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慣用語的語義研究

      2017-01-19 03:16:08焦佳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11期
      關(guān)鍵詞:慣用語特點語義

      摘 要:漢語慣用語是現(xiàn)代漢語語匯中比較重要和特殊的一類熟語,它具有形式簡短、形象生動、幽默含蓄、語義豐富等特點。慣用語在中國人的口語和書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尤其在口語中不可或缺。但目前對慣用語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本體研究的相對滯后導致慣用語教學無論在教學法還是習得規(guī)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詞匯教學。因此,慣用語的語義研究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

      關(guān)鍵詞:慣用語 語義 特點

      一、慣用語的來源

      漢語慣用語是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固定語匯,慣用語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變?yōu)槎ㄐ偷脑~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慣用語涉及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所以它的來源廣泛而又復(fù)雜,很難考察它的歷史及出處。一般說來,慣用語主要來源于社會生活、文學作品、行業(yè)語、方言、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外來語等。

      1.社會生活是慣用語的第一來源,為慣用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社會生活不僅包括人們?nèi)粘I畹囊?、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還包括各種不同的社會現(xiàn)象、風俗習慣、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量慣用語。如:“炒魷魚”“半瓶醋”“穿小鞋”“一鍋粥”“鉆牛角尖”“挖墻腳”“走后門”“落湯雞”“傷腦筋”“磨破嘴皮子”“夜貓子”“獅子大開口”“潑冷水”“掛羊頭賣狗肉”“掏腰包”“老油條”“大手筆”等。

      2.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從這三類中產(chǎn)生的慣用語有一定的交叉和相似性。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大多記錄在文學作品中,它們既可以作為慣用語傳播與流傳的途徑,也可看作是慣用語的來源。如:“空城計”“借東風”“閉門羹”“耳旁風”“黃粱夢”“搭鵲橋”“笑面虎”“一窩蜂”“說曹操,曹操到”“眼中釘,肉中刺”等。產(chǎn)生并記錄于文學作品中的慣用語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學價值。

      3.人類社會生活中有多種不同的行業(yè),每個行業(yè)都有自己專門的、特殊的行業(yè)語。行業(yè)語會出現(xiàn)泛化現(xiàn)象,即被社會全體成員接受并廣泛使用。因此行業(yè)語也是慣用語的一個來源。如:“唱雙簧”“走過場”、“馬拉松”“跑龍?zhí)住薄澳檬謶颉薄耙诲N子買賣”“打折扣”“口頭禪”“闖紅燈”“打游擊”等。

      4.來源于方言和外來語的慣用語也有很多,方言和外來語中的慣用語本來只在某一地區(qū)或民族內(nèi)使用,后來被廣泛流傳并使用。如:“炒魷魚”“西洋鏡”“吹牛皮”“出風頭”“變色龍”“替罪羊”“鉆牛角尖”“橄欖枝”等。

      慣用語的來源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慣用語具有豐富、深刻的語義內(nèi)涵和文化內(nèi)涵。慣用語是歷史的、社會的、時代的產(chǎn)物。慣用語產(chǎn)生的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xiàn)社會生活。慣用語和一般詞匯一樣,舊的慣用語因不能隨社會的發(fā)展反映社會現(xiàn)象而逐漸消亡,新的慣用語不斷出現(xiàn)并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如:“大鍋飯”是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跑龍?zhí)住笔桥f戲的排場,“空頭支票”“開綠燈”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繁榮而出現(xiàn)的新的慣用語。可以看出,慣用語的時代特征較其他熟語是最突出的,能快速準確地反映出時代特色。

      二、慣用語的表現(xiàn)特點

      1.慣用語因其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看法,所以具有形式簡短、幽默詼諧、形象生動、音節(jié)韻律強,讀起來瑯瑯上口等特點,具有鮮明的口語表達風格。慣用語在語音表現(xiàn)形式上以三音節(jié)為主,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四音節(jié)、五音節(jié),且慣用語的音節(jié)數(shù)越多,數(shù)量越少。體現(xiàn)在漢字上則是以三字格為主。

