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如何提升社會組織黨建的動力*
      ——從單位黨建到社會黨建

      2017-01-24 12:30:22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組織部門動力黨組織

      葛 亮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 杭州 311121)

      如何提升社會組織黨建的動力*
      ——從單位黨建到社會黨建

      葛 亮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 杭州 311121)

      單位制解體之后,過去依賴單位科層結構支撐的單位黨建模式失去部分效力。社會黨建,是指中國共產黨通過切實服務和理想信念引領流動性人口的政黨活動。從黨建對象、黨建手段、黨建目標來看,社會黨建和單位黨建存在明顯差異。社會組織黨建屬于社會黨建的范疇。推動社會黨建的根本點就在于提升社會主體參與黨建工作的動力。提升,既包括增強動力,也包括完善動力的合理性,由兩方面構成。當前,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重四輕”?!包h建強”和“發(fā)展強”的雙向辯證關系是解釋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問題的癥結。解決這一問題,前提要從思想上幫助社會組織確立黨建工作的合法性,關鍵要從機制上提升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積極性,根本要從黨委組織部門的角色轉型入手通過實際行動讓社會組織感受到黨建帶來的效益。

      社會組織;黨建;單位制;單位黨建;動力

      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下文簡稱《意見》)。文件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充分認識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將其納入黨建工作總體布局。據中組部有關同志反映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黨組織10.2萬個,共有社會組織黨員81萬名,相較2010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2.3倍和2倍,社會組織黨員數占全國黨員總數的比例同期從0.5%上升為0.9%[1]??紤]到各省出臺具體實施意見相對延后,2016年底的數據與上述數據相比,可能又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從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的“雙覆蓋”要求入手,迄今為止,各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作為一項起步不久的工作,社會組織黨建是不同于以往的新黨建模式。新模式下,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成為關鍵的問題。

      一、從單位黨建到社會黨建: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新模式

      解放以后一直到世紀之交,中國社會是單位社會。在單位社會,所有的中國人都坐落于特定的單位。在農村,單位的表現形式是人民公社。在城市,單位的表現形式為機關、企業(yè)、學校等正式組織。對于國家而言,單位是實現政治整合、經濟整合、社會整合、文化整合的組織形態(tài)。對于個體而言,單位是滿足政治需求、經濟需求、社會需求、文化需求的場所。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國家通過單位壟斷個體所需的一切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因此,離開單位,個體舉步維艱,個體高度依附于單位。

      單位是一個有效集聚各類資源的科層結構。所謂單位黨建,是指黨建工作由集聚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資源于一體的單位科層結構加以支撐。換言之,黨建工作附著于單位科層體制,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單位制解體之前,推動黨建工作的方法較為簡單。絕大部分黨員都身處某一單位,只要單位科層結構正常運行,黨員就可以被輕易地納入黨建工作中。每個單位都處在國家整體科層結構的一環(huán),因此,不存在單位缺乏黨建動力的情況發(fā)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城市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城市對農村形成一股拉力。82憲法標志著人民公社的解體,農民不再必須依附于土地生產和生活。農村人口逐漸進入城市,成為流動人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國企改革,歷經十幾年的進程,直至九十年代末。國有單位的改制使得一大批城市人脫離單位進行就業(yè)。這些人成為原子化的個體。單位制解體后,農村進城務工的流動人口和城市自謀職業(yè)的原子化個體構成脫離單位科層體制的流動性人口,他們匯聚城市。與此同時,單位制解體直接引發(fā)“舊”黨建模式的危機。危機的核心點在于,單位制解體向社會釋放了大量流動性人口,這類社會成員不再受單位科層結構的控制,過去依賴單位科層結構支撐的單位黨建模式失去部分效力。

      “新”,是相對于“舊”。新的黨建模式不再依托于單位科層結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現有研究已經注意到單位黨建模式在單位社會解體之后的不適應,也對單位黨建之后的新黨建模式從一些維度試圖進行總結[2]。然而,從實踐經驗來看,用“區(qū)域”來表征新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還有進一步提煉的空間。筆者認為,離開單位科層結構,新的黨建模式可以被稱之為社會黨建。所謂社會黨建,是指中國共產黨通過切實服務和理想信念引領流動性人口的政黨活動。社會組織黨建、非公企業(yè)黨建、社區(qū)黨建都屬于社會黨建的范疇。

