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改革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2017-01-25 01:04:47余金成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分工生產力資本主義

      余金成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300387)

      中國改革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余金成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300387)

      社會主義歸根結底是一種生產方式。中國改革推動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變。該轉變取決于勞動方式由體力向腦力的演進:腦力資源匱乏時期生產力主導要素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以此為基礎;腦力上升為一般資源時期生產力主導要素是科學技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此生成;腦力成為普及資源時期人類有望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以此為發(fā)展目標。

      中國改革;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勞動方式;計劃;市場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規(guī)律支配。理想社會只能以先進生產力為基礎,“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1]202因此,社會主義歸根結底是一種生產方式。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即“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2]737同時也概括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質,其規(guī)定性體現“先進生產力與共同富裕生產關系”的統一,其中,“先進生產力”構成“共同富裕生產關系”的基礎。以此為導向的社會主義改革歸根結底也是對既有生產方式的改革,是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重新認識、修正再塑乃至持續(xù)完善。

      迄今為止,中國改革已歷38年,經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任領導三個發(fā)展階段,目前正值習近平領導時期,其全程可看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選擇、堅持、改造、完善的過程。[3]就此而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標志的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已實現整體塑形,雖然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仍然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完善,但從理論邏輯上認識“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現象,已經具備了基本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4]265人類勞動發(fā)展決定了自身生產方式的歷史展開:勞動發(fā)展史既是社會發(fā)展史,也是生產方式發(fā)展史。一方面,勞動發(fā)展史是尋找社會發(fā)展史的鎖鑰;另一方面,作為體現人類生命活動自由有意識特性的勞動,其發(fā)展史主要是腦力勞動發(fā)展史。從總體上看,腦力勞動發(fā)展可以區(qū)別為三個階段:

      一是腦力勞動屬于稀缺資源,絕大部分只能用于最為關鍵的社會管理崗位,物質生產領域主要依靠體力勞動者;后者由理性所推動的技術進步,基本上依靠經驗傳遞和積累,其成果固化為靜態(tài)物質生產資料。此時生產方式體現以物即生產資料為核心。這是馬克思時代的特征。

      二是腦力勞動成為一般資源,越來越多進入直接物質生產領域,科學技術逐步成為第一生產力,物質生產越來越采取精神生產方式進行,后者成果轉化為動態(tài)科學技術。此時生產方式體現以人即腦力勞動者為核心。這是當今時代的特征。

      三是腦力勞動成為普及資源,勞動方式歷史地轉變?yōu)槟X力勞動,人們共享彼此勞動成果成為社會合作的一般形式;不僅階級失去了存在基礎,而且價值尺度也失去了存在意義。此時生產方式體現以生命活動自由為核心。這將是未來時代的特征。

      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體現了從上述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轉變,或者說體現了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從物向人的轉變。中國改革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這種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換句話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也是一般意義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區(qū)別僅僅在于:前者貧富分化是其顯著特征,后者共同富裕是其顯著特征。

      本文擬以上述認識為邏輯主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成的歷史必然性進行探討。

      一、生產方式歷史結構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作為理想社會生產方式,是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類歷史進程并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之后得出的結論。恩格斯說:“在生產自發(fā)地發(fā)展起來的一切社會中(今天的社會也屬于這樣的社會),不是生產者支配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支配生產者?!盵5]678-679當生產資料發(fā)展至大機器的時候,其私有制性質會推動所有者為了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充分展示其生產社會化功能,在獲得生產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一步一步陷入生產過剩危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經濟危機證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要體現大機器生產資料社會化本性,只能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爱斏鐣蔀槿可a資料的主人,可以在社會范圍內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迄今為止的人自己的生產資料對人的奴役?!虼?,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盵5]681“只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yè)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于它自己的發(fā)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fā)展?!盵5]683-684

      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對計劃經濟的選擇,是對相關歷史事實鄭重考察的結果,也是邏輯上的嚴謹結論。后人只有揭示其所依據的歷史客觀事實,認識以此事實為前提所形成的邏輯合理性,才能通過對相關歷史事實發(fā)生變遷的判斷,尋找出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所替代的客觀依據。對此,可以從四個方面予以認識。

      其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判斷,確認了生產資料在人類生產方式中的決定性地位。

      恩格斯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覀冏约簞?chuàng)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盵4]604這個“確定的前提和條件”與每一代人所獲得的現成生產資料關聯。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技術水平既決定生產力又決定生產關系:“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chuàng)造……畢竟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征,所以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 tool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動物?!趧趧淤Y料本身中,機械性的勞動資料……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盵6]171-172他還明確指出:“人們至少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在所謂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把史前時期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6]172

      馬克思一直把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定位于生產資料,而后者又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可見,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做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fā)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盵4]408-409

      問題在于,流行觀念卻無視上述事實。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一直支配著人們的唯心史觀:“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進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盵1]173顯然,在這里,生產資料技術水平一方面通過決定生產力成為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發(fā)展的尺度,另一方面也通過決定分工格局成為人們生產關系性質的寫照。

      人們需要理清的問題是:馬克思對生產力的認識側重于“歷史條件”——即所謂“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而這種“歷史條件”又進一步轉變?yōu)椤吧a資料”。在一定意義上,馬克思所做的這一判斷,客觀上使生產資料體現了精神成果積累的機制。既然是一種既得力量,那么這種在歷史中不斷傳遞又不斷增進的力量,只能與人類生命活動特性所產生的精神成果相一致——每一代人在使用生產資料過程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某種改進意見,這是生產資料技術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因,也是人類生產力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因。

