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蘇文
摘要:中國在國際地位逐步穩(wěn)升。不但中國的經濟走了出去,中國的文化也要走出去。很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學習漢語,形成了“漢語熱”。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也是印象深刻,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也想學習中國的文化,有的甚至為了學習、更深刻的了解中國的文化選擇生活在中國。雖然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很是火熱,但是也應看到漢語教學中文化方面的缺失,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解決,才能更好的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才能更好融入全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漢語教學;語言;文化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際影響力也在穩(wěn)步提升。除了了英語,漢語在全球的熱度也在逐步升溫,形成了“漢語熱”、“漢文化熱”。與此同時,對外漢語教學也發(fā)展為一門眾生追求的學科。但是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文化的發(fā)展。在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的同時也應處理好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教育的關系。
一
“關于文化的定義現(xiàn)在已有幾千種。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說法”。[1] 無論文化的定義多復雜,筆者認為總逃不出泰勒提出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 而對外漢語教學是不能回避語言和文化。雖然,對外漢語教學重在教語言,傳輸漢語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不能僅僅重視語言的教學而忽視文化的傳授。而對文化的傳授,不但包括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有關的文化,同時也包括一切具有世界價值觀的中國特色文化。
二
雖然對外漢語教學在國內已經有了近七十年的歷史,但是對外漢語的教學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滲入還是不夠。雖然很多研究和教學實踐已經注意到了文化教學的目的,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文化教育的實現(xiàn)。但是很多都流于語言的概述,并沒有真正使用與教學實踐中。教學的目的還是主要教授學生正確地掌握漢語和如何正確得體地運用漢語這門語言,然后使之變成自身的技能和才能。即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仍然是以語言教學為中心,文化教育只是敲敲邊鼓,作為語言教學的附屬品而存在。而即使作為拿上講臺的微不足道的文化部分也僅是作為語言因素一部分的文化。即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反映特定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心理狀態(tài)、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的一種特殊的體現(xiàn)在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和語用等系統(tǒng)之中的文化信息。而真正的文化部分并沒有進入課堂。當然對外漢語教學主要的目的還是語言的教學,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的教育上而不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這門學科就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在提高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知識掌握的傳授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也應看到語言背后的文化性。
其次,對外漢語教學不但是在教學中沒有跳出“為語言而語言,為知識而知識”的怪圈,而且在課程設置上也是一語言教學為中心,一直圍繞語言問題教學。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置還是以語言能力課為主核心課程,而其他文化課程少之又少。而有的甚至把語言和文化分開來講。語言課程單獨且優(yōu)先安排,而文化課程僅僅作為附屬課程單獨開設。在一些高校的文化課程都出現(xiàn)了以選修課為主,而必修課較少,甚至沒有的狀況。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即為個高校文化課程的設置無據(jù)可依。各高校完全是參考中文系的課程設置,然后很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這種課程設置內容雖為廣泛但是沒有體現(xiàn)出課程設置上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并且忽視了文化的系統(tǒng)性和學習者認知規(guī)律的特點。這樣的課程安排并不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對文化的追求。相反有可能使學生對文化的概念模棱兩可,不重視文化的學習,無法完成語言和文化的系統(tǒng)、滲入的學習。
不但課程設置不系統(tǒng),不完備,對外漢語的教材也是不能夠充分體現(xiàn)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對外漢語的教材很多事以語言訓練為主,適當?shù)陌盐幕瘽B透進去的教材。這類教材雖然文化內容近來有所增加,但是教材內容完全是依靠編者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具有很多的隨意性。近年來教材數(shù)量雖然增加但是經典的教材卻是罕見。對外漢語教材即使有文化教學的部分,在教材編者也不能做到詳盡的描述,僅僅是輕描淡寫,文化始終還是從屬于語言處于次要的附屬地位。對外漢語教材還無法做到把學習的內容核生活密切聯(lián)系,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的發(fā)展需求還不能完全重視,僅是把一些文化的碎片展現(xiàn)在了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眼前。而且這個文化碎片也不一定真實,很有可能會再文化的學習上對漢語學習者起到誤導的作用??梢钥闯鲞@樣的教材沒有明確的文化目的,使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對文化的講解方便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如此的文化教學結果就是沒有系統(tǒng)性,無法滿足外國留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也就無法滿足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