      從黨建對象、黨建手段、黨建目標來看,社會黨建和單位黨建存在明顯差異。社會黨建的對象是流動性人口,單位黨建的對象是體制內個體。他們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已經不受體制內多種資源的普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整合度較低。社會黨建的手段是滿足對象需求的切實服務,單位黨建的手段是統(tǒng)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的科層結構。它們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需要通過以利驅動,是誘導性手段,后者是一種強制性手段。社會黨建的目標是用理想信念引領流動性人口,單位黨建的目標是用理想信念領導體制內個體。雖然黨建的最終目標都落于理想信念對個體的牽引,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在于,引領是對象的自覺附著,領導是對象的被動依附。

      社會黨建和單位黨建差異的根源在于,單位黨建有集聚資源的科層結構的支撐,體制內個體參與黨建工作不存在動力問題,然而,社會黨建中的服務尚無法完全滿足流動性人口的各類需求,導致組織和個體參與黨建工作的動力不足和動力偏差。因此,推動社會黨建的根本點就在于提升社會主體參與黨建工作的動力。提升,既包括增強動力,也包括完善動力的合理性,由兩方面構成。本文所要探討的社會組織,不同于機關事業(yè)單位、國企、公辦學校等,不具有體制內組織的單位科層架構及相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因此,社會組織黨建要放到社會黨建的視野下探討,而其動力問題則是關鍵。

      二、“四重四輕”: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問題的外在表現

      動力是內部不可見的因素,但動力會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無論是動力飽滿、動力匱乏,抑或動力偏差,都會以特定的行為形式展現。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問題,集中表現為黨建工作缺失或者黨建工作走樣。缺乏合理且充足的動力,致使黨建工作不到位。筆者試圖通過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外在表現呈現動力問題。

      (一)重資源引入,輕黨建工作

      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有異化傾向。社會組織普遍規(guī)模較小、資源缺乏,對于政府資源持有較高期待。在我國當前黨委、政府組織架構中,黨委組織部門在協調民政或者其它黨委、政府時,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黨委組織部門為推動黨建工作,時常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協調相關方面向社會組織投入資源。黨委組織部門的做法無可厚非。但目前,出于存活與發(fā)展的需求,部分社會組織過于渴望從黨委、政府獲得資源支持。這就導致部分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工作的資源導向過于顯著。配合黨委組織部門從事黨建工作,社會組織的出發(fā)點和著眼點往往是推動組織發(fā)展的資源輸入。過于聚焦資源輸入,相對輕視黨建工作本身。黨建變成了社會組織獲取資源的手段。例如,有些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工作,目的是為了獲取民政部門的公益創(chuàng)投資金。有的社會組織配合街道從事黨建工作,目的是讓街道為其銜接社會資源。有的行業(yè)協會從事黨建工作,目的是借助黨建拓展行業(yè)影響力,吸引和發(fā)展更多會員。

      (二)重組織覆蓋,輕工作覆蓋

      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分布不均。自中辦印發(fā)《意見》之后,各級、各地黨委組織部門按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的“雙覆蓋”要求,通過單獨建、聯合建、掛靠建、選派黨建指導員等方式,持續(xù)推動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全覆蓋。黨委組織部門進一步推動“三會一課”、黨員固定活動日等黨建活動在社會組織中開展。然而,社會組織對于建立黨組織較為熱衷,但對于開展黨組織活動缺乏相應的積極性。部分社會組織把黨建視作一次性的工作,缺乏持續(xù)熱情。這就導致黨組織建立以后,經常出現組織空轉的現象。組織覆蓋成效顯著但工作覆蓋顯著缺失的現象較為突出。例如,部分中小規(guī)模社會組織前期配合黨建工作機構把黨組織建成之后,以拿到黨委組織部門的黨建工作啟動經費和黨建工作年度補貼為目的,后期開展黨組織活動積極性不高,無法正常開展“三會一課”等黨組織生活的現象較為突出。部分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社會組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yī)院、官方色彩較為濃厚的行業(yè)協會,建立黨組織的目的是獲取發(fā)展黨員指標或使其負責人獲得一定的政治身份,一旦建立或達到目標之后,履行黨組織職能的積極性就顯著下降。

