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摘 要:無論在網(wǎng)絡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親”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而“親”的出現(xiàn)以及使用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屬于社會語言學研究范圍。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對語言使用者和使用環(huán)境的研究對“親”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就試圖從社會語言學中的稱呼語的角度來探究“親”的指稱含義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稱呼語;權勢關系;同等關系;指稱含義;社會意義
中圖分類號:H1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96-02
一、引言
稱呼語“親”的出現(xiàn)以及被廣泛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親”表現(xiàn)出一種親切的態(tài)度,拉近交際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是一種表現(xiàn)禮貌的稱呼。從稱呼語的角度對“親”進行解讀能夠更好的理解“親”的指稱含義和分析“親”被廣泛使用的原因。
二、稱呼語
(一)定義
“稱呼語是稱謂中的面稱語,用來直接指稱聽話人。稱呼語是人們在特定社會關系中身份角色的稱呼”①。稱呼語反映社會文化和特定環(huán)境語言中人與人的關系。“在大多數(shù)語言中,稱呼語可以分為代詞稱呼語和名詞稱呼語。稱呼語的內(nèi)涵有兩個特點:一.指稱功能:指稱受話人。二.社會意義:界定會話雙方的關系”②。
稱呼語記錄著社會結構、時代印記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稱呼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開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其主旨是研究稱呼語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功能。
(二)T/V研究
稱呼語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與權勢與同等語義關系的研究分不開。權勢和同等關系是1960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oger Brown和Gilman Albert在The Pronouns and Power and Solidarity一文中第一次提到。
權勢與等同并分別用V和T來表示?!癟是指稱呼語中熟悉體/非正式體,V是指稱呼語中的禮貌體/正式體。二者源于拉丁語的tu和vos”③。T表示親近隨和的通形稱式,V表示禮貌客氣的尊稱形式。V和T的選擇受權勢和等同語義的影響:在語言學中,“權勢關系是指人們對話中出現(xiàn)的不對稱或有等級性的人際關系”④。同等關系指“人們之間的社會距離,即他們之間有多少共同的經(jīng)歷,有多少共同的社會特征(如宗教、性別、年齡、出生地、種族、職業(yè)、興趣等),或者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⑤。
“交際雙方中若存在權勢差距,權勢小的一方使用V,權勢大的一方使用T;有同等關系的雙方皆用T;權勢相等的雙方如果關系親近的話使用T,如果疏遠的話使用V。但是T和V的用法還受民族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⑥。
三、漢語稱呼語中的V和T
祝婉瑾(1990:155)在漢語稱呼研究——一張社會語言學的稱呼系統(tǒng)圖一文中把漢語稱呼語細分成六類:(1)親屬稱呼語;(2)特殊親屬稱呼語,指“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伯伯”、“伯母”等可用于非親屬關系的親屬稱呼語;(3)姓名,包括全名、學名、小名、老/小/大+姓、別名等;(4)通用稱呼語,指“同志”、“師傅”、“老師”等可廣泛應用于同一社會范疇內(nèi)各成員的稱呼語;(5)職銜,即職位和頭銜;(6)零稱呼語,意指用“喂”、“勞駕”、“你好”等日常用語來打招呼,或者用指稱聽話人所從事的工作或正在進行的活動來稱呼對方,如“當兵的”、“賣菜的”。
以祝婉瑾先生的漢語稱呼語分類來看,這種稱呼的分類呈階梯式,即越往上稱呼的正式程度越低,越往下稱呼的正式程度越高。隨著交際雙方由疏遠到親近的關系變化,由V發(fā)展到T。
四、稱呼語“親”
稱呼語“親”被廣泛運用在淘寶中,是商家用來稱呼買家的稱呼語,而今,“親”這種稱呼已經(jīng)被人們所接納,成為朋友間,同事間甚至陌生人之間的一種稱呼,所以筆者就從商家與買家之間的稱呼語入手試圖探究稱呼語“親”的語義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同時探究商家稱呼語中T和V的使用。首先,筆者將商家對買家的稱呼語按照詞性劃分為兩類:名詞性稱呼語和代詞性稱呼語。
(一)名詞性稱呼語
50年代,建國初期,倡導人們的平等、相互尊重,所以在稱呼語上體現(xiàn)出,商家稱顧客“同志”或“某同志”,意思是志同道合,志趣相同之人。商家使用的是V。
60年代,倡導工人階級當家作主,因此把有技能的人都稱之為工人師傅,所以商家用“師傅”來稱呼顧客,體現(xiàn)對顧客的尊重,而顧客也稱呼商家為師傅,所以,商家使用的是V式。
7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之間的交往似乎更為親密,因而,親屬稱呼“大哥”、“大姐”、“大爺”等等被商家運用到對顧客的稱呼語中,此時,商家使用的是T式。
80年代:隨著改革開往,人們的稱呼語中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在保留“大哥”、“大姐”這樣的親屬稱呼語之外,有增添了較為西洋式的稱呼語,例如,“先生”、“小姐”,而“先生”、“小姐”則是指較為有地位、身份、學識的男性和女性。此時,商家的稱呼語V和T并存。
90年代: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涌現(xiàn)出許多下海經(jīng)商的人,于是商家對于顧客的稱呼語出現(xiàn)“老板”,同時由于受到港臺文化的影響,出現(xiàn)了“帥哥”、“美女”、“靚仔”等稱呼語。商家的稱呼語V和T并存。
20世紀初:“哥們”、“姐們”、“朋友”、“兄弟”等稱呼語被商家所使用,商家使用的是T。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網(wǎng)上購物成為一種時尚,而在網(wǎng)店中商家則稱呼顧客為“親”,而且在網(wǎng)絡中人們更注重興趣,志向,而不再重視交際雙方的年齡、身份、地位等等。所以,筆者認為稱呼語“親”屬于T式。
同志→師傅→大哥→先生/大哥→帥哥→哥們→親
V→V→T→V/T→T→T→T
通用稱呼語→親屬稱呼語