有些教材雖有涉及文化教育,但是其內容很多都是氣功、風水、陰陽等等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很多都是一些刻意的中國文化或者說是為了迎合一些外國人的好奇心。甚至有些教材把中國文化扭曲化,以一種近似變態(tài)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外國學者面前,這樣使這些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片面、膚淺的理解,而不能得到中國文化的真諦因而影響中國文化的真正對外傳播。而且在介紹這些氣功、風水等文化時強調其特殊性,這樣也不利于文華的傳播。因為,接受這些文化傳播的學習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解讀分析能力。我們不能把中國的文化作為一種獨有的強加與外國留學生身上,這樣會形成一種適得其反的效果,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留學生的文化教育不但在課程設置以及教材方面存在問題,其文化教學方法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教學方法比較多,總體影響最為深遠的應該是知識教學、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方法。而針對文化的教學方法,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曾出現(xiàn)有關的大討論。出現(xiàn)了不同教學原則和方法。趙賢州先生曾提出文化導入法。呂必松先生在總結原有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個問題是有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教學方法發(fā)展的需要,另一問題是有些公認的教學原則不能貫徹到所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盵3] 而陳光磊先生也提出了直接闡釋法、交互融合法、交際實踐法以及異同比較法。[4] 后繼還有不少學者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李潤新的“有機化合說”等等,但是這些有關文化教學方法的討論,在探討中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學要放在漢語教學的實踐中去,并不是可供具體操作的教學方法。而在實際文化授課中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講授法。而這種傳統(tǒng)方法比較呆板,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數(shù)教師采用按教材宣讀,或者在某些教材有涉及的文化的地方進行簡單集中的補充。這樣很難把外國留學生的集中注意力關注到文化的學習上。而且傳統(tǒng)的教授法大部分是教師講,學習被動的聽,它要求學生要有較高的聽講自覺性,有在課堂上高效的知識接受性。不然長時間教師的單一說教授課很容易引起學習的反感,感到疲倦、乏味等等進而影響到整個文化授課的效果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當然除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法,現(xiàn)在還有一些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就是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的誕生,且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的教學中去。多媒體教學不在單單把教學拘束與課本文字的講授。它給漢語講授和文化課堂帶來新的血液。使教師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把授課內容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可以有圖片,更加生動形象??梢杂幸曨l甚至伴有聲音講解,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文化。而且聲音的加入也有助于學生在感受文化氣息的同時鍛煉自己的漢語聽說能力。但是這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有效。有些教師運用多媒體苦于學校的統(tǒng)一要求必須要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蛘咭蚩吹酱蠹叶荚谟?,而自己沒有不合適,從眾心理在作怪。或者提前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可以省去上課板出的時間而且不易出錯,可以有效避免上課板出出錯的情況發(fā)生。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是多媒體授課不能有效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是作為一個新的潮流被教師使用,這好像一種變了味兒的時尚。多媒體授課多變成了教師在講臺上操作PPT,而并沒有真正有效的把它融入到教學中去。沒有很好的關注語言和文化本身,最后使得這種教學手段也無法“討好”學生,無法滿足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和追求。相反有可能扼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崇拜。
教學方法有待提升和改進,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也有待提升。對外漢語教師不但是語言的教授人,還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應該是語言和文化教學的引導著。但是在文化授課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自身的文化儲備并不夠,而且對文化的敏感性比較差。自身文化的儲備包含了對本國文化知識的儲備當然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素養(yǎng),也包括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才能更好的傳授中國文化。文化的敏感性即個人對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應有敏銳的感知和積極的應答。對外語漢語教師并不能正確面對民族文化的多元,沒有形成對多樣文化的感應能力,對文化差異的理性判別和認知。這就導致,漢語文化教師在正常課堂授課時有時無法正確面對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蛘咴诮o以解讀時不夠全面甚至給予文化解讀方面的誤導。
總之我們看到在中國文化的傳播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文化傳播不是簡單的問題,它涉及的到文化教學,課程設置,教材的制定,當然還有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等等諸多方面。我們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可忽略文化的傳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走出去,才能更快的實現(xiàn)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石中英.教學學的文化性格[M] .太原:山西教學出版社,2003:83.
[2][英]愛德華·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重譯本)[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3]呂必松.關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13.
[4]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⑶: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