      (三)重活動開展,輕理念引領

      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政治動力不足。社會組織黨建的最終目標是要讓黨的理念引領社會組織成員以及社會組織聯系的組織外部成員。當前,很大一部分社會組織在從事黨建工作時,較為注重形式上開展黨建活動,但輕視黨的理念的傳播。這就弱化了黨建的政治屬性,使得黨建活動喪失內涵只剩外殼。部分社會組織為了迎合黨建工作機構的要求,往往會開展基礎性的黨組織生活,或者結合社會組織本身的活動開展黨組織生活。但結合活動,對于黨中央的最新精神、最新要求,以及黨組織對黨員的一般性要求,社會組織往往傳達不及時或者不到位。例如,有的社會組織黨組織在黨員固定活動日開展公益幫扶活動,但卻相對忽視將公益精神與黨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相聯系。有的行業(yè)協會勤于參與政府購買服務,但卻相對忽視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履行協會的基本職能。還有的社會組織以黨組織生活的名義展開各種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但卻相對忽視黨組織生活的政治屬性。

      (四)重內部黨建,輕外部引領

      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有效動力不足。社會組織是功能性的組織,能夠滿足社會成員不同的需求。社會組織一方面將社會成員納入組織,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的服務聯系外部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從事黨建,應當既覆蓋組織內成員,也盡量覆蓋組織外社會成員。歸根結底,組織內部黨建是為了更廣泛地聯系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然而當前,很多社會組織只在組織內部從事黨建活動,目標對象僅限于組織內部成員,針對外部社會成員的黨建活動相對較少,引領外部社會成員的意愿相對較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真正效力。例如,有的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在開展活動中,聯系了一大批志愿者,但對其黨員身份沒有完全摸清情況;有的雖然摸清底數,但在服務中沒有結合其黨員身份開展活動;有的雖然結合其黨員身份開展活動,但活動開展并不穩(wěn)定,斷斷續(xù)續(xù),時有時無。有的基金會雖然組織內部黨建活動較為健全,但卻相對忽視將慈善活動融入黨建工作中,使得一些慈善受捐者實質上接受黨組織的關懷卻未意識到黨組織的存在。

      三、“雙強”: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問題的癥結

      各級、各地在從事社會組織黨建過程中,普遍提出“黨建強、發(fā)展強”,旨在通過黨建帶動社會組織發(fā)展,這是一種單向推動關系。然而,“黨建強”和“發(fā)展強”的雙向辯證關系才可以全面解釋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問題的癥結。如果黨建工作機制無法帶動社會組織發(fā)展,黨建工作自然會碰到動力問題。反過來,社會組織本身的規(guī)模、定位、能力也是黨建工作的前提條件,如果忽視這一關系,也無法準確把握動力不足、不合理的癥結。

      (一)社會組織弱小

      社會黨建模式中的黨建組織載體首先面臨的往往是組織生存和組織建設的問題。組織弱小的現象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維系組織存活是其中心工作。雖然,各級、各地黨委組織部門針對社會組織規(guī)模弱小的普遍狀況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掛靠建、選派黨建指導員等多種方式推動黨組織覆蓋,但社會組織弱小的現狀使其自然而然地將工作重心放在組織生存和發(fā)展上,黨建的前提是組織載體的存活。因此,部分社會組織往往把黨建工作視作“奢侈品”,從事黨建的動力不強。一些社會組織面臨嚴峻的生存困境,根本無暇顧及黨建。這種情況多出現于自下而上的社會組織,如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自下而上成立的行業(yè)協會等。這類組織往往是由民間自發(fā)形成,規(guī)模不是很大,運轉資金不是很充裕,日常辦公場地比較緊張,組織往往處于溫飽階段,有些甚至還未實現溫飽。這類組織往往會把黨建視作“奢侈品”,無暇顧及黨建工作。

      (二)組織定位固化

      社會黨建模式中,受西化非營利理論和思想影響,社會組織定位千差萬別,部分社會組織排斥黨建。目前,很多社會組織負責人受西方非營利理念影響較深,它往往強調非營利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黨建工作被視為與非營利理念的內核不兼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在西方非營利理念帶動下,一些由民間發(fā)起成立的社會組織,往往擁有各自相對固化的經濟、文化、社會定位,并且各不相同。如果社會組織負責人黨性覺悟不高,即便組織定位與黨的理念和黨的工作相對較近,社會組織也很難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上來。

