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鄭州大學 法學院,鄭州 450001)
·法理學研究專題·
論邊沁的功利主義之刑罰觀
楊 博
(鄭州大學 法學院,鄭州 450001)
邊沁在功利主義思想研究上的影響早已不言而喻?!白非笞疃鄶?shù)人的最大幸福”這一描述便是功利主義思想的最精準最簡練的概括。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輻射極深遠,其對法學思想的影響在刑罰觀的研究中也是可見一斑。在邊沁看來,人作為生物的本能便是趨利避害。于是其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乃至刑罰權(quán)的產(chǎn)生是以契約為基礎的。與之相對,在邊沁看來,刑罰權(quán)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人在追求自己個人的最大幸福時不可避免的會對他人追求最大幸福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為了減少這種沖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讓渡出了一定的權(quán)利來保障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追求最大幸福,從而達到整個社會可以追求到“最大多數(shù)的幸?!薄男谭ɑ玖龀霭l(fā),不難發(fā)現(xiàn),邊沁理應屬于報應刑觀點的擁躉。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邊沁卻更加強調(diào)預防是刑罰的目的。在他看來,刑罰的目的不應僅僅停留在懲罰行為人的犯罪行為這一層面之上。更為重要的應當是經(jīng)過刑罰的制裁使得犯罪人可以意識到實施犯罪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要遠遠小于犯罪引發(fā)的刑罰給自己帶來的壞處。從根本上倡導通過刑罰來教育犯罪人,進而使其可以回歸社會。從功利主義思想的內(nèi)涵來看,這也是對追求“最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囊环N貢獻。通過諸多的文獻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邊沁的刑罰思想與貝卡利亞的觀點可謂是一脈相承。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之上,邊沁認為刑罰的適用應當是要經(jīng)過一定的計算而得出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制裁辦法。雖然邊沁也并未給出具體的計算辦法,但是邊沁在這一思想的發(fā)展上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不容忽視的。刑罰的適用過程中,必須以罪刑相稱、罪責自負、罪刑法定、謙抑主義原則為出發(fā)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刑罰的作用。
功利主義;刑罰;罪刑法定
邊沁以其畢生堅持的功利主義思想為基礎構(gòu)建起了一個獨特的刑罰體系。這一刑罰體系在西方刑法學說史上舉重若輕,可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之大是難以估量的。既然這個理論體系是以功利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可以說功利主義思想是邊沁進行批判的至關(guān)重要的利器。那么對邊沁刑罰觀的分析便應從功利主義思想的內(nèi)涵入手,應當抽絲剝繭般地先對功利主義思想進行剖析。由此,其刑罰觀的思想內(nèi)容便是不言而喻,呼之欲出的了。那么如此重要的功利主義思想究竟有著怎樣的閉月羞花之貌,這便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
無可置疑,邊沁的刑罰觀濫觴于其所堅持的功利主義思想。探析邊沁的功利主義刑罰觀的廬山真面目,應當先地對其功利主義哲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進行剖析。
杰里米·邊沁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法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他用其恢宏龐大的思想體系為功利主義、自由主義政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雖然邊沁出生于律師家庭,但他卻對法理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邊沁批判不僅僅對現(xiàn)有法律進行闡述,而堅持從理論的層面對法律制度進行批判,構(gòu)建起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犯罪的體系。其看穿了英國法制中的諸多弊端,不斷地尋求通過某一個可以通用的標準來對每一條法律進行價值衡量。談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休謨——邊沁的人生導師。他在拜讀了《人性論》后,逐漸地找到了功利主義原理這樣的一種標準。
