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曄
【摘要】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解放學生的主要途徑又在哪里,“生本教育”的實施就為解決以上所有問題提供了思路,所以教學中,要遵循“生本”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個課在教室,學生在課里的和諧、高效的發(fā)展課堂。
【關鍵詞】課堂與學生;生本教育;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改革雖然逐步推進,但是教師并沒有真正從實質(zhì)上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學生更沒有從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脫身出來,教師和學生仍然是考試的雇工和奴隸。講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yè),教師身心疲憊,學生嚴重厭學,究其根源其實在于我們的認識出現(xiàn)了問題,教師把課放在了教室,卻不知把學生放到哪里。
一、教師不應該“一心教書”
教師總是非常認真努力的,他們鉆研教材,分析大綱,精心設計教法,想盡一切辦法如何深入淺出的“把書教給學生”,但是很多時候總是事與愿違,學生沒有興趣,沒有激情,課堂氣氛沉默,教學效率低下。為什么,因為教師只是顧著低頭教書,而沒有抬頭看學生,沒有本著“生本教育”的理念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因此喚不醒學生的主動意識,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六年級《最大的麥穗》的教學中,教師總結提問:“大家從文中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所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是原封不動地讀了一遍課文最后一段,并沒有表達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想?!澳銈冇X得‘最大的麥穗‘顆粒飽滿的麥穗‘眼前的麥穗在人的一生中都代表了什么?”學生們互相議論,臉上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并沒有真正明白老師的意圖。這時,教師啟發(fā)道:“老師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講出很多優(yōu)秀的課,培養(yǎng)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在我追求這個理想的過程中,今天的這節(jié)課就是其中一節(jié),要好好把握。”形象的示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馬上興奮起來。“老師我明白啦,最大的麥穗就是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要實現(xiàn)理想得好好把握現(xiàn)在的時機?!?/p>
其實教師應該明白,自己面對的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如果生硬地給他們灌輸人生、追求、時機等等,他們是不會有深刻領悟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fā),才能讓學生得到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必須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把課放在教室,把學生領進課里。
二、學生不應該“一心聽講”
我們的學生也非常聽話,因為教師總是教育學生,認真聽講,記好筆記,做好作業(yè)。總是告訴學生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這種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我們的學生循規(guī)蹈矩,不敢質(zhì)疑,不會思維,不會主動的探究,不習慣主動交流,羞于自我展示,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課堂安安靜靜,沒有應該有的課堂活力。
在《小草和大樹》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交流感想。“老師,我覺得英國人和我們中國古人很相同?!薄盀槭裁从羞@樣的想法?”“夏洛蒂把退稿信釘?shù)酱差^,讓我想起了勾踐臥薪嘗膽,把苦膽掛到屋子里,勾踐怕自己忘了被吳國羞辱的事情,用苦膽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報仇雪恨,最終成功。夏洛蒂把信釘?shù)酱差^也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別人的羞辱,一定要發(fā)奮努力,最后也取得了成功?!?“仙人掌開花是大樹嗎?題目為什么叫‘小草和大樹?”“《簡·愛》這部小說好看嗎?”如果不是放手,學生不會有如此豐富的想象。當然,放手不是放任自流,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忽視的,對學生的每一個回答,每一個質(zhì)疑,教師都應該積極回應。
如果教師只是按部就班的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再總結板書,看似是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讓學生們自己思考,實則是學生變成了教師牽動的木偶,只是按照老師的思路或者想法思考,并沒有真正把自己的思維發(fā)散出去。
三、課堂不會“沒有瑕疵”
教師面對的是鮮活的人,是有思想的學生,他們生長環(huán)境不同,認知能力有高有低,知識積累有多有少,他們會各自沿著自己的軌跡發(fā)展,課堂上任教師安排得多縝密還是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做的是寬容、接受、引導,在教學內(nèi)容相對確定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發(fā)揮,自由發(fā)展,這才是“生本課堂”的核心。
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對《三國演義》里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人物并沒有清楚、整體的認識,因此在老師提出“劉備三次上隆中去請諸葛亮,重點是第三次,把描寫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找出來?!碧岢鲞@個問題時,沒想到學生對文中出現(xiàn)的四個人物都產(chǎn)生了興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各自表現(xiàn)出自己的看法。“我不管諸葛亮有沒有雄才大略,我只覺得他太傲慢無禮了,人家劉備都來第三次來了,他還在睡覺?!薄皬堬w說得對,用一個麻繩把他捆來得了,我喜歡張飛,痛快!”“你們懂什么,《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又叫諸葛臥龍,沒看到他住的山就像一條臥龍嗎,我看過《三國演義》人家胸懷大略,住在這里就是為了等待劉備這個明主的?!?/p>
其實,教師提出問題本來是想引導學生分析劉備禮賢下士的精神,沒想到學生們會由這個問題延展開去,談到了諸葛亮和張飛,課堂并沒有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但是,學生們在自主思維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閱讀的真實想法,課堂看似有了瑕疵,但是卻是學生們已經(jīng)走進課里的最好反映。
種子有喜歡日照的,有喜歡背陰涼的,有適合山區(qū)種植的,有適合陸地培育的,我們必須根據(jù)種子的特性去栽種才能有收獲。我們的課堂也是這個道理,學生如同種子,教師只能根據(jù)學生自身的規(guī)律去引導,學生才有發(fā)展,才有未來,這就是生本課堂的精髓。
參考文獻
[1]楊曉潔.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討[J].新課程(小
學),2014(3).
[2]雒寧峰.生本教育理念運用于語文教學的誤區(qū)分析及解決對策[J].語文學刊,2010(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