      一些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雖然公益性質比較明顯,但組織負責人西化意識很強,黨性意識較弱。在這類組織中,負責人往往具有鮮明的社會工作背景,這類組織負責人對社會組織性質、職能、工作方式的理解普遍較為西化。雖然黨建和“非營利”、公益內核一致,但這類社會組織往往不愿把黨建視作組織建設的“催化劑”。一些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例如民辦醫(yī)院、民辦學校,只是依托社會組織的外殼實現其營利目的。這種情況在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身上出現較多。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有一大部分都是以醫(yī)院或者學校的形式存在,這類組織既可以注冊成為企業(yè),也可以注冊成為社會組織。選擇披上社會組織的外衣,往往是為了獲取稅收優(yōu)惠或其它收益,但其核心定位卻是獲得利潤。這類社會組織往往把黨建視作“消費行為”。一些社會團體,例如行業(yè)協會商會,服務行業(yè)的宗旨比較明確,經濟屬性過于強烈。特別是在行業(yè)協會商會與政府脫鉤的大背景下,許多行業(yè)協會商會去行政化后往往面臨轉型的問題。轉型,意味著社會組織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導向,服務好會員企業(yè),謀劃組織本身的發(fā)展。黨建工作如果無法直接為組織帶來效益的話,其重要性就得讓位于組織本身的職能定位。這類社會組織往往把黨建視作組織建設的“附加產品”。

      (三)黨建帶動不足

      社會黨建模式中的黨建帶動效應還不是很強,影響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積極性。從理想狀態(tài)來看,黨建與社會組織本身的發(fā)展不僅不矛盾,反而是融為一體的。多地在實際工作中提出“黨建+”的工作思路,“黨建+”的內核就是通過黨建工作推動社會組織本身的發(fā)展,進而實現其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生態(tài)文明功能。說到底,黨建就是生產力。也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懷著相同的愿望從事黨建的。然而,在實際進程中,黨建和發(fā)展脫離現象時有發(fā)生。黨建無法催生經濟生產、文化生產、社會生產、生態(tài)生產。一些社會組織懷揣美好愿望從事黨建,卻沒有從黨建工作中感受到組織發(fā)展,黨建紅利不明顯。這使得一部分社會組織對涉足黨建較為猶豫,削弱了一部分已經開展黨建工作的社會組織的持續(xù)熱度。

      (四)工作機制不順

      社會黨建模式中的工作機制還未完全理順,不利于保護和激發(fā)社會組織的黨建動力。一個合理的工作機制既可以起到精心維護社會組織現有黨建動力作用,也可以發(fā)揮激發(fā)社會組織潛在黨建動力的效應。在推進“雙覆蓋”的過程中,工作機制作為新生問題應運而生。當前,各級、各地黨委組織部門的工作焦點仍舊是“雙覆蓋”,特別是組織覆蓋,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機制存在的問題雖已開始有所認識,但尚未聚焦。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

      財務機制不順暢,減弱部分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積極性?!兑庖姟返?2條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多種方式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當前,多地、多級黨委組織部門對所轄黨組織在黨費全額返還之外,針對黨委、黨總支、黨支部分別予以不同數額的年度經費支持。由于《意見》就此提出的是彈性要求,因此即便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也有部分黨委組織部門沒有給予社會組織普惠性的年度經費支持。有些地區(qū)雖然確實有年度經費支持,但經費使用方法較為復雜,要求社會組織按照機關單位的經費報銷方式予以開支,這使社會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束縛。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工作往往對資金支持具有迫切需求,財務機制不順暢大大降低社會組織積極性。

      黨委組織部門管理培育重心不均衡,減弱部分社會組織黨建的積極性。如果把中辦印發(fā)《意見》作為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新起點的話,目前各級、各地黨委組織部門對社會組織黨建的推動仍舊處于“種栽盆景”階段,下一步才是“培育風景”。從推動實際工作的角度,這一思路是可行、有效的。因此在一些地區(qū),出現一些社會組織標桿,如社會組織黨建示范點或者“雙管”社會組織。這類“盆景”組織占所有社會組織比重不大,但享有黨委組織部門的重點扶持政策,如單列黨員發(fā)展指標、黨組織負責人培訓計劃、黨委會列席資格等。但對于其它一些“風景”社會組織而言,同樣渴求獲得黨委組織部門的關心。管理培育重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從面上激發(fā)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整體積極性。