探求功利主義的根本內(nèi)涵,必須以邊沁的著作為根據(jù)。其論著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功利原理是指這樣的原理:它按照看來是比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guān)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1]59-60從定義不難看出,邊沁功利主義的實質(zhì)在于,人作為高度概括的理性層面上具有獨立自主意志的抽象人在做或不做某一種行為時,其價值引導在于內(nèi)心關(guān)于快樂的或者是痛苦的傾向,而人們都是在不斷追求更大的幸?;蚩鞓范苊饷媾R痛苦。當對某行為進行評價時,要看行為究竟是符合人追求幸福增加快樂的傾向,還是符合增加痛苦的傾向。在邊沁看來,一個良好的政府,其根本職責便在于要不斷想辦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增進整個社會的幸福傾向而使得整個社會減少痛苦的傾向。
顯而易見,趨利避害、趨樂避苦即為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內(nèi)核所在?!白匀话讶祟愔糜趦晌恢魅斯鞓泛屯纯唷闹髟字?。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盵1]58-59故其在論述功利主義的時候,總是圍繞著“苦”與“樂”的相互關(guān)系進行分析闡述。這里所說的“樂”,簡單地說便是幸福,亦即“功利”。是以,所有可以減輕痛苦、增添快樂的,在道德論域里講即是善的;在政治論域里講便是優(yōu)越的;在法律論域里講就是人們所享有的權(quán)利。
功利主義的本質(zhì)在于不斷地追求幸福而避免痛苦,換言之,也就是其經(jīng)常提到的“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亦即“追求最大幸福”——邊沁有時把他的原理說成是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有時又簡單地說成是最大幸福的原理,最后他還是傾向于選用后一個說法。在邊沁看來,通過立法,人們追求的應當是整個社會的最大量的幸福,而不是多數(shù)人所享受的分散的幸福。在最大量的幸福和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這二者之間,邊沁認為是有可能不一樣的。他在談“追求最大幸?!睍r不談論最大多數(shù)人,似乎就是受到了這一抽象可能性的看法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犯罪行為,便是指一切可以產(chǎn)生某種痛苦或罪惡而人們認為應當禁止的行為[2]。
刑罰權(quán)的依據(jù)在實踐中經(jīng)受了廣泛的研討,產(chǎn)生了諸如神權(quán)說、契約說、命令說等觀點。在邊沁看來,刑罰權(quán)肇始于社會的利益需求或者說是社會需要[3]105-108。
“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人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1]57-58故每個人的活動都是衡量了快樂與痛苦的得失之后做出的。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人類這種自私的天性決定了社會共同體中每個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時,會與公眾(社會)的最大幸福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沖突。無論是在社會論域中還是在法律論域中犯罪都是在追求個人幸福時因過度看重個人利益舍棄了部分或全部的公眾利益而形成的一種惡。
在邊沁看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是不能割裂開來的,也是不能相互對抗的。社會利益在某一層面上講就是社會共同體中所有成員利益的總和。衡量是非的唯一標準只能是“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被颉白畲笮腋!?。每個人都想要更好地追求自己最大的幸福,人們在追求自己最大幸福的時候便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別人追求最大幸福。為了追求“最大幸福”,就需要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從而可以在追求“最大幸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人的最大幸福,“制裁”便應運而生。在法律的范疇之內(nèi),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手段。社會共同體運行的守衛(wèi)者——國家,便應當對犯罪者的犯罪行為加以制裁。而具體是采用普通的制裁手段還是刑罰,則需要進一步看行為危害幸福的程度。筆者認為,這也是為什么邊沁不談論契約論的根本原因——因為邊沁認為,政府的產(chǎn)生與存在從根本上講,就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最大幸福的過程之中將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為了進一步追求個人的最大幸福與整個社會的最大幸福,所以才誕生了政府這樣一種強權(quán)。談及至此,有一點不得不提,在這里所提到的犯罪行為本質(zhì)是侵犯了社會共同體的最大幸福。那么損害的程度究竟應當怎樣進行計算?究竟是適用一般制裁還是適用刑罰?這個問題想必也是困頓著邊沁進一步闡釋的桎梏。在邊沁的著作之中,透露出對于這個問題的計算還是停留在理論的一個層面,進行原則性的一種指導,而并未確定下來一種具體的計算方法或者是計算模式。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刑罰是統(tǒng)治階級進行統(tǒng)治所必需的。從這一角度來思索,邊沁認識到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的進步性[3]105-108。直至今日,人們依舊把心理強制說作為刑罰原則的一種重要思想淵源。但是,他僅僅是將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進行抽象概括,圍繞著痛苦和快樂以實現(xiàn)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統(tǒng)一這樣的目的來進行論述進而闡明刑罰權(quán)的產(chǎn)生。這樣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其掩蓋了刑罰權(quán)的階級本質(zhì),并不能從根本意義上解釋刑罰權(quán)的產(chǎn)生原因。