      生產資料技術水平所具備的這種社會生產力標志作用,同樣會決定生產關系,進而傳導至整個社會形態(tài):“人們在自己的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盵6]2-3馬克思肯定了生產資料在其中的本源性作用,強調在考察生產方式或社會形態(tài)演變時,必須立足于“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顯然,這是指生產力領域發(fā)生的物質條件變化,尤其是生產資料這一物質條件變化,因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6]3

      所以,當馬克思說“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時,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僅僅同生產資料一定技術水平相聯系?!吧a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盵1]203馬克思顯然認為,隨著大機器生產資料的出現,消滅階級的生產條件或物質條件已經具備。

      上述觀點表明,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體現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從生產資料技術水平判斷生產力、從生產資料所有性質判斷生產關系。由此一來,生產資料成為衡量人類歷史的主要標志,這是理解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聯系的基本前提??茖W社會主義正是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思想體系?!肮伯a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1]202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

      其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需要,需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而代之。

      經濟危機呈現為生產過剩危機。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大機器生產,形成了強大生產能力,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唯一可控的客體化生產。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所以,每一個資本家都根據市場信號獨立從事生產,都受利益最大化驅動盡可能地發(fā)掘生產潛力,結果導致市場飽和,大量產品賣不出去;資本家被迫壓縮甚至停止生產,辭退工人,失業(yè)者失去了收入就等于失去生活來源,社會矛盾激化,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往往采取暴力方式。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大機器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產品,是人類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偉大成果,是消除匱乏狀態(tài)并進入理想社會的物質條件;只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才出現經濟危機現象。要走出經濟危機困境,并使大機器生產力得到充分利用,必須通過計劃方式建立生產和消費的一致聯系,其首要條件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徹底擺脫私有制條件下所有者各自做主生產的狀況;而要實現公有制,勢必會引起私有主為捍衛(wèi)既得利益的反抗,因此,這一步驟只能通過社會革命方式完成。無產階級由于自身經濟地位會義無反顧地投身于這場社會革命中,他們在斗爭中失去的僅僅是身上的鎖鏈,而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上述過程展示的理論邏輯是:“消除危機——計劃經濟——公有制——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它構成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主張的路線圖。顯然,一個成功的社會革命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從實踐層面則需要從階級斗爭出發(fā),馬克思主義對階級斗爭強調構成認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階級斗爭會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該專政將承擔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的歷史使命,人類將由此進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并轉變?yōu)殡A級消滅、國家消亡的社會。其實踐邏輯是:“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計劃經濟——理想社會”。

      不難看出,無論是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還是實踐邏輯,其隱性主導要素均為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不僅決定著生產力,而且決定著生產關系;當生產資料技術水平發(fā)展至一定程度時,相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性質,就能夠推動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其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將體現為人們在生存需要層面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選擇計劃經濟的初衷是為了避免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所造成的浪費,使大機器生產力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同時掌控“生產”和“消費”兩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通過計劃方式實現雙方一致性。這里,大機器生產作為客體化過程,是能夠被掌控的;現在,需要判斷的是“消費”環(huán)節(jié)是否同樣具備可掌控性質。

      恩格斯1845年《在艾北斐特的演說》中作過判斷:“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無論生產和消費都很容易估計……生產已不掌握在個別企業(yè)主手里,而是掌握在社會及其管理機構手里。那也就不難按照需求來調節(jié)生產了?!边@里的關鍵在于:除去“生產”條件被掌控而變得容易估計之外,“很容易估計”的“消費”不可能是今天人們熟悉的越來越個性化的消費,而只能是以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為特征的“消費”,即解決最基本的吃穿住需要——唯獨在這個層面上,人們受自然性生命存活條件支配,才往往具有驚人相似度,進而變得“容易估計”。由此足以證明:馬克思心儀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針對的不過是人類一直未能擺脫的生存必需品匱乏局面——直至21世紀這仍然是相當大的一個人類群體身陷其中的困局。

      強調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目標針對的是生存必需品,意味著突出計劃經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前者表明,計劃經濟面對的是可計劃對象,無論是生產環(huán)節(jié)還是消費環(huán)節(jié),必須都是“很容易估計”的;后者表明,共產主義首先解決滿足人們生存需要難題,在當時屬于劃時代進步,體現了那段歷史的當務之急??梢姡瑢Α肮伯a主義高級階段”中采取“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認識,需與當時客觀實際相聯系。至于共產主義社會本身發(fā)展,例如所確立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目標,顯然超越了生存需要范圍,轉變?yōu)闈M足人們普遍的發(fā)展需要了;后者怎么通過計劃經濟方式來體現,馬克思設想過著名的“自由人聯合體”,但這與需要覆蓋全社會的計劃經濟應該存在區(qū)別。

      換句話說,理想社會目標客觀上具有兩個層次:一是體現在生存需要的“按需分配”,二是體現在發(fā)展需要的“按需分配”。馬克思、恩格斯既然認為社會主義很快將取代資本主義,按照當時生產力水平,只能強調前一層次目標——而該目標在當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這無形之中抬高了進入社會主義的門檻,中國在從事社會主義建設數十年后,又退回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顯然與資本主義所達到的這一發(fā)展水平有關。但如此一來,社會主義改革目標只能選擇更高的滿足發(fā)展需要的“按需分配”了——這是其生產方式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重要原因。

      其四,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社會主義將能夠很快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他們依據現實,主張生產資料標志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原因。

      馬克思曾經說過:“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盵1]274“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盵4]409并且,人類最終將由普遍實現全面發(fā)展的個人組成。可見,馬克思意識到理想社會最終離不開個人全面發(fā)展;問題在于,在當時經濟危機和階級斗爭的雙重作用下,資本主義將很快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后一目標完成,只能交由共產主義社會來實現。

