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初冬,架起潮汕爐,起炭,放上玉書煨煮水,隱約聞松濤,掀蓋看,正是蟹眼細涌,再煮,松濤聲近,再看涌泉連珠。取來孟臣罐,填茶,倒水,靜置潤茶。舉壺,沖淋若琛甌,而后注入茶水,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口慢品,不失人間一樂。
玉書煨:噗噗喚人來泡茶
“玉書煨”,又名“砂銚”,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
玉書煨這個名字極雅,聽起來像一片玉做的茶具,不為實用,只為風(fēng)雅。其實正好相反,玉書煨相當(dāng)實用,它就是燒開水的壺。當(dāng)然,不是所有燒水壺都能叫玉書煨。
它赤色、扁形、薄瓷質(zhì),容水量不過250ml。閩南、粵東稱瓷質(zhì)水壺為“煨”,能耐冷熱急變、保溫、不易生水垢,且便于觀察煮水過程。相傳,此壺是古時有一位叫“玉書”的楓溪老藝人所做,所以后人尊為玉書煨。另一種說法更雅致,據(jù)說這種壺出水的時候宛如玉液輸出,故名“玉輸”。但“輸”字不好聽,取其諧音得名“玉書”。
燒水時,置于爐上急火燒之。水沸時,煨蓋開闔,“噗噗”作響,好似喚人來泡茶。煮好的水,清洌、甜軟,特別適合泡茶。
過去,玉書煨以潮州百年老字號“陶圣居”做得最好。即便隆冬十分,拿出爐外許久,煨中開水依然保溫。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用玉書煨了。一般的茶藝館,都是用不銹鋼電水壺煮水。講究一些的,也是南瓜形壺或東坡提梁壺,少了一分精致。
潮汕爐:紅泥小爐鋪白炭
“潮汕爐”,又名“潮汕風(fēng)爐”,是功夫茶煮水的燃具。
潮汕爐樣式十分好看,外形如鼎,通紅古樸。即便不喝茶,放家里也是溫暖的角落。在唐宋時已經(jīng)很有名,白居易有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何等風(fēng)雅。
這種爐多取粵東優(yōu)質(zhì)高嶺土精工燒制而成,高約一尺(約合33厘米),置炭的爐心既深又小,如此使得火勢均勻,通風(fēng)性好,還省炭。奇妙的是,每只爐只有一個合適的爐門,換個爐門就蓋不嚴實了。因為制作潮汕爐是先捏成一個整體,再用刀將爐門切下來。所以,爐門只此一個。不用時,爐門一關(guān),節(jié)約又方便。
不過,它也有缺點,太重且易損壞,不方便攜帶至遠處。所以后來又有了白鐵皮的,只是,不如陶的有質(zhì)感。
潮汕爐和玉書煨是配套的器具,爐口大小和煨底相稱。過去,兩者形影相隨,為潮汕人家必備之物。如今,潮汕爐逐漸出現(xiàn)在風(fēng)雅茶人家中,寒冬時分,紅泥小爐,煮水飲茶,一大快事。
用潮汕爐燒水,炭是有講究的。一般用白炭,講究的茶友用橄欖核炭。炭不同,燒出來的水便各有滋味。潮汕爐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即便水溢爐中,火也不會滅,有“火猶燃,爐不裂”之稱??梢娕f時茶人,為了這一口清香,傾注了多少心血。
孟臣罐:楓溪孟臣三山平
“孟臣罐”,也稱“沖罐””或“蘇罐”,是泡茶的茶壺。宜興紫砂壺為主,以小為貴,一般容量在300ml以下。
罐要小,小則精美,大了就不是功夫茶。要淺,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蓄水則茶澀。用孟臣罐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且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罐,是茶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
當(dāng)然,不是所有紫砂茶壺都能叫“孟臣罐”。孟臣罐是明末制壺名家惠孟臣所制的小罐,底部鈐記“孟臣”二字的朱文小印。在明代,宜興制壺名家時大彬、供春等名聲更大,但孟臣罐最適合潮汕功夫茶,所以在潮汕地區(qū),惠孟臣名氣更大。
時人評惠氏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清人《海珠邊瑣》中記述:“潮州人飲之小壺,故粵中偽造孟臣逸公小壺,觸目皆是。孟臣壺以竹刀刻款,蓋內(nèi)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最精?!笨梢姡?dāng)日茶風(fēng)之盛,飲者也多追求名家之作。
其實,后來的孟臣罐早已根據(jù)功夫茶的需要改造過了。民國初,小罐集中生產(chǎn)地楓溪,孟臣罐為當(dāng)?shù)貐切杖思易鎮(zhèn)骷妓嚒K檬止ぴ谕凛嗆嚿暇ぶ谱?,造型美觀,釉面紅潤,光滑晶亮。好的孟臣罐其罐口、出水口、罐耳上部,三點成一直線,倒扣時,口、嘴、耳頂,全部著地,平穩(wěn)非常,俗謂“三山平”。