此分析是立足于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來進行分析的,但對于邊沁而言,立足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他的成長經(jīng)歷來看,這種觀念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了,筆者認為,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我們也不能因此向邊沁提出高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要求。因此,這一部分的評析僅為了更加全面的來看待邊沁的刑罰思想,目的并不在于批駁。
在邊沁的視野之下,犯罪產(chǎn)生于對“最大幸福”的侵害或威脅,所以國家應為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產(chǎn)生的沖突采取相應的制裁手段。故筆者認為,立足于功利主義,刑罰權(quán)產(chǎn)生于對“最大幸?!钡淖非蠛涂释?/p>
許多學者在探討邊沁刑罰觀中目的論的時候,都是借助了法學理論層面的工具來進行分析的[4]。而筆者則認為,應當立足于其針對犯罪刑罰的相關(guān)觀點進行論述。
從刑法哲學的角度考察,學者們已經(jīng)達成共識:犯罪與刑罰是最基本的兩個范疇。剖析這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犯罪應是研究某一行為的第一步——應當先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是犯罪行為,進而判斷是否應當適用刑罰以及如何適用刑罰。故筆者認為,想要探析邊沁刑罰觀中目的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應當先就其犯罪的相關(guān)理論進行闡明分析。
正如前文論述的,邊沁認為痛苦與快樂是社會中理性人行為時的兩個主宰。邊沁把研究的群體定在了理性人上,即邊沁的理論在研究以及運用的時候都是把人假設為一個具有理性的人。基于此種假設,邊沁認為,犯罪者內(nèi)心存在兩種相互作用的動機,即驅(qū)使犯罪的動機和制止犯罪的斗爭[3]105-108。既然犯罪者的內(nèi)心是存在這兩種動機且是相互作用的,那么這兩種動機之間便是處于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之下的——一者的上升代表著另一者的下降,一者的上漲代表著另一者的消弭。若是驅(qū)使犯罪的動機大于了制止犯罪的動機,那么行為人為了追求其最大幸福便會實施犯罪行為;假如制止犯罪的動機大于驅(qū)使犯罪的動機,那么行為人便會放棄實施犯罪行為的想法。當驅(qū)使犯罪的念頭大于了制止犯罪的念頭,此時,行為人若因其行為構(gòu)成了犯罪時,便應接受到刑罰的制裁。
在刑罰的適用上,邊沁與貝卡利亞罪刑法定的思想一脈相承。他認為,刑罰會給犯罪人帶來痛苦,為了追求最大幸福,則在適用刑罰時要限制刑罰的度,只要剛剛好大于其因犯罪行為獲得的快樂即可。
邊沁認為刑罰的適用應當受到相應的限制。刑罰不是針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進行的一種打擊報復的行為,而是讓犯罪人知道,這樣的犯罪行為而導致的刑罰給自己的痛苦會大于自己實施犯罪行為而獲得的快樂。必須讓犯罪人意識到犯罪行為導致的刑罰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超過了實施犯罪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下一次在面臨同樣或者類似的場景的時候,內(nèi)心中制止犯罪的動機就會超過驅(qū)使犯罪的動機,這樣就可以從犯罪產(chǎn)生的根源上抑制犯罪?!皯土P的首要目的是防止發(fā)生類似的犯罪。過去發(fā)生的畢竟只有一個行為,而未來則無可限量。已經(jīng)實施的犯罪僅涉及某一個人,類似的犯罪將可能影響整個社會。在許多案件中,雖然不可能矯正已經(jīng)實施的罪惡,但有可能消除其再犯的意圖。盡管犯罪能獲得很大的快樂,但是,懲罰所造成的痛苦超過實施犯罪獲得的快樂?!盵5]在邊沁的觀念里,刑罰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讓犯罪人意識到上述的內(nèi)容,那么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為了讓犯罪人通過接受刑罰可以認識到犯罪的痛苦,從而可以很好地回歸社會,與社會共同體的其他成員一起更好的追求最大幸福,進而可以避免諸如此類的犯罪行為的再次發(fā)生。
邊沁在刑罰的目的上堅持的是相對主義,他認為刑罰的目的應當在于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人在接受了刑罰的處罰之后可以改過自新,較好的適應追求最大幸福的社會生活,從而不至于再一次犯罪或者說再一次在社會中發(fā)生類似的事情。一方面促使其改過自新,另一方面可以警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進而很好地展示出刑罰的教育與指引功能。