      恩格斯在1848年1月寫到:“資產者在幾乎處處都是得心應手的時候所表現的那種儼然不可一世、得意忘形的樣子……可是很明顯,他們到處都只是為我們民主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開辟道路,他們充其量只能提心吊膽地享幾年福,然后,很快也會被打倒。資產者……可以獲得短期政權?!墒莿e忘了‘劊子手就站在門前’?!盵7]514-515

      1879年,馬克思同《芝加哥論壇報》通訊員有過一次談話,后者寫到:“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使我驚訝的是馬克思對美國最近20年來的重大問題了如指掌。……當他談到他所喜愛的題目——社會主義的時候,他并不是像人們常常描寫他的那樣慷慨激昂的大談一通,而是嚴肅的和充滿信心地詳細講述他的‘解放人類’的烏托邦計劃,他的這種嚴肅態(tài)度和信心說明他堅信自己的理論縱使在本世紀不能實現至少在下個世紀也能實現?!盵8]708這同樣表明馬克思對社會主義能夠很快代替資本主義抱有信心。

      直至晚年,恩格斯仍然沒有改變很快戰(zhàn)勝資本主義的想法。在回答俄國友人的一封信時,他寫到:“如果在西方,我們在自己的經濟發(fā)展中走得更快些,如果我們在10年或20年以前能夠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那么,俄國也許還來得及避開它自己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趨勢?!盵4]640

      既然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被看作可以很快實現的目標,那么,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所謂“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轉變,也不會是很費時日的一件事,其中,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用語是“剛剛”從舊社會脫胎出來。后人對兩個階段的理解很容易與當下社會主義現狀混淆在一起——即大大延長“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存在時間,顯然這并不是馬克思的本意。

      如前所述,馬克思當時作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須采取計劃經濟的判斷,是有歷史條件作為依據的,并且,如果社會主義真的如他和恩格斯所預料能夠很快代替資本主義,那么,社會主義在進一步發(fā)展過程中,一定會逐步轉移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以及他們的共同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局面,屆時,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通過“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一定會把發(fā)展重心回歸至人本身。

      人們已經普遍承認,馬克思、恩格斯過分樂觀地估計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前景——因為事實上,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資本主義仍然存在,尤其讓馬克思主義者尷尬的是,我們仍然缺乏充分根據預言資本主義何時才能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變得不是最重要的了。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這種過早宣布資本主義將退出歷史舞臺,對他們的思想體系究竟產生了什么性質的影響?

      筆者認為,當人類歷史被看作面臨重大轉折即社會主義即將取代資本主義的時候,尤其是這種代替具有很快實現前景的時候,那么,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蓋棺論定就具有了客觀依據——馬克思顯然就是這么做的。按照他的說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fā)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chuàng)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tài)而告終?!盵6]3馬克思、恩格斯一度認為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大機器就是“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自己將面臨“史前史”的結束,但實際上這一歷史仍然在繼續(xù);那么,對所謂“史前史”認識所觀察到的就不是全貌,其結論就難免出現某種片面性。

      事實上,資本主義不僅依然存活,而且出現了新的發(fā)展。這足以證明,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針對的是一個不完整且發(fā)展中的資本主義;由此出現的可能性是:對社會主義設想也可能是不準確的。其中,最值得反思的就是:當資本主義因私有制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而導致經濟危機的時候,社會主義就試圖以公有制計劃經濟化解這一危機。在一定意義上,這種反其道而行之雖然簡潔明快,但卻很容易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復雜性,放棄了對或然性的關注和考察。

      目前,人們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還是私有制占據主體地位,但卻通過更為健全的信息機制及時反映市場需求變化,一方面,企業(yè)生產基本上是訂單生產,凡生產肯定有需求;另一方面,企業(yè)投資可以通過股市、匯市以及期貨等市場行情預先研判,避免盲目施為。雖然資本主義仍然會發(fā)生經濟危機,但這種危機更像是市場出現了新的資源要素而應對措施滯后導致的,例如當下仍然延續(xù)的金融危機就與經濟金融化迅猛發(fā)展有關。至少,認為經濟危機一定會埋葬資本主義顯然說服力不足。經濟危機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伴生現象,似乎越來越像其資源配置嚴重失衡時出現的一種對沖力量,迫使其速度放緩,以使其能夠獲得糾正機會。顯然,經濟危機越來越不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絕癥。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把它視為絕癥而開出的藥方。

      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替代物。就價值觀層面而言,資本主義不認為先天稟賦不同的個人能夠平等,他們篤信“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機制,認為人類能夠實現的僅僅是“機會平等”——資本主義的確止步于這一價值尺度;而社會主義則樹立了“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作為理想社會目標,個人之間差別無須消除,但他們卻可以因都擁有“自由發(fā)展”條件而獲得平等,從而確立了人類的“自由平等”尺度。社會主義價值觀屬于更高層次的平等目標,顯而易見區(qū)別于資本主義。

      二、生產方式現實構成與中國社會主義改革

      計劃經濟在發(fā)展生產力方面顯著落后于市場經濟,這是社會主義進入改革的主要原因。而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超過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fā)展速度,從形式上看,是它們使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而從實質上看,則是市場經濟實行的“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營造了對勞動者持續(xù)激勵的經濟環(huán)境,科學技術不過是勞動者競爭的載體。這迫使社會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體制方面,并由此重新認識生產方式問題。按照歷史所展示的實際情況,現實生產方式的演化可以大體區(qū)別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其一,人類生產方式或勞動方式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體現為人類運用理性掌控物質資源獲取使用價值,實質即展示為“勞動者——科學技術——生產資料”的邏輯統一。

