化建設氛圍
為使得校園文化在廣度與深度上有所擴展,學院特別打造長達百米的石刻文化長廊。以天然石頭為藍本,配以書法家寫下的名家語錄、詩文等書法,形成了一道極富文化底蘊與兼具墨香韻味的靚麗風景。隨著學院的發(fā)展,石刻文化已遍布校園的各個角落,且以獨到的存在形式美化校園,吸引不少師生駐足拍照留戀。然而,這些天然石頭的選取大有講究,多半是經大自然鬼斧神工后的產物,形狀奇特,造型多樣,終讓每一塊石頭都成為一片獨立的風景,每一塊石頭都成為校園文化的代名。
在大眾傳播口,宣傳展板與橫幅的傳播形式都已被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充分有效利用。學院精選展板與橫幅內容,大范圍傳播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學院還積極動員師生建言獻策,參與進校園文化建設中來,且不斷加強連帶的精神文明建設。
近年來,三河學院全面打造“最美三河”,設置在校園各處的文化標識成為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如在草坪上,一句擬人手法的話語引人注目——“我也有生命哦,請愛護我?!钡壬鷦有蜗蟮臉俗R,使得學院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類似的標識還有很多,學院始終將創(chuàng)新意識融入這些標識上,以更為活潑文化形式展現學院的內涵與底蘊。
學院充分認識到校園環(huán)境媒介在加速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煉文化內涵與品質,突出校園文化建設氛圍,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偉大“中國夢”。
在新形勢下,電視教學和環(huán)境文化育人功能日趨凸顯,尤其對校園文化建設和內涵建設等方面,影響深遠。如何打造一流校園傳播媒介,豐富電視教學內容,挖掘環(huán)境文化內涵,是一項長遠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高校校園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韓寧,HAN Ning - 《嘉興學院學報》- 2006年2期
作者簡介:
周躍剛,高校教師,酒城瀘州人,魯迅文學院青年作家班學員,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瀘州作家協會會員、合江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青少年作家網專欄作家,四川省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事跡曾被《四川工人日報》、《瀘州日報》、《瀘州晚報》、瀘州電視臺、《南充晚報》、中國文明網等媒體專題報道,文學作品曾被《散文詩》、《中國校園文學》、《美文》等國內知名純文學期刊專欄推薦。曾在南充舉辦“周躍剛個人詩歌朗誦會”(四川省作協、四川作家網、西華師范大學主辦)。公開出版發(fā)行青春散文集《筆走青春》(2014年9月 中國文史出版社),詩集《借風為名》(2015年3月 文匯出版社)?,F供職于四川三河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