通說觀點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作為一項刑罰適用的基本原則是刑法體系的重要基石,其提出者貝卡利亞因此也被譽為“近代刑法之父”。邊沁也稱《論犯罪與刑罰》為“第一部貫徹批判精神的著作”[6]。邊沁功利主義的刑罰觀一脈相承于貝卡利亞的刑罰思想,一定程度上講是依據(jù)自己的功利主義思想對貝卡利亞罪刑法定原則進行解釋的產(chǎn)物。邊沁刑罰觀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將自己構(gòu)建起來的功利主義思想貫徹在刑罰思想之中。
利用辯證主義的觀點來看,刑罰的適用與刑罰的目的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對犯罪人加以刑罰的制裁便無法避免地給其帶來相應的痛苦。如果不對科處刑罰加以限制的話,就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問題,例如:當刑罰給犯罪人帶來的痛苦遠遠地超過了其因為犯罪可以獲得的快樂的時候,這便不符合前邊提到的犯罪預防的宗旨了,不能夠保證功利主義刑罰觀內(nèi)在體系的統(tǒng)一性。再比如,當對一個犯罪人的刑罰波及其家人、親屬的時候,便會對其家人和親屬追求最大幸福造成障礙,這便從根本上違反了邊沁的理論體系的基礎。由此,可以總結(jié)概括出邊沁功利主義的刑罰觀下刑罰適用時應當堅守的三大基本原則:
(一) 罪刑相稱原則
孟德斯鳩的相關(guān)論述表明,他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認識到了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貝卡利亞則在自己的著作中著重地強調(diào)了該原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他們并沒有進一步的闡述這一原則本質(zhì)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究竟應該怎樣去做,并未為其理論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礎。反觀邊沁,則系統(tǒng)的提出了這一原則應當如何計算。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邊沁認識到了需要對該原則進行一定的計算,并且希望找尋到一種方法可以盡量精確進行計算。但是事與愿違,邊沁主張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將這種計算方法固定下來可以被反復使用,但是也并未找尋到確切的數(shù)學性質(zhì)的計算公式,所提出的也是進行計算時應當遵循的相關(guān)原則:
1.刑罰帶給犯罪人的痛苦必須要超過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為了預防犯罪的發(fā)生,我們必須要使得行為人內(nèi)心制止犯罪的動機強于驅(qū)使犯罪的動機。若是刑罰沒有超過甚至低于這一限度,則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會在社會上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刑罰是贊賞這種行為的,這種行為在刑法的層面上是提倡的,最次也是不被禁止的。所以,這是必須要堅持的一條基本準則,為適用刑罰劃定了一條基本界限。
2.刑罰不應當超越上述限度過多。當刑罰是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之后的必然后果已經(jīng)是確定無疑而且無可避免地時候,刑罰便不再需要那樣的嚴厲。但是,必須保證刑罰是緊跟著犯罪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這樣才能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從而才能夠平衡受懲罰的機會。
3.對于不同的罪行應當分別考量其嚴重程度進而科處刑罰。這樣做會鼓勵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在較輕的階段主動放棄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的念頭。刑罰給犯罪人帶來痛苦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必然后果,由此針對情節(jié)的不同對其進行懲罰會更加符合“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囊?。
4.不能對所有同一犯罪的罪犯科處相同的刑罰。每一個犯罪人在實施相同的犯罪行為的時候,都有著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例如:年齡、性別、原因等諸多因素。因此在滿足“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臅r候便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加以調(diào)整。
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所以在對罪刑相稱原則進行理解和剖析的時候,也不能那么的絕對。應當看到,這一原則不是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將數(shù)字帶入計算就可以了。有時為了更好地鼓勵人們預防犯罪,很可能會犧牲一部分或者是徹底犧牲相稱性。
(二) 罪責自負
在科處刑罰的時候,必須嚴厲杜絕株連現(xiàn)象的存在,不能因為一個丈夫的行為應當受到刑罰的制裁而處罰妻子和孩子。但是,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與人之間都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對犯罪人科處刑罰的同時,很難防止給其他人帶來不應具有的痛苦。這種情況下,不能認為這是對刑罰的亂用。此時,立法者應當對這種情況加以考量,做出更符合追求目標的選擇。