      關于生產力三要素之間關系的歷史演變,馬克思說:“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fā)生預定的變化?!绻麄€過程從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二者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盵6]172-173而勞動生產出產品的能力體現為生產力。就此而言,勞動過程與生產力都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要素來體現,其簡化表述是“勞動者——生產資料”或“人——物”兩大要素。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中的“物”不是自然性質的“物”,而是某種獲得了人化規(guī)定性的“物”,“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做發(fā)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不顧圣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的肢體”。[6]171不僅如此,這種人化規(guī)定性也體現在勞動對象方面:“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盵6]170正因為如此,所謂“勞動者——生產資料”,也是“勞動者——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其中,勞動者通過理性活動所形成的科學技術,選擇了特定物質對象作為生產資料——后者如馬克思所說,屬于“物化知識形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生產力三要素也可以解讀為“人——理性——物”。

      其二,馬克思指出,物化在生產資料中的科學技術主要屬于“社會勞動”所為,它構成人類一般物質生產活動的共有前提,為此,把生產資料技術水平視為衡量社會生產力的標志,該觀點突出了前述三要素中后兩個要素即“科學技術——生產資料”環(huán)節(jié)。

      如前所述,馬克思在唯物史觀中,把生產資料技術水平視為衡量生產力的標志,應該看到,這一判斷符合那個時代的事實。在馬克思所謂整個“史前時期”,人類腦力勞動都處在稀缺狀態(tài),還沒有進入直接物質生產領域,人們物質生產活動中的智力因素都呈現為某種自發(fā)存在和運用方式,往往只能依靠經驗積累來獲得進展,體現在生產資料技術水平方面也通常采取了緩慢量變方式——“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社會智力的一般生產力的積累”,[6]775-776形成了緩慢但穩(wěn)定發(fā)展過程。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類“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147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人類都是使用物質尺度判斷自身發(fā)展水平的。

      在這個時期,生產資料技術水平不僅是衡量生產力的尺度,也是衡量生產關系的指標。馬克思明確提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盵6]172“勞動的組織和劃分視其所擁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決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決定的分工?!盵1]241即便是到了工業(yè)革命時代,大機器“這些不同的形式同時也是勞動組織的形式,從而也是所有制的形式?!盵1]195這足以證明:生產資料技術水平在馬克思話語體系中,也是生產方式的標志。

      “在機器〔體系〕中,對象化勞動本身不僅直接以產品的形式或者當做勞動資料來使用的產品的形式出現,而且以生產力本身的形式出現。勞動資料發(fā)展為機器體系,對資本來說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使傳統的繼承下來的勞動資料適合于資本要求的歷史性變革。因此,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社會智力的一般生產力的積累,就同勞動相對立而被吸收在資本當中,從而表現為資本的屬性,更明確些說,表現為固定資本的屬性,只要后者是作為真正的生產資料加入生產過程?!盵6]775-776馬克思甚至認為,只有當大機器生產出現的時候,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才找到了真正歸宿:“因此,只有當勞動資料不僅在形式上被規(guī)定為固定資本,而且揚棄了自己的直接形式,從而,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內部作為機器來同勞動相對立的時候,而整個生產過程不是從屬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現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的時候,只有到這個時候,資本才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或者說,資本才造成了與自己相適合的生產方式??梢姡Y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同價值轉化為資本時的情形一樣,在資本的進一步發(fā)展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fā)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另一方面,資本又推動和促進生產力向前發(fā)展?!盵6]776-777

      馬克思盛贊機器體系所表現出的這種知識力量:“它們是人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腦的器官;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fā)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會生產力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盵6]785問題在于,由固定資本所吸納的這種知識力量,在馬克思看來屬于社會公共資源。

      馬克思認為:“工人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作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化的東西同工人相對立(例如,在機器上,勞動的可見產品表現為勞動的統治者),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自然力和科學——一般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發(fā)展過程的精華——自然也發(fā)生同樣的情況:它們作為資本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陨鐣趧訛榛A的所有這些對科學、自然力和大量勞動產品的應用本身,只表現為勞動的剝削手段,表現為占有剩余勞動的手段,因而,表現為屬于資本而同勞動對立的力量。資本使用這一切手段,當然只是為了剝削勞動,但是為了剝削勞動,資本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手段。”[6]850-851

      無論馬克思把蒸汽機技術歸結為何處來源,它帶來生產力變化均屬客觀事實。正是這種新型生產力,使他和恩格斯認為理想社會得以實現:“蒸汽機確實是所有那些以它為依靠的巨大生產力的代表,唯有借助于這些生產力,才有可能實現這樣一種社會狀態(tài),在這里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5]492“當人們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于被認識了的本性來對待這種生產力的時候,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就讓位于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jié)?!妥屛挥谀欠N以現代生產資料的本性為基礎的產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受資料。”[5]667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以社會勞動為基礎”,展現為“一般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發(fā)展過程的精華”。這在馬克思時代屬于事實。在前述“勞動者——科學技術——生產資料”三個邏輯環(huán)節(jié)中,由于科學技術屬于“社會勞動”所為,是“一般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產物”,其生成主體只能是抽象的“人類”——變成了在任何時代都有效的一般規(guī)定性,反而不能歸屬為任何具體的個人或群體,在這個意義上,“勞動者”與“科學技術”的聯系被遮蔽了,成為無須強調的普遍事實。當馬克思突出地表明生產資料在判斷人類歷史中生產力的標志性作用時,仍然可以理解為生產資料包含著人類理性勞動作用——后者通過推進科學技術使生產資料技術水平不斷上升。所以,生產資料在唯物史觀中所具有的標志生產方式意義,應該是與人類勞動能力聯系在一起的,更準確些說,是與人類勞動的特定歷史階段聯系在一起的。

      其三,在當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生產資料技術水平主要取決于“個人勞動”,是人們進行市場競爭的基本形式,為此,需要把勞動能力作為衡量社會生產力的標志,該觀點突出了前述三要素中的前兩個要素即“勞動者——科學技術”環(huán)節(jié)。