縱觀商家對買家的稱呼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稱呼語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每一個時代的稱呼語具有極強的時代特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商家對買家的稱呼語逐漸由V發(fā)展到T,逐步由權勢較大的一方發(fā)展到權勢平等。體現(xiàn)了商家逐漸縮小與買家之間的距離,逐步過渡到平等的關系。稱呼語的類型也從通用稱呼語演變到親屬稱呼語。
(二)代詞性稱呼語
在商家稱呼顧客時,最常用的稱呼代詞是“你”和“您”,我們按照權勢和對等的關系將你和您劃分一下:
在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有禮貌形“您”和熟悉形“你”之分。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您”和“你”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關系。根據(jù)社會語言學相關理論,這些關系可圖示如下?!澳?你”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可表達的關系。
在商家和顧客之間,商家出于對顧客的尊重會用“您”,表示與顧客親近平等的關系,會用“你”,如果把“親”的詞性歸于代詞的話,它的最大優(yōu)勢是將“你”和“您”融為一體,這樣可以避免交際中由于誤用“你”和“您”而導致出現(xiàn)的誤解。凸顯了網(wǎng)絡時代人們交際的平等性和開放性。
五、稱呼語“親”的社會意義
(一)網(wǎng)絡時代的特點:多元化、簡潔化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為人們提供了虛擬的交際空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網(wǎng)上自由交談,這使得網(wǎng)絡交際語呈現(xiàn)多語、多言、多種符號的特點,所以稱呼語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同時在網(wǎng)絡交際中人們更喜歡簡潔的交際方式,最初在淘寶中商家稱呼買家為:“親愛的買家”,隨后簡稱為“親家”,再次簡化為“親”。這種稱呼語比較符合網(wǎng)絡時代的特點:簡潔。
因此,稱呼語“親”體現(xiàn)出網(wǎng)絡時代稱呼語的特點,多元化、簡潔化。
(二)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整體性、和諧性、統(tǒng)一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從先秦諸子的天人之辨,到漢代董仲舒“天人合而為一”,再到宋明理學家“萬物一體”論的形成,整體觀像一根紅線鮮明地貫穿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全過程,構成了中華民放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觀念。整體、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
稱呼語“親”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場合中,凸顯出中國人天下一家的其樂融融的氛圍。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
(三)縮小社會距離的功能
“親”逐步從“淘寶體”傳播到網(wǎng)絡以及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中都使標語中都用“親”,這體現(xiàn)和諧社會中人際交往中的平等性,稱呼語“親”具有的縮小社會距離的功能、對等同性的低,這就使得“親”的使用不受身份、性別、職業(yè)等的約束,從而比其他的稱呼語使用范圍更廣。而且“親”縮小社會距離的功能使雙方在交際中有親切感,尤其是在官方網(wǎng)站或微博中使用,雙方的距離感減少,親切感增加,有利于交際的進行。這就是“親”得以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六、結束語
稱呼語的研究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通過稱呼語不僅可以透視一定的文化制度,文化含義,也可以感受到社會的變遷。本文圍繞“淘寶體”中“親”的出現(xiàn)展開討論,從漢字“親”的語義演變來研究新稱呼語“親”的具體指稱含義及其社會意義。對于“親”的研究還可以從相關語料庫中提取更有利的理據(jù)支撐。同時可以考慮從語碼轉換和符號學中的能指和所指來進一步研究“親”。嘗試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方法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注釋:
①祝婉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②祝婉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③祝婉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④黃彥紅,陳玲潔.英漢稱呼語中的權勢與同等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⑤黃彥紅,陳玲潔.英漢稱呼語中的權勢與同等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⑥祝婉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曹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2).
[2]黃彥紅,陳玲潔.英漢稱呼語中的權勢與同等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3]劉央.淘寶體中“親”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
[4]劉永厚.漢語稱呼語的研究路向綜觀[J].語言文字應用,2010,(10).
[5]劉永厚.商販稱呼語的調(diào)查分析報告[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5).
[6]李經(jīng)偉,語碼轉換與稱呼語的標記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7).
[7]孔莎.漢語稱謂的動態(tài)研究[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5).
[8]呂敏.漢英稱呼語的比較及其語用功能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7).
[9]王曉紅.稱呼語的社會文化標志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10]文秋芳.從社會語言學看漢語稱呼語的使用規(guī)則[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4).
[11]張艷,陳杰.稱呼語的跨文化研究[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9).
[12]祝婉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3]朱文娟.淺析“親”的流行原因[J].焦作大學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