      組織固定成員規(guī)模不大,致使在冊黨員數量不足,減弱社會組織黨建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多出現于各類協會,如學術型社會團體、行業(yè)協會等。這類組織雖然運轉正常,會員眾多,日常工作開展良好,但是其個人會員的正式人事關系往往隸屬于其他機構,黨組織關系也就自然而然隸屬于原單位。相應地,社會組織的固定人員規(guī)模極小,在冊黨員往往沒有。這類組織即便想發(fā)展黨員,也缺乏發(fā)展對象,即便想開展黨組織活動,也很難調動流動黨員。這一狀況減弱了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積極性。

      四、“思想、機制、行動”:提升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動力的思路

      確保充足且合理的黨建動力,是社會黨建遇到的時代性問題。解決不好這個問題,難以提升社會黨建的水平。前提要從思想上幫助社會組織確立黨建工作的合法性,關鍵要從機制上提升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積極性,根本要從黨委組織部門的角色轉型入手通過實際行動讓社會組織感受到黨建帶來的效益,進而提升黨建動力,實現黨建引領的目標。

      (一)強化“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理念,明確社會組織黨建合法性

      激發(fā)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前提是要從思想上確立“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的理念,不過分強調“獨立性”和“自主性”,進而樹立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合法性。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的意見》,要求建立中國特色社會組織體制。所謂“中國特色”,根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近些年來,社會組織領域吸收了很多美國關于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和經驗。這些對發(fā)展中國社會組織大有裨益。然而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從業(yè)者在學習美國非營利組織理論和經驗的過程中,逐漸被西化理念同化,認為美國非營利組織運行模式也是我國社會組織運行的唯一模式。確立“中國特色”的理念,要特別注意深入剖析西方非營利組織理念中關于“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相關背景。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非完全脫離國情,相反卻處處反映、傳遞特定利益集團訴求。中國社會組織在強調“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過程中,要反對把其抽象化的傾向,也就是摒棄剝離國情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絕不能把其抽象化進而解構黨建的合法性。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的高度去認識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權。

      堅持黨對社會組織事業(yè)的領導,就是堅持與發(fā)展社會組織領域的中國話語權。建立中國話語權,并非是要徹底否定社會組織“獨立性”和“自主性”等經驗,而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去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對于社會組織而言,積極從事黨建工作,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樹立起中國意識。樹立中國意識的前提條件是客觀認識西化思想,絕不能把美國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和實踐想當然地視作中國社會組織的應然模式,從而拒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在全球格局中日益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相應地,我們也要在社會組織領域樹立起建立中國話語權的意識。而黨的領導,是社會組織事業(yè)中“中國特色”話語權里的根本特征。

      (二)加強黨建工作機制建設,提升社會組織黨建積極性

      激發(fā)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關鍵要靠工作機制加強保障。自中辦印發(fā)《意見》,社會組織黨建在全國范圍內進入全面開展階段?!兑庖姟份^為具體地就工作機制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或者給出原則性意見,各地隨后也相應出臺了實施意見。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有一些涉及社會組織從事黨建工作積極性的機制問題有待優(yōu)化。

      加強激勵機制建設。雖然《意見》就經費保障、黨員發(fā)展指標、推薦優(yōu)秀黨組織書記作為“兩代表一委員”方面有指導意見,但還是留下具體實施的空間。重點要加強激勵措施的普惠性。不能讓激勵機制僅面向“盆景”,而是要面向“風景”。讓更多的社會組織看的到、夠得著,從中感受到黨建工作的動力。這就要求各級、各地在實施過程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統(tǒng)一激勵方案,避免形成區(qū)域差異,弱化激勵效果。例如,在地級市內統(tǒng)一社會組織黨建年度補貼標準和經費使用辦法。要進一步制定明確的激勵方案,縮小社會組織間的政治待遇差異。例如,黨員發(fā)展指標的分配,要盡可能縮小標桿黨組織和普通黨組織間的差距,用明確的預先方案實施分配,讓普通黨組織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獲得指標。