      在當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其顯著特征是:科學技術不再主要是“社會勞動”的成果,而主要是“個人勞動”的成果。資本主義市場競爭越來越轉向對產品物美價廉的追求上,后者只能通過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來實現。當科學技術成為競爭主要手段的時候,勞動者于此的個體貢獻就凸顯出來了——運用利益機制激勵勞動者,就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發(fā)展方式。

      “科學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于資本的獨立力量,一般說來屬于生產條件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獨立力量這一范疇。并且正是科學的這種分離和獨立(最初只是對資本有利),同時成為發(fā)展科學和知識的潛力的條件?!盵9]366

      科學發(fā)展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存在互動關系?!爸挥匈Y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fā)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10]358-359因此,資本主義將為科學技術發(fā)展提供強大推力:“自然科學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的發(fā)展,也像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發(fā)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第一次在相當大的程度是為自然科學創(chuàng)造了進行研究、觀察、實驗的物質手段。由于自然科學被資本用做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fā)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學的人為了探索科學的實際運用而互相競爭。另一方面,發(fā)明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fā)展、應用并體現在生活中,其規(guī)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盵11]427

      馬克思曾經描述過市場競爭所推動個人對財富的追求以及相應個人能力的發(fā)展狀況:“事實上,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么,財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換中產生的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不就是人對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謂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fā)展嗎?財富不就是人的創(chuàng)造天賦的絕對發(fā)揮嗎?這種發(fā)揮,除了先前的歷史發(fā)展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歷史發(fā)展使這種全面的發(fā)展,即不以舊有的尺度來衡量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fā)展成為目的本身。在這里,人不是在某一種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盵12]137

      其四,計劃經濟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著眼于充分發(fā)揮生產資料技術水平;而市場經濟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著眼于充分發(fā)揮人們勞動能力潛能。雙方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對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的判斷不同:計劃經濟為物,市場經濟為人。

      如果說,人類生產力的一般機制“勞動者——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在馬克思時代,由于科學技術屬于“社會勞動”提供,生產力標志客觀上被定位于生產資料技術水平的話,那么,如何充分發(fā)揮生產資料技術水平,就成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目標。當大機器生產資料出現之后,馬克思、恩格斯發(fā)現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經濟危機,果斷地提出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通過實行計劃經濟化解危機,并充分發(fā)揮大機器生產資料的作用,使財富充分涌流,為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原創(chuàng)理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而在當代,人類仍然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只是隨著腦力勞動資源迅速增加,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者進入到直接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采取科學技術競爭方式。此時,科學技術成果變成了個人勞動成果的基本形式。生產力新發(fā)展更多地依靠對勞動者的激勵。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之所以在發(fā)展方面落敗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雙方對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認知不同:市場經濟定位在“勞動者”即人的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上,而計劃經濟定位在“生產資料”即物的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上。

      問題是,資本主義挺過了經濟危機,至今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的明顯跡象。這從側面?zhèn)鬟f了一個信息:市場經濟致力于對個人的勞動激勵,體現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需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正是后者,使資本主義獲得了度過危機的資源。雖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暴露了諸多矛盾和問題,表明人類肯定不會止步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就該生產方式能夠持續(xù)地激勵人類勞動而言,卻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不可或缺的內容。人類歸根結底面臨的是與自然界的關系,而勞動是人類發(fā)展與自然界關系的唯一形式,可以說,激勵勞動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和目標,也是人類必須永遠恪守的價值原則。只有勞動才能持續(xù)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后者才能提供幸福生活所必備的充分涌流的物質財富。

      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解決的是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的重新確認問題。這種戰(zhàn)略調整,使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明確區(qū)別于傳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但如何從傳統轉變?yōu)楝F代,則是一個需要經歷改革的復雜過程。

      三、生產方式改革創(chuàng)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人類生產方式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屬于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客觀上聯系在一起:凡生產力一定擁有某種生產關系,凡生產關系一定表現為某種生產力。如果說,一種生產力可能與多種生產關系結合,但從生產力發(fā)展需要來看,只有其中一種生產關系才是其客觀要求的生產關系的話,那么,判斷何種生產關系才是生產力唯一需要的生產關系,則需要考察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只有最能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才是其客觀需要的生產關系。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落敗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證明計劃經濟并不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最佳形式。但是,應該看到,當年《共產黨宣言》中就已經肯定過商品經濟對人類創(chuàng)造財富能力的促進:運用“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1]405但是,馬克思、恩格斯仍然拒絕社會主義社會采用商品經濟方式。恩格斯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再清楚不過地證明……商品生產達到一定的發(fā)展程度,就轉變?yōu)橘Y本主義的生產;……即使我們排除任何掠奪、任何暴力行為和任何欺騙的可能性,即使假定一切私有財產起初都基于占有者自己的勞動,而且在往后的全部進程中,都只是相等的價值和相等的價值進行交換,那么,在生產和交換的進一步發(fā)展中也必然要產生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必然被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所壟斷,而另一個構成人口絕大多數的階級必然淪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5]542-543換句話說,市場經濟雖然能夠形成高效率生產力,但同時會導致社會兩極分化。馬克思、恩格斯拒絕理想社會運用商品經濟方式,顯然注意到了后一事實。然而,在生產方式建構中,最主要考量的仍然是生產力的基礎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只有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才可能為不斷改善生產關系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其一,社會主義改革歸根結底是對先進生產力的追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優(yōu)越性最終只能體現在高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基礎之上。

      中國改革之所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就是為了從生產力層面趕超資本主義。鄧小平關于“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本質規(guī)定,其“解放”和“發(fā)展”指向只能是強調社會主義取得趕上或超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水平,即形成了人類意義的“先進生產力”。