      2.慣用語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特點是既有固定性,又有靈活性(離合性)。固定性是指慣用語屬于固定詞組,從形式到意義都是固定的、完整的,不可以發(fā)生任何改動。如:“喝西北風”形式上不能變成“喝東北風”;“鉆牛角尖”不能變成“鉆羊角尖”等。靈活性是慣用語的另一主要特點,主要是指使用慣用語時形式上可以發(fā)生變化,主要有內(nèi)嵌、移動、變換、擴展等形式。具體來說是指在慣用語中間加字、移動語序和變換成分,變化后意義不變。這一特點類似于漢語中離合詞的用法。這種靈活性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動賓關(guān)系上,如:“炒魷魚”“潑冷水”“兜圈子”可以說成“老板炒員工的魷魚”“潑他的冷水”“繞圈子”。這些慣用語在形式結(jié)構(gòu)上具有相對的自由性和靈活性。

      三、慣用語的語義研究

      (一)語義特點

      1.語義的雙層性

      慣用語的語義基本上是描繪性的,且多是對某種現(xiàn)象的形象描繪。慣用語經(jīng)常用來比喻某種事物或者行為,具有強烈的修辭色彩,因此其最重要的語義特征就是雙層性,即本義和比喻引申義。慣用語的字面意義大多是它的原始意義,用作慣用語之后,原始的字面意義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不起作用,抽象的、隱藏的比喻引申義才是它的實際意義。通常來說,人們運用慣用語多用其比喻引申義。如:“領(lǐng)導經(jīng)常給他穿小鞋”中,“穿小鞋”本義指封建社會中婦女們尤其是纏了小腳的婦女穿的一種繡花鞋,舊中國以小腳為美,現(xiàn)指公報私仇、打小報告、小心眼并私底下陷害報復(fù)等;“唱對臺戲”本義指兩個戲班之間因互相競爭而同時演出同樣的戲,現(xiàn)比喻互相對立的雙方競爭同一類型的工作或事情。

      2.語義的變異性

      變異性是慣用語語義的另一重要特征。慣用語語義具有雙層性,即字面義和引申義。慣用語語義的變異性主要指字面意義和整體意義之間的差異、不等值。因此變異性是以雙層性為基礎(chǔ)的。慣用語的語義根本上是指由字面意義通過比喻引申發(fā)展而來的整體意義,且整體意義并不是各成分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組合的過程中通過比喻、借代、夸張、婉曲等多種修辭手法變異產(chǎn)生,因此慣用語語義的變異性也是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段體現(xiàn)的。如:“吃槍藥”“背黑鍋”“捅馬蜂窩”“井底蛙”等都是運用了比喻修辭的慣用語;“掏腰包”“烏紗帽”“夜貓子”等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段;“坐火箭”“嚇破膽”“笑掉牙”等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段;婉曲類如“上西天”“見閻王”等。

      3.語義以貶義性為主endprint

      慣用語語義的感情色彩以貶義為主,其次是中性,褒義最少。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較古老的慣用語中,絕大多數(shù)是貶義的。含貶義的慣用語在感情色彩上大多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中人和事的不滿與諷刺,但又不直白說出,符合漢民族語言表達禮貌含蓄的特點。如:“唱高調(diào)”“鉆空子”“拍馬屁”“吹牛皮”“走后門兒”“穿小鞋”“耳旁風”“鴻門宴”“馬后炮”“認錢不認人”等。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性和褒義慣用語逐漸增多。如:中性慣用語有“東道主”“菜籃子”“打游擊”“半邊天”等;褒義的有“開門紅”“定心丸”“頂梁柱”等。中性和褒義慣用語明顯增多,說明了三類慣用語語義趨向平衡化,不斷豐富發(fā)展,慣用語的表現(xiàn)力和適應(yīng)力不斷增強。

      (二)慣用語的語義分析類別

      雙層性是慣用語最顯著的語義特點,這里將慣用語的雙層性展開,即慣用語本義和比喻引申義或者說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同的慣用語具有不同的語義分析類別。具體來說,分為三類:

      1.不易解釋型,即語義不可分析,各語義成分對分析整體意義幾乎沒有貢獻,只看慣用語的字面意義并不能理解其深層意義。因為詞語之間的組合并不存在具體條件,不符合人們的認知,從字面意義上看,沒有常理性。如:“打秋風”:指以各種理由向別人索取財物、利益或依仗某種關(guān)系,坑蒙拐騙,貪污收受賄賂;“壁上觀”:比喻有些人坐觀勝負而不去幫助其中的任何一方;“刮地皮”:比喻貪官污吏使用各種方法搜刮百姓的財物。孟繁杰在《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研究》中提出,這類慣用語是典型的慣用語,因為字面意義不具備現(xiàn)實性,不可分析、難以理解,只能通過非常理性體會它的深層意義。這類慣用語還有很多,如“眼中釘”“煞風景”“風木嘆”“閻王賬”等。

      2.單層解釋型,即可以解釋慣用語雙層語義中的字面意義。這類慣用語的字面意義是現(xiàn)實中實際存在的,符合人類認知,可以理解,但字面意義一般不用,深層語義幾乎成了基本語義,由實際意義轉(zhuǎn)變?yōu)樘撝噶x。這類慣用語的字面意義與深層意義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各語義成分對分析整體意義的貢獻不大,所以說是非正??煞治龅摹H纾骸按┬⌒薄斑B根拔”“開倒車”“鴻門宴”“耳邊風”“打死虎”等。

      3.雙層解釋型,即語義可分析。這類慣用語的字面意義不僅符合現(xiàn)實條件,有常理,而且與深層意義并存使用。深層意義一般由字面意義轉(zhuǎn)化而來,各語義成分對分析整體意義貢獻較大。如:“指揮棒”“擦邊球”“吹鼓手”“斧鑿痕”“打預(yù)防針”“卷鋪蓋”等。這類慣用語的共同點是都為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的人或事物,所以兩個意義才能同時存在。拿“擦邊球”來說,本義指在打乒乓球時,球下落打在了球臺的邊上,因為落點位置不對而改變了球的運動方向,或是球根本沒有碰到球臺案,而是直接落地,后比喻引申為某人在說話或行動時存在僥幸心理,回避主要的問題或者是做不違反規(guī)定卻在規(guī)定邊緣的事。

      四、結(jié)語

      漢語慣用語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勤勞的漢族人民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珍貴的文化財富。但是慣用語作為現(xiàn)代漢語語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由于慣用語自身的特殊性,研究也飽受爭議。與其他熟語相比,不管是慣用語的本體研究還是與對外漢語相關(guān)的慣用語教學研究,都有待進一步加深。

      參考文獻:

      [1]李行健.慣用語的研究和規(guī)范問題[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2,

      (1).

      [2]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規(guī)范詞典[Z].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1.

      [4]陳光磊.中國慣用語[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5]溫端政.中國慣用語大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6]楊玉.漢語慣用語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D].昆明:云南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焦佳 遼寧撫順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教研室 113001)endprint

      猜你喜歡
      慣用語特點語義
      Fun Idioms趣味慣用語
      語言與語義
      韓語固有慣用語的認知機制
      高壓輸配電線路工程施工技術(shù)控制之我見
      中低壓配網(wǎng)桿塔防撞措施淺析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8:00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6:03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對策探析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崇礼县| 浙江省| 精河县| 方城县| 酒泉市| 中西区| 育儿| 朝阳区| 林西县| 大安市| 明溪县| 蕲春县| 临城县| 平山县| 耿马| 博野县| 永年县| 浑源县| 阿瓦提县| 保山市| 栖霞市| 丹阳市| 陵川县| 横山县| 新丰县| 马公市| 兴山县| 惠州市| 贵德县| 宝丰县| 建宁县| 永州市| 淄博市| 鄯善县| 海口市| 博罗县| 罗城| 龙岩市| 昭通市| 长岭县|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