      加強聯動機制建設。黨委組織部門要加強非公黨建和社會組織黨建的聯動機制建設。兩者都屬于社會黨建的范疇。相較社會組織,非公企業(yè)從事黨建擁有一些優(yōu)勢。例如,非公企業(yè)硬件條件相對有保障,可以為黨建工作提供物質支撐;非公企業(yè)黨員人數相對較多、黨組織建設相對較為健全,等。黨建工作機構應當在充分調研社會組織和非公企業(yè)雙方需求的基礎上,橋接具有相應需求的組織,聯動開展黨組織建設。例如,基于雙方各自組織職能,共同開展黨員固定日活動,實現兩類組織的資源對接。黨建工作機構也可以充分利用非公企業(yè)的硬件條件,推動非公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共同開展黨建活動。例如,一些非公企業(yè)文體設備較為齊全,鼓勵其對社會組織開放,增強社會組織的黨建積極性。

      創(chuàng)新流動黨員覆蓋機制。社會黨建模式下,流動黨員是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非常重要的對象,其數量甚至遠遠多于在冊黨員。應當充分宣傳針對流動黨員的黨建工作之于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黨委組織部門要摸清社會組織中流動黨員的底數,引入流動黨員的統(tǒng)計指標。黨建工作機構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結合自身特點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面向流動黨員的黨員活動方案和活動機制。

      (三)轉變黨委組織部門角色,鞏固社會組織黨建積極性

      激發(fā)社會組織從事黨建的動力,根本上要求黨委組織部門主動轉變角色,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入手,植入黨建工作,做到黨建推動發(fā)展,發(fā)展鞏固黨建。社會黨建模式下,黨委組織部門除了發(fā)揮領導、組織作用,還應發(fā)揮中介協調作用,實現“切實服務”。黨委組織部門要充分利用其組織優(yōu)勢,協調推動其它黨委、政府部門、企業(yè)、其它社會主體助力社會組織發(fā)展。中介協調的主旨在于把民政、街道、企業(yè)、社會等各方資源引入社會組織,幫助社會組織發(fā)展壯大,真正做到黨建強、發(fā)展強。它的精髓在于,黨建工作要使社會組織切實感受到積極從事黨建工作對組織發(fā)展帶來的顯著效應,進而主動從事黨建工作。社會組織發(fā)展是黨委組織部門單純通過行政手段無法實現的,要通過民政等其他部門的合力才有可能。在我國的行政架構中,黨委組織部門地位特殊。在其它黨委、政府部門中,黨委組織部門往往能施加較大影響力。這就為黨委組織部門開展黨建工作提供了條件。

      [1]謝玉峰. 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fā)展[J]. 中國社會組織,2016,(24).

      [2]唐文玉. 從單位制黨建到區(qū)域化黨建——區(qū)域化黨建的生成邏輯與理論內涵[J]. 浙江社會科學,2014,(4).

      本文系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青年教師學術促進會課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組織體制研究”(QCH201601)的部分成果。

      2017-10-11

      葛亮(1984-),男,浙江杭州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社會組織、社會建設。

      D292.1

      A

      1672-1071(2017)06-0028-06

      衛(wèi)令海)

      猜你喜歡
      組織部門動力黨組織
      從組織部門的“五個一”看優(yōu)良部風
      學習動力不足如何自給自足
      清華黨組織公開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考和實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把握好“第一工程”的“魂”“綱”“根”
      一以貫之推進新的偉大工程
      群眾(2018年5期)2018-04-17 03:28:58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動力船
      組織部門不能成“近水樓臺”
      清風(2015年2期)2015-11-12 05:08:15
      對癥下藥 強健基層黨組織
      什邡市| 于田县| 独山县| 额济纳旗| 台南市| 甘洛县| 黄浦区| 乐至县| 夏邑县| 宜宾县| 杭州市| 汉寿县| 保德县| 枣阳市| 绍兴县| 昭平县| 沽源县| 宝丰县| 乌恰县| 泊头市| 原阳县| 澄迈县| 沧源| 中阳县| 阜南县| 莒南县| 鹤山市| 弥渡县| 泾阳县| 巴林左旗| 河源市| 鄂州市| 化德县| 黔西| 蕲春县| 沐川县| 长春市| 温州市| 左贡县| 莱西市|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