      學界有一種意見,認為社會主義本質應該向生產關系傾斜:“鄧小平那次講的社會主義本質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方面的特征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生產關系方面的特征是‘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生產關系方面的社會主義特征確實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等社會制度的特征,而生產力方面的特征則不能這么說,因為其他社會制度在成立的初期也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鄧小平這次談話之所以把‘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包括在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中,是針對當時中國生產力發(fā)展還極其落后,而四人幫又在搞什么‘貧窮的社會主義’,阻礙著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提醒人們注意中國的社會主義更需要發(fā)展生產力,以克服貧窮落后的緊迫性。這樣講是必要的。如果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就不會有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當做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的說法,而只能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鄧小平還有一篇講話涉及社會主義‘本質’問題。1990年12月24日他同江澤民、楊尚昆、李鵬談話時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是與南方談話中講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相通一氣的,都是講的生產關系,但是不包括生產力方面的東西?!盵13]

      上述觀點顯然忽略了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從而社會主義代表著比資本主義更高水平生產力的基本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本質可以并不體現在生產力方面,只要有生產關系規(guī)定性即可,這一見解難以讓人認同;至于鄧小平明確強調“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屬于社會主義本質,卻被解釋為僅僅針對了“克服貧窮落后的緊迫性”時期。這樣一來,人們眼中就只剩下生產關系,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成為可以脫離相應生產力的獨立價值尺度,遮蔽了社會主義借此對“先進生產力”目標的刻意追求,模糊了社會主義對“先進生產力”的依賴關系,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有悖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初衷,很容易重返傳統社會主義老路。

      先進生產力究竟是怎樣獲得的?或者說,與先進生產力相關聯的生產關系是怎么產生的?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知道生產力到底是怎樣決定生產關系的?馬克思說的其實是生產資料技術水平決定了分工格局,即所謂“勞動的組織和劃分視其所擁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至于分工的具體實現,或者說在分工崗位一定的前提下,由什么人來占據什么分工崗位,則是不一定的。人們已經知道,確定分工崗位既可以采取市場方式又可以采取計劃方式——前者是競爭上崗,后者是分配上崗。在這個意義上,市場和計劃都是從生產關系入手的,是對分工關系的一種配置方式,或者說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配置方式。

      生產關系結構的上述兩個層次:其一是由生產資料技術總體構成所要求的分工格局,這是客觀層面的生產關系,即馬克思所謂“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其二是該分工格局的具體主體分布或實現,如果說分工格局確定了需要哪些分工崗位的話,那么,分工布局則針對了由什么人出任什么分工崗位,或確認了分工崗位遴選機制。在上述意義上,分工格局是靜態(tài)的客觀存在,而分工布局是動態(tài)的主觀存在。

      在分工格局環(huán)節(jié),決定性因素是生產資料技術水平;而在分工布局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對分工格局如何實現,需要某種認知結果。例如:首先,如何認識分工崗位的性質?是人盡可為還是具有特定能力要求?當然,答案不同,產生分工布局方式也將不同:如果屬人盡可為,計劃經濟即可;如果具有特定能力要求,就會要求拿出如何鑒定或選拔擁有所需要能力者的舉措?

      也就是說,分工格局應與物質生產資料技術水平相一致,是被后者決定的,具有客觀必然性;而分工布局應與勞動能力相一致,只有如此,該分工關系才能使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對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往往不會主動施為,而是順應其要求,這也是馬克思強調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性質的原因。但是在后一環(huán)節(jié),則有了制度模式的區(qū)別;所謂制度模式,無非是受到一定價值觀支配所形成的實踐規(guī)范。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都是這種性質的制度模式,它們針對的都是如何實現分工到位問題。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實現分工到位的兩種不同模式。馬克思所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應該包含了這一層面的生產關系。筆者認為,馬克思推出計劃經濟,取決于他頭腦中的兩個前提:一是分工崗位并不特別依賴勞動能力,至少在大機器生產中,由于機器已經完成了主要生產環(huán)節(jié),傳統手工工場時期對個人工藝能力要求已不復存在?!白詣庸S中分工的特點,是勞動在這里已完全喪失專業(yè)的性質。”[1]249“機器的采用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簡化了作坊內部工人的職能,集結了資本,使人進一步被分割。”[1]247二是計劃經濟可以順利解決對社會勞動的分工配置問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和工廠的內部結構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社會也有它的分工。如果我們以現代工廠中的分工為典型,把它運用于整個社會,那么我們就會看到,為了生產財富而組織得最完善的社會,毫無疑問只應當有一個起指揮作用的企業(yè)主按照預先制定的規(guī)則將工作分配給共同體的各個成員?!谧诜ㄖ贫?、種姓制度、封建制度和行會制度下,整個社會的分工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的。這些規(guī)則是由哪個立法者確定的嗎?不是。它們最初來自于物質生產條件,只是過了很久以后才上升為法律。分工的這些不同形式正是這樣才成為同樣多的社會組織的基礎?!盵1]243

      可以看出,當馬克思消除了分工崗位對勞動能力的客觀要求之后,計劃經濟就完全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配置勞動者。這里應該審視的恰恰是其前提:大機器生產本身弱化了工人的勞動技能,但卻強化了對大機器技術水平發(fā)展的要求,后一趨勢表明人類越來越采取精神生產方式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當代發(fā)達國家第一、第二產業(yè)占有社會分工比例的縮減與第三產業(yè)占比的增加,是同一過程相互補償的兩種表現形態(tài)。顯然,分工崗位對勞動能力的要求具有客觀性質,它在某些崗位對勞動能力要求弱化是與相關崗位對勞動能力要求強化達成均衡的。

