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娜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深化發(fā)展,對特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學熱情,引導和鼓勵他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我、完善自我,這是特教語文教師們值得深思的首要問題。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建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良好互動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慢慢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運用有效策略組織個性化的教學活動,這是教師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習能力綜合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小學教育;特教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引言: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固化,學生思維并不活躍,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被動思考、盲目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絲毫不考慮學生的主體意愿,不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菰锓ξ兜恼n堂氛圍,陳舊落后的授課手段,讓學生對于語文,對于學習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極大的制約著特教事業(yè)長遠規(guī)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針對上述問題作出解決,筆者認為,重新確立教學目標,不斷整合課程資源,堅持著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讓語文回歸生活,讓學生成為主體顯得非常必要且關鍵。特教語文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而言大有助益。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特教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在實踐中多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條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相關問題,明確未來奮斗目標。另外,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尤其是身體有缺陷的小孩子,老師的關愛于他們而言就是成長的動力[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保證教學質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們階段性成長任務得以圓滿完成,在個性化發(fā)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利。比如有些特殊學校的孩子是住宿生,非常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和幫助,教師對于這些孩子來說,還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我們的教師需要在生活上給這些孩子幫助,引導學生學會處理一些具體的問題,用關愛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如果學生在學校能夠體會到深深地愛,他們一般不會想家,會特別喜歡在學校生活,有利于幫助這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樹立自信,保持愉悅的心情,還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人格
特殊學校小學生的年齡很小,健全人格還未形成,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但是無法判斷事物本身對錯,脫離家長、教師引導,容易走上不正確的人生道路。特教語文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是發(fā)揮重要的輔助作用,通過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活動的組織,讓孩子們建立起積極人格,即使外在條件與他人不同也能勇敢的面對生活,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爭做一名高素質、有理想的棟梁之才。比如,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1]。推薦《三字經》《千家詩》《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手冊》《弟子規(guī)》等等,把有關道德的文章做出重點解析;或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課文的教學中,教育孩子應該抱有感恩的心,主動的幫助他人,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聯系著生活實際,在學生心靈深處埋下一顆“感恩”的種子,等待種子發(fā)芽,學生積極人格才會形成。
三、打開思維互動學習
解放天性是每個語文教師都要實施的,放飛孩子們封閉的思維,才能讓他們不斷地探索學習[2]。語文課本中,語義的理解和體會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再進行整合交流。通過互動辯論,學生會進一步加深感悟理解,發(fā)現學無止境[2]。自主互助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給課堂注入活力與生機。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的故事時,我問學生:“這個故事讓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一大部分同學說做事不要害怕,要親身經歷才有正確的認識和結果??捎械耐瑢W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小馬本不害怕,是老牛、松鼠等的建議不同不對,才讓小馬不敢過河。經過大家的集體思考,最后我做了全面的總結,使學生對故事的寓意有了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更讓他們在爭辯交流中發(fā)展個性,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
四、主動聯系現實生活
特教語文教師應該及時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知識相對枯燥,但是絕大多數的語文知識又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利用語文知識的這一特點,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知識內容。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講解一個全新的知識點時,可以首先利用一個或者幾個生活中的常見例子來引出將要講解的內容,并且在講課過程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不斷聯系生活實際,使日常生活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這樣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另外,運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形式,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知道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質量。
五、走出課堂走出校園
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促進回歸主流“人是社會的人”,聾人亦是如此,作為聾教育的工作者,我們不能把學生束縛在學校、家庭這個狹窄的范圍內[3]。“回歸主流”的思想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在許多特教學校都還未走出傳統的圈子,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應充當教學改革的先鋒,使學生在盡量少受限制的環(huán)境中同正常兒童一樣,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形成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技能。為此,特教學校的語文教學還應走出校園,與普通學校多打交道,讓學生與正常學生經常在一起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學習上的結對子、開展語文技能方面的興趣小組、舉行語文知識競賽等。學生在與正常兒童的交流過程,深感學好語文對自身的重要性,達到自我促進的效果。久而久之,學生在同正常兒童交流時的自卑心理也就會慢慢消除,隨之,他們逐步樹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結束語
總之,加強對小學特教語文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小學特教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環(huán)節(jié)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策略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周碧儒.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生活化有效策略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6(0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