(三) 謙抑原則
謙抑原則,顧名思義就是應當對刑罰的適用加以限制。謙抑作為近現(xiàn)代刑法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價值,其內(nèi)涵具體的來說,應當這樣理解——當適用刑罰仍然不能達到追求社會共同體最大幸福的需要的時候,或者不適用刑罰就可以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進行合理并且合法的制裁的時候,或者雖然適用刑罰可以很好地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進行制裁,但是刑罰的適用成本過高的時候,就不應當適用刑罰。這樣的原則觀念也是符合邊沁的功利主義的,從邊沁的功利主義來看,能得到充分的解釋。
邊沁認為,刑罰在使用的過程之中應當受到限制,應當遵從罪刑相稱、罪責自負的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在刑罰的適用過程之中,應當衡量犯罪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給社會共同體帶來的痛苦與刑罰給犯罪人帶來的痛苦這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一點上,筆者認為與經(jīng)濟學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筆者認為,刑罰的適用問題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交易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guān)系。當成本過高,收益卻不那么可觀的時候,便應當毫不猶豫的摒棄適用刑罰。
例如,18歲的甲一天之內(nèi)在A地盜竊100元人民幣,在B地盜竊人民幣200元,在C地盜竊人民幣400元。若針對甲這樣的犯罪行為適用刑罰,甲在監(jiān)獄中會接觸到更多的犯罪人,而甲卻僅僅18歲,其三觀尚未完全形成,處于一個易被動搖或改變的時期。如此一來,甲刑滿釋放之后有可能會變本加厲地實施犯罪。衡量甲的行為給社會共同體帶來的危害和適用刑罰給甲帶來的痛苦,顯而易見這二者是不成正比的。對甲適用刑罰甚至會導致更為嚴重的不利后果,由此來看,此種情況下不應當適用刑罰的。
再例如,18歲的乙在網(wǎng)吧上網(wǎng)時發(fā)現(xiàn)網(wǎng)吧柜臺疏于管理,營業(yè)所收取的現(xiàn)金均放在柜臺上,沒有得到安全妥善的安置,為了給游戲中的人物購買更好的裝備便順手牽羊拿走了現(xiàn)金人民幣50元。這樣的行為進行了三次,三次共計盜竊了300元人民幣。若乙為了竊取現(xiàn)金撬開網(wǎng)吧工作人員嚴加看管的保險柜,毫無疑問要對該行為定罪量刑,但乙是在疏于看管的情況之下順手牽羊竊取的。衡量這樣的行為給社會共同體帶來的痛苦與適用刑罰給乙?guī)淼耐纯嗪瓦m用刑罰之后給社會共同體可能帶來的“痛苦”時,便會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適用刑罰是不妥的,不符合追求最大幸福這一目標的,于是應當避免刑罰的適用。
從邊沁的功利主義看刑罰的適用,謙抑原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在具體案例中適用的根本內(nèi)涵在于各種利益——痛苦與快樂——之間的衡量。為了達到“追求社會共同體的最大幸福”這樣的目標,在適用刑罰時,應使犯罪行為給社會共同體帶來的痛苦與刑罰給犯罪人帶來的痛苦這二者之間達到平衡或者是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邊沁的功利主義刑罰觀是較為完善的,可以不夸張地說是一個儲金量極大的寶礦,除卻筆者今天已然論述的刑罰權(quán)的依據(jù)、刑罰的目的以及刑罰的適用之外,邊沁對于刑罰的種類、選擇、限定性、死刑的存廢、赦免權(quán)的適用等諸多方面有著詳細的闡釋。本文僅從理論的角度對邊沁功利主義刑罰觀的原因論、目的論與適用論進行剖析,而未涉及其內(nèi)涵豐富的具體制度。
邊沁的刑罰觀建立在其自身構(gòu)建起的以“追求最大幸?!睘閷嵸|(zhì)內(nèi)涵的哲學基礎之上。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邊沁認為刑罰的適用應當受到罪刑相稱、罪責自負等原則的限制,甚至在無必要、無結(jié)果等情況之下就不應當適用刑罰來解決問題。更值得我們引起重視的應當是邊沁所堅持的刑法目的論:刑罰的根本目的在于預防犯罪。這一點對于犯罪行為依然較為猖獗、犯罪類型花樣繁多的當今社會仍有相當?shù)慕梃b意義的。
[1] [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楊彩霞.功利刑法觀的濫觴[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3-36.
[3] 逄錦溫.邊沁的功利主義刑罰觀探析[J].法學評論,1998,(6).
[4] 楊世超.邊沁的刑法目的論[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3-28.
[5] [英]邊沁.立法理論——刑法典原理[M].孫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26-28.
[6] [英]邊沁.政府片論[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5:26-28.
〔責任編輯:徐雪野 李彬琳〕
2017-01-12
楊博(1993-),男,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刑法學研究。
D914
A
1000-8284(2017)08-0156-05
博士碩士論壇 楊博.論邊沁的功利主義之刑罰觀[J].知與行,2017,(8):156-160.