      比較起來,市場經濟實現分工布局與計劃經濟不同:“當現代工廠中的分工由企業(yè)主的權威詳細規(guī)定的時候,現代社會要進行勞動分配,除了自由競爭之外沒有別的規(guī)則、別的權威可言?!盵1]243這種對社會勞動的配置模式,使分工崗位與所要求的勞動能力呈現為動態(tài)一致,較好地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需要。

      也就是說,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既包含了對分工格局的要求,也包含了對分工布局的要求。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體現的是分工布局差別。顯然,要獲得先進生產力,需要同時體現在兩個層次生產關系中,尤其是體現在第二層次生產關系中。如何實現分工布局,決定了勞動者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市場經濟采取競爭方式,很好地解決了對勞動者的激勵問題,而計劃經濟采取指令方式,雖然在特定時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不能形成對勞動者持續(xù)的激勵,是其落敗于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因。

      當馬克思說,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的時候,顯然包含了生產關系上述兩個層次。而正是第二層次對社會價值觀的依賴,需要相應的上層建筑的支撐。這里構成問題核心判斷的是認同一個命題:分工對勞動能力存在著客觀要求。雖然這種要求呈現為動態(tài),但至少分工需要一種“最適合”的勞動能力與之聯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市場經濟是通過競爭方式來滿足該需要,而計劃經濟并不承認這一需要,所以,這一要求被虛置了。

      其二,中國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選擇,其標志性成果在于確認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統一。

      社會主義選擇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照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切。后者所自發(fā)導致的兩極分化,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相沖突。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體現雙重目標:一方面,有效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堅持共同富裕原則,促進生產關系持續(xù)改善。為此,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要求在資源配置領域,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這表明,在市場機制方面,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存在顯著區(qū)別:前者明確市場和政府兩大要素共同作用于市場經濟,后者只認同市場要素作用,反對政府介入市場,即便是接受凱恩斯宏觀調控主張,也通常只發(fā)生在出現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

      應該看到,政府作用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標,并非單純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需要,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真正在生產力上超越資本主義的重要條件。所謂共同富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人們獲得了越來越平等的發(fā)展條件。這意味著該過程將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能力由弱變強。如果說,傳統的市場機制很好地張揚了勞動能力強者的作用的話,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同時提供了強者群體不斷擴大、直至整體轉強的機制。換句話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通過啟動生產力當下資源和未來資源的創(chuàng)新舉措,營造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發(fā)展機制,兼顧了全體勞動者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

      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chuàng)新能否在實踐中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拭目以待。從邏輯上說,這里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能否相輔相成、互補互動,共寓于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之中?

      市場作用是通過“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體現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達到的成果是建立了四個支撐體系:法治體系保證了自由競爭的公平前提,民主政治體系保證了法制形成的多數人民意基礎,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對優(yōu)勝劣汰中弱者的善后維護,教育體系提供了優(yōu)劣轉變的機會。顯然,這些體系屬于市場作用衍生要求,社會主義應該吸收過來為己所用。而政府作用需體現科學發(fā)展觀,運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進而實行“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明確“全面協調、促劣變優(yōu)”的實踐目標。在一定意義上,市場對資源配置解決的是初次分配問題,而政府對資源配置針對的是二次分配問題。政府作用采取政策方式,動用的是發(fā)展戰(zhàn)略、產業(yè)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直接掌控的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yè);通過對落后地區(qū)和弱勢群體扶植幫助,會持續(xù)地增強社會合作效益,從長遠看對整體民眾利益有利。

      其次,政府作用的履新性質能否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政治權力能否在介入經濟過程中干凈運行?

      政治權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肩負了關鍵責任,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成敗所系。一方面,市場作用本身通過利益機制不斷地對勞動者區(qū)分出強弱,另一方面,掌控政治權力者往往屬于勞動能力強者,而他們所肩負的促劣變優(yōu)責任又不允許與民爭利——他們既要成為強者以很好履行行政職責,又不能在利益分配方面與弱者對立,往往需要讓利于民。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事實已經證明,身居高位的官員眼紅商人富足,認為自己并不比對方能力差,就很容易產生為自己找補利益的念頭,受賄索賄,跌入深淵。即便是推出所謂養(yǎng)廉工資,也不可能與社會上富人相比。所謂養(yǎng)廉,只能是解決有尊嚴的生活條件。

      共產黨人憑借理想信念能否形成有效的自律機制,以至于在使用政治權力方面能夠超出一般或西方人眼界,最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成功?中共十八大以來,推出一系列舉措,其中包括下決心啟動理想信念資源,對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慶祝就表明了這種態(tài)度。所謂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但是,昔日長征有兩條是今天無法復制的:一是大多數人生存艱難,理想信念追求是擺脫困境的出路,雖然也有艱險,但孕育著希望;二是真正官兵一致,充滿了真摯戰(zhàn)友情誼,在這樣的隊伍中,人們仿佛直接品味到理想社會人際關系的溫暖——屬于化理想為現實,進而增加了現實追求理想的動力。

      實際上,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并行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原則。從優(yōu)勝劣汰向共同富裕轉變需要邏輯層面轉換,而這恰恰是一般民眾很難完成的。執(zhí)政黨可以要求自己的黨員遵從后一原則,但實際上他們又必須服從前一原則。好多官員思想裂變應該說與這種二元狀態(tài)有關。從理論上分析:不敢腐是基本要求——這需要高懸法治利劍,凡是腐敗現象一律不予姑息遷就,一律受到懲處,這是震懾政治腐敗的首要條件;不能腐是追求目標——這需要織密制度之網,但事實證明,凡行政都需要預留一定自由裁量權,否則就會走向僵化,貽誤事業(yè)發(fā)展,而織密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放棄這一空間,而只要有這種空間,就會出現百密一疏,這就要求具備“永遠在路上”的思想準備;不愿腐是理想狀態(tài)——這需要當事人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歷史證明,第一代共產黨人在走上領導崗位之后,大多數都能夠形成這種嚴格自律,這與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當代共產黨人需要經歷同樣長期的環(huán)境熏陶和思想磨練。