楓溪吳姓制作的小罐,其罐底也同樣鈐記“孟臣”小印。行內(nèi)人一上手,好壞立判。吳氏名聲大噪,人稱其“吳孟臣”。其時,茶客只知吳孟臣,而不知惠氏了。后來,“孟臣”便在楓溪落戶,改姓為吳,流傳至今。
在楓溪,流傳著一個老吳頭賣罐的故事。老吳頭制作的孟臣罐,一把賣一個銀元,一天只賣一把。一次,一個外地人尋上門來,老吳頭不在家,老伴見如此好價,一下子賣給他20把。那人喜不自勝,忙往布袋里裝。恰巧老吳頭回來了,見狀,他不嗔不怒,蹲下去說“這個廢品”“這個無用”,邊說邊砸。那外地人回過神來,苦苦相求,好說歹說才破例拿走5把。老伴埋怨他到手的錢不收,老吳朝她瞪眼大吼。原來,他每賣出一把,就偷偷沉一把到井底。日后,這些撈起來就是錢!很有幾分“經(jīng)濟頭腦”,不但懂得物以稀為貴,更明白將來成為絕活的價值。
若琛甌:色白質(zhì)薄若琛藏
“若琛甌”是喝功夫茶的杯子?!稄B門志》曰:“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p>
若琛甌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紋,杯身有山水字畫。有“小、淺、薄、白”一說,小則一口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可襯托茶色;質(zhì)薄如紙更能起茶香。若琛甌究竟多小呢,大概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裝10ml水,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于口內(nèi)而不露。
現(xiàn)在有兩種若琛甌,一種是白瓷杯,另一種是紫砂杯,內(nèi)壁貼白瓷。也有純粹的紫砂杯,不過不利于顯茶色。
在古代,正宗的若琛甌產(chǎn)于景德鎮(zhèn),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相傳是清代景德鎮(zhèn)燒瓷名匠若琛所制。清代張心泰《粵游小識》:“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辈柚V云:“茶三酒四玩二?!逼凤嬕远藶橐耍纭捌贰弊?。因清代景德鎮(zhèn)仍有仿定窯制作,故若琛甌有“純白定甌”之稱。
如今,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的十分罕見。景德鎮(zhèn)和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都可算若琛甌。
深諳功夫茶的連橫在其《茗談》中寫道:“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庇纱丝梢姡吮诠Ψ虿柚械闹匾?。不過,他認為許多人把“若深”誤作 “若琛”。細究下,發(fā)現(xiàn)康熙年間古陶瓷專著《杯史》,書中明確記載:“本朝器……抹紅碗、若深杯、雕龍杯”。民國年間,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若深珍藏為康熙制品……若深以小品茶杯為多,或謂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p>
而1899年刊行的《粵游小識》記錄:“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薄叭翳 币辉~疑肇始于此。其后,茶書都沿用了“若琛杯”。
“深琛之辨”一節(jié),原因大概三點:其一,古代陶瓷產(chǎn)品書款者,多屬工匠,偶將三點水寫錯,或筆寫太滿,燒成后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錯了,后仿者照搬,導(dǎo)致以訛傳訛;其三,“若深”名氣大,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魚目混珠。
若琛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清代景德鎮(zhèn)燒瓷名匠若琛,以制茶具而聞名??蛇@也引起同行嫉妒,請了巫師來對付,巫師念了一道咒,所有茶具全部毀壞。要解開咒語,需要有人以身投爐。若琛不忍心血俱毀,只得投入烈火。咒語解開,茶具恢復(fù)。為了紀念他,茶人都會將第一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功夫茶具雖多,茶人們心中,只有玉書煨、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這“四寶”不可或缺。說起來不過是燒水的壺、煮水的爐子、泡茶的壺和喝茶的杯子,卻能做到如此風(fēng)雅,可見古人對茶之一事,情深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