      其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承擔勞動方式從體力勞動轉變?yōu)槟X力勞動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必然選擇的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最為重大的意義在于:使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傳統計劃經濟轉變?yōu)楝F代市場經濟。如前所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含了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兩種動力資源,呈現了“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全面協調、促劣變優(yōu)”的運行原則。從理論上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景體現為:

      一是優(yōu)勝劣汰和促劣變優(yōu)的并行,在邏輯上會達到一個契合點,優(yōu)劣之間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會再受到明顯影響;其間區(qū)別被人們接受和包容,以至于被看作為純粹個性化選擇。而達到該契合點的標志應該是專門體力勞動者消失,即便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崗位,但仍然是接受了相當程度教育即具有腦力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擔任。換句話說,社會一般勞動方式將轉變?yōu)槟X力勞動。昔日馬克思、恩格斯都曾經說過,以腦體分工為標志的分工是階級劃分的基礎。當人類勞動方式普遍轉變?yōu)橥活惸X力勞動時,階級存在的經濟基礎就消失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社會主義第一步是消除貧困現象,即對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予以滿足,目前執(zhí)政黨已經定出目標,在2020年最終消除貧困人口存在。而第二步是提供平等的教育,即對全體社會成員發(fā)展需要予以滿足;教育公平是按照社會需要制定規(guī)則,人們在該規(guī)則面前是平等的;而教育平等是按照個人需要取得發(fā)展條件,每一個人的需要都是平等的。顯然,從教育公平轉變?yōu)榻逃降?,意味著“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社會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財富積累才能提供這一條件。

      二是一旦人們在勞動方式上都實現了腦力勞動,其勞動產品就具有了普遍精神形態(tài),由于精神產品天生具有可復制性質,那么,人們共享彼此勞動成果就成為現實。這是人類從未獲得過的一種發(fā)展機遇:在不侵犯任何人既得利益情況下,就能夠形成共享資源局面。當年,社會主義者對共產主義目標的期待,雖然沒有明確的路徑與這種局面聯系起來,但顯然,共產主義的真正答案應該與此有關,馬克思關于體現“自由個性”的未來社會就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這樣,人類將通過共產主義獲得最為經濟的發(fā)展形式:個人把自己的勞動成果都交給社會,同時,又可以共享社會所擁有的一切成果。此時,價值尺度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市場經濟方式自然就會淡出歷史舞臺。這意味著,人類將最終告別動物界生存斗爭局面,而真正按照人性方式去發(fā)展。

      雖然,人類距離上述目標還比較遙遠,但上述分析使我們明白:一方面,這個目標具有邏輯合理性,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直通該目標。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目標設置的客觀性,相比之下,資本主義困守優(yōu)勝劣汰局面,永遠不能引領人類走出社會斗爭。而共產主義雖然采取了與預計不同的發(fā)展方式,但其最終目的卻是一致的。

      從現實實踐來看,需要辯證理解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通過它是對馬克思主義規(guī)律思想資源、西方文化市場理論資源、中華文化德治思想資源的集萃,由此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chuàng)新本質。其中需要特別關注三個問題,以劃清與傳統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界限:

      1.辯證認識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的邏輯展開是按資分配,要真正激勵勞動必須承認按資分配的合理性;按勞分配的社會效應是促劣變優(yōu),政府自覺促劣變優(yōu)將有助于共同富裕;按勞分配伴隨促劣變優(yōu),其歷史趨勢是按需分配即共產主義。

      2.歷史考察公有制——在馬克思主義原創(chuàng)理論中,生產資料既決定生產力又決定生產關系,因此計劃經濟中公有制居基礎地位;在當代,生產力第一致動要素從生產資料轉變?yōu)閯趧诱撸袌鼋洕泄兄迫匀皇巧鐣髁x的經濟特征,但只有先進生產力才體現社會主義本質。

      3.合理判斷國家職能——西方文化個體本位價值觀戒懼國家權力,認為其強制性所導致的以權謀私現象壓根無解,所以只能取“三權分立”措施并制止權力介入市場;中華文化社會本位價值觀,使個人奮斗與家國利益一體化,中國共產黨以權力凈化為前提,使政府更好發(fā)揮促劣變優(yōu)作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余金成,劉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改革的標志性成果[J].科學社會主義,2015,(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劉國光.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問題[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4).

      [責任編輯:閆明]

      The Reform of China and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YU Jinch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Socialism in essence is a production mode.The reform of China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a robus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n a society where mental material is insufficient,the means of produc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productive forces.It serves a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When mental labor become general resource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progress,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ll be established.It takes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 as the final goal,which can be achieved when mental labor become general resources.

      reform of China;socialist mode of production;modes of labor;plan;market

      D616

      A

      1674-0955(2017)02-0065-13

      2016-11-10

      余金成,男,河南信陽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

      猜你喜歡
      分工生產力資本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分工明確”等十四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紅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傳銷案件查處認定存在部門分工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極致 一個詞的生產力
      公務員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平顺县| 新竹市| 大方县| 黄陵县| 东莞市| 邹城市| 克东县| 固安县| 张家界市| 石屏县| 绥滨县| 昆明市| 漠河县| 柯坪县| 莱州市| 石泉县| 三穗县| 塘沽区| 灵璧县| 黄大仙区| 佛学| 徐州市| 武胜县| 新巴尔虎右旗| 平邑县| 县级市| 昭平县| 托克逊县| 胶州市| 弋阳县| 大足县| 乾安县| 望都县| 石景山区| 应用必备| 理塘县| 西青区| 松滋市| 龙